第571章

    之前还嘴上说着拎行李要命的郭嘉这会儿为了一块钱,面不改色地拎着一堆大包小裹紧跟着同伴们,一点没掉队。
    看得孙秀秀嘴角直抽。
    果然啊,男人嘴里没有一句真话。
    孙秀秀觉得,比起郭嘉,她才是那个拎行李会原地去世的柔弱小可怜。
    韩信问道:
    “同志,你是秦河大队的?”
    小伙咧嘴一笑:
    “我不是。”
    五人:……
    孙秀秀以为自己被耍了,就要生气。
    又听小伙说:
    “但是我答应帮秦河大队找人,你们等下,还有三个呢,等我找到了就带你们一起过去。”
    孙秀秀松了口气。
    吕雉观察了一下周围,提议道:
    “要不你还是先带我们去秦河大队的集合点吧?这里人这么多,堵在一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凑齐。”
    孙秀秀也迅速反应过来。
    她连忙发挥自己的优势,可怜巴巴地向小伙诉苦,说自己几个拎着好多行李,真的很重,需要找个地方把东西放下。
    小伙看他们确实拎着一堆东西,犹豫了一下就点头答应下来。
    “那行,你们跟我过来。”
    扶苏的冰棍快吃完的时候,六个人过来了。看到自己村的人躲在人群外头悠闲地吃冰棍,五个知青都很无语。
    小伙羡慕地看了一眼冰棍:
    “扶苏,你可真有钱。”
    扶苏笑笑:
    “我爹我哥他们都疼我嘛!”
    秦政已经吃完了,起身示意众人把行李放在牛车上。
    牛车不算大,放了行李之后估计就坐不下几个人了。但是秦政说走路回村要好几个小时,听着就让人绝望。
    孙秀秀也是看过年代文的人,知道村里牛车金贵。
    所以她没有傻乎乎地问自己能不能坐车回村,而是小心翼翼地问怎么才能不用走路去村子里。
    她依稀记得,有些地方是有公交车的。就是不知道他们村子有没有公交直达,哪怕不直达,能少走一点路是一点。
    扶苏眼眸一转:
    “城里倒是有公交车开去县城的,到了县城再去村里,只要走半个小时就行了。”
    众人眼睛一亮。
    半个小时不算什么,他们可以走,有车就行,就是不知道这些村人肯不肯放他们去坐公交车。
    就怕他们说不让知青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免得出事了不好交代。
    扶苏提醒他们:
    “公交车票要两毛钱的。”
    这年头的公交车票价按距离算,他们这边从城到县是两毛钱,其他地方不知道。这个物价是年代文里设定的,不一定和真正的七十年代一致,不过应该大差不差。
    两毛钱不是小钱,都能买一包二十颗的水果糖了,猪肉才六毛六一斤。当然,这是因为他们这边肉价便宜,听说大城市要九毛一斤。
    孙秀秀对现在金钱的购买力没什么印象,她还停留在“两毛钱也算钱?”的状态里,根本不觉得贵。
    要知道刚才为了让人帮她拿行李,她就散出去了足足两块钱!
    按照后世肉价代换,那就是三斤左右猪肉的价钱,差不多五十块。五十块雇人搬行李……也还行?
    孙秀秀家境不错,换算完放心了一点。
    还好还好,自己不算多败家。
    两毛钱就算是五块钱,五块钱的车费也不是很贵。就当是坐地铁了,她以前打车都能花掉几十块呢。
    孙秀秀当即答应:
    “好!那我可以坐公交车吗?”
    郭嘉也表示想坐,他刚赚了一块钱,不差这点钱。韩信见他要坐,跟风说自己也要坐,剩下的章邯和吕雉也没意见。
    扶苏就看向父亲。
    秦政想了想:
    “也好,你们坐车回去吧,小心点。”
    他主要是担心儿子在路上遇到劫道的,坐公交车就没什么危险了。后头县城往村里走也还好,毕竟他家大闺女天天两趟来回。
    虽然扶苏这小子懒到半小时的路可能都不肯走,但他可以借妹妹的自行车骑。傍晚再叫人骑车去接下班的阴嫚,问题不大。
    扶苏看了一眼行李,笑着对知青说道:
    “我爹是村支书,你们行李要不就放牛车上好了?有他看着保准丢不了,不放心就把贵重物品贴身带着,剩下的被褥让牛车拉回去?”
    知青们没有意见。
    他们也没去翻行李拿贵重物品,出门本来就会把贵重物品和钱票揣身上携带,都是家里人叮嘱过的。
    主要这年头出行带的贵重物品也都是些小件,手表钱票什么的,确实揣着更方便。
    小伙已经跑回去继续找剩下三个了。
    赶牛车的大叔提醒这五个知青:
    “供销社就在附近,你们要不要去看看有没有要买的?别是等去了村里才发现要用的东西没买,干什么都不方便。”
    郭嘉和他套近乎:
    “叔,您说说都有什么要买的呗?”
    大叔这可就不知道了:
    “嗐,我哪儿晓得你们都带了什么,又缺什么?你们问问二小子,他懂的多。”
    说着一指扶苏。
    扶苏觉得二小子和秦老二听着都不太好听,但是村里人就爱这么叫,不爱喊名。说是他的名文绉绉的,记不住。
    还有些讲究的大娘会换个称呼,喊他大哥叫大树,喊他叫小树。
    因为村里排老二的男娃多得很,叫老二容易混。而据说扶胥和扶苏都是桑树,起这个小名绝对不会叫错人。
    ——幸好他俩都是树,不然就一人叫这个的话,少不得要衍生出个“树娃子”这种昵称。
    扶苏给大家介绍了一下:
    “我叫秦扶苏。”
    然后提起要买的东西,说到水杯毛巾脸盆这些肯定得有,不过手头吃紧的话不买也成。村里人有人会做这个的,到时候和他们换就行了,保管比供销社买的划算。
    供销社买脸盆还要工业票呢。
    扶苏带他们去了供销社。
    趁着这会儿人少要赶紧去,不然等下全是人不说,东西可能还会卖光。剩下三个没到的暂时不等了,还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碰见人呢。
    结果去了供销社,看见有个女同志在买东西。孙秀秀一下子认出来了,说对方也是秦河大队的,之前跟她坐一起呢。
    扶苏有些意外:
    “她人还挺聪明的,没去找大队,挤出来之后就先奔向供销社了。”
    知道找大队耽误时间,不如把该买的先买了再说。虽然拎着行李买东西不方便,可也比去晚了什么都买不到强。
    孙秀秀过去打招呼。
    曲小梅没想到还有这意外之喜:
    “太好了,我东西正好也买得差不多,正准备找找大队在哪儿!”
    孙秀秀看了一圈,买了点村里换不到的东西,还额外买了把锁。她可知道有些知青会偷东西,得把柜子锁了。
    扶苏也没多余提醒她知青点已经挤到放不下柜子了,买了锁没用。
    反正知青点肯定是要扩建的,到时候就有柜子了。村里也不可能就给他们提供一张床,之前要不是为了放下更多的床,也不会把柜子都挪出去另外放。
    回去的路上,孙秀秀提起坐车的事。
    曲小梅一口答应:
    “那我也坐车!”
    曲小梅不像孙秀秀花钱大手大脚,她会在评估过哪些钱必须花之后,再去出钱。
    不过因为都来自二十一世纪,很多方面两人的思路其实是一致的。
    比如说他们都觉得比起走路几个小时,还不如花钱坐车。再比如下车要找人帮忙拿行李,因为自己真的拿不了那么多。
    单纯拿还好,拿着它们挤下车,她觉得自己少不得得被挤丢一两个包袱。
    六个人搞定好一切,终于可以歇一歇。
    结果在这里等了半小时也没等到剩下两人过来集合,大嗓门小伙都把自己村的人凑齐了,也没见他们过来。
    秦政皱起眉,准备去找其他村的人问一下情况。
    扶苏立刻起身:
    “我去吧!”
    秦政点了点头,没跟儿子争。
    扶苏去问了一圈,问清河大队的集合点在哪里。他猜两个知青应该是听岔了,跟着别人的队伍跑了。
    扶苏很快问到了地方,过去对着人群喊了一声“许峰、张前进”,果然得到两声意外又紧张的应答。
    这俩人还以为自己是哪里出了问题,被什么工作人员找上了,看着扶苏的眼神十分忐忑。
    扶苏无奈地提醒:
    “这里是清河大队的集合点,不是秦河大队,老乡说话带点口音。”
    两人:……
    两人尴尬地去拎自己的行李:
    “对不起对不起!”
    清河大队本来还以为人凑齐了,正准备出发回村呢。闹了这么个乌龙,领队也是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