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这就是闽省发展的又一契机。
    小林听得振奋:
    “秦教授,你太厉害了!”
    他是厦门本地人,当然希望家乡能发展得更好。谁不想当龙头老大呢,不拼一把就太遗憾了。
    秦政又转头提起了另一件事:
    “旅游业也可以搞起来了。过来次数多的外地人,哪怕之前一直忙着赚钱进货,来了这么多次,也总有想四处逛见识一下厦门风采的时候。”
    “你们不是担心有些民众胆子小,不敢之间就过来进货吗?那就给他们有一个新的借口,让他们来厦门旅游。”
    这样如果来了之后还是不敢进货回去卖,好歹游玩了一圈,也不算是白来一趟。
    而有些专门冲着旅游来的,也可以在景区安排各种摊贩。不仅是创造收益,也是让人亲眼看看做摊贩的前景,说不定就能勾得一些人起了做生意的心思。
    厦门本地的景点暂时不够怎么办?
    这也好办,就看海嘛。
    即便是闽省,也不是所有城市都临海的。常年不出远门的那些人,大概率也没看过海,还是很乐意去逛逛的。
    这种景区就不要花什么钱去建设,对于现在还有点穷的官方来说非常合适。
    何况厦门本地还有一些其他的天然景区,都是可以逛的。
    小林手都写酸了:
    “好好好,这个主意不错!”
    小林在秦政这里取了经之后,回去跟领导汇报了今天的谈话。
    领导笑呵呵地说:
    “既然要挑选合适的案例作为典型,不如就先选富强服装厂和百货商场这几个吧。”
    投桃报李,秦教授给了他们这么多帮助,他们当然要回馈一二。听说小秦教授持有他们的股份,一直在指导他们怎么经营,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不仅是因为教授这层关系,还因为父子俩很有本事。两个企业在他们的指导下肯定不会开到一半破产倒闭,以后事业一定蒸蒸日上。
    找案例不就得找这种顺利经营前景大好的?不然找个半路破产的,这场布局就成为笑话了,反而打击大家的自信心。
    做生意到底是有风险的,但宣传口肯定不能逮着风险宣传。
    现在市场还没热起来,就先泼凉水,那不行。至少得等涌入的人多了,再报导一些失败案例,让没有这方面天赋的人别进来栽跟头。
    领导让宣传部的下属去联络媒体。
    扶苏这天恰好在富强服装厂进行指导,宣传口的人过来采访时,他也在场。
    对方来了之后先和厂长打了招呼,然后和扶苏寒暄了两句。说了些什么“没想到您也在这里”的场面话,很快就把气氛热起来了。
    厂长若有所思。
    他是没想到扶苏还认得经济开发部门的人,而且看样子还挺熟。顿时把对教授的重视程度又提高了一个档次,毕竟他自己也只是在这个部门有个还算熟悉的朋友罢了。
    能让对方态度这么友善,教授这头的关系一定不简单。
    来人说起了这次过来的目的。
    厂长一听,更加确信了。
    厦门这么多私营企业,怎么偏偏第一个挑中了他?里头肯定有别的关系在,比如看在教授的份上。
    于是接下来的采访里,厂长就对扶苏大夸特夸,说在教授的指导下他们厂子欣欣向荣一片大好,未来准备开拓哪些新产品。
    他也无师自通学会了画大饼,把以后打算生产的文化衫之类的都拿出来说。
    多好的机会,据说要上全国报纸呢,这还不赶紧打广告?
    宣传口的工作人员也很满意。
    一是厂长说的内容很有可写性,文章刊登出来绝对能因为新奇有趣吸引一大批人的注意力,说不定还能在全国引起轰动。
    二是他们刚刚特意和扶苏打了个招呼,就是想让厂长知道这次的机会是怎么来的。要是厂长没领悟到,反而叫人糟心。
    示好不就得这么示么?
    干了好事不留名的是傻子,所以工作人员选择当着扶苏的面暗示厂长,这代表着他们在给秦家做脸。
    同时,他们也是在替秦家邀功。
    不然回头总不能叫秦家的教授亲自去和厂长说,你有这个机会都是靠的我们,这不跟挟恩图报一样尴尬了?
    那样办事就太不妥帖了,所以不如宣传口自己把事情揽过去,帮忙办得漂漂亮亮,皆大欢喜。
    官场上的人啊,心眼都多,会来事。
    扶苏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们一眼,心道难怪能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被调入经济开发部门工作。
    没点能耐和关系,哪里能搭上这趟顺风车呢?肉眼可见的,以后他们这个部门会越来越吃香,受到同事的羡慕。
    采访结束之后,工作人员特意邀请小秦教授去聊聊天,说有些问题想要请教。
    扶苏也没拿乔,答应下来。
    厂长纠结了一下没走,想听听聊什么。毕竟这可是开发部门,说不得有什么内幕消息呢。
    幸运的是工作人员也没拦着他。
    对方问扶苏:
    “是这样的,我们这边宣传口接下来会隔一段时间报道一些先进分子。您对这些企业比较了解,希望您能推荐一些人选。”
    扶苏闻弦歌而知雅意:
    “厦门的先进同志确实还是少了些,不过你放心,这都是暂时的。我这些天也在指导一些同志,以后厦门会越来越好。”
    工作人员眉开眼笑:
    “那就麻烦您了。”
    像这样厉害的教授专家,能多指点几个本地企业家那是再好不过。
    没办法,谁让大家都是头一次搞这种大生意,都在摸索阶段。厦门这头也希望大家少走点弯路,要是个个都能做大做强,那是再好不过。
    宣传口就更希望全是正面案例了。
    毕竟领导的意思是,每周至少挑一个企业出来宣传。又不能宣传重复的,这不就显得目标不足了吗?
    小秦教授能懂他的意思真是太好了!
    工作人员畅想着以后不缺宣传案例的美好未来,而后追着问了点细枝末节的问题。最后提到过几天他们还要去一趟百货商场,这是下一个先进案例。
    扶苏点了点头,稍稍提点了两句。
    虽然不能直接在文章里宣扬失败案例,打击大家的积极性。不过文章里还是可以夹带私货的,增加一些细节,委婉地告诉大家怎么样的操作是不可行会亏本的。
    既然上头不希望大家创业失败,那该给的提醒还是要给。
    扶苏帮忙把采访稿改了改,增加一些内容。譬如说厂长提起要找百货商场铺货的这一段,就可以增加一些警示语。
    工作人员奋笔疾书:
    “那我这么写,您看怎么样?”
    扶苏接过去一看,只见纸上写着——
    「记者同志问道张厂长为什么会想到要和百货商场合作,张厂长笑了笑,说道:
    “这个社会是发展的,新事物有他存在的必要性。我一直觉得未来百货商场会越做越大,所以厂子迟早都会将货铺过去。”
    “但是一开始,我觉得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紧急,想的是拖一拖,以后再做也不迟。可是秦教授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的时候拖一拖就会错过最佳时机,以后追悔莫及。”」
    一段话不仅提醒了读者要勇于抓住机会,别拖延、别纠结。还提醒了一部分准备开场的企业家,千万不要放过百货商场这个渠道,觉得人家没有发展前景。
    顺便拍了秦教授的马屁。
    相信肯定会有很多意动了的人拿着这篇文章反复研读,逐字逐句的解读研究,把文章想要传达出的消息都一一吃透。
    工作人员心满意足地走了。
    厂长有些激动:
    “我刚刚的回答没什么问题吧?”
    面对记者提问,他超紧张的。
    不过他自认为自己发挥得还不错,说了很多正能量的话,还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文采和风度,形象塑造得极好。
    扶苏随口安慰道:
    “放心吧,等文章刊登出来,大家肯定都觉得你是个特别有智慧的厂长。”
    文章没几天就登报了。
    全国上下都知道了张厂长这位人物,还对他口中频繁出现的秦教授产生了兴趣。好些人就起了心思,想着能不能也来厦门请教一下这位有本事的教授。
    最快找来的是本地的企业家。
    这回不需要扶苏主动上门推销了,那些人一个两个都带着重礼登门求教。如果扶苏愿意也去自家厂子做个特邀指导,那就再好不过。
    愿意给出好几成干股的人当然没那么多,但是肯稍稍给一些股份的大有人在。
    扶苏这个人就很现实。
    你给我多少股份,我就给你提供价值多少股份的指导。所以到目前为止,百货公司还是在他这边得到指导最多的企业。
    宣传口的工作人员前往百货公司采访的时候,对方负责人已经看过报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