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节目的片头做得非常漂亮,一层层的高大书架让人心神向往。
    书架之中出现金色的一部部书籍名称。
    “看!是礼记!!后世人还是记得儒家经典的!”有儒家弟子激动得跳起来。
    “汉书,可是我大汉的典籍?”刘邦惊喜。
    “文心雕龙!”
    “茶经!”
    “越绝书!”
    明代读书人恍然:“原来后世的典籍就是以前的经典!不知我大明有没有流传下什么典籍给后世呢?”
    片头结束,一位熟悉的男子从容走出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汲取先贤智慧,迈出自信步伐!”
    读书人不禁动容,后世竟如此珍视前人的典籍!
    他们现在除了读书,更要好好保存这些书籍,一定要完整无缺地留给后世人!
    这是我们的文明,代代相传,从未断更的文明!
    随着各种典籍的片段闪过,最后一部金色的书籍上面出现了闪着金光的四个大字:永乐大典。
    永乐!朱元璋一惊:这是老四在位时的书籍吗?
    竟然是叫永乐大典,想必是修撰的一部大典籍吧。
    大臣们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这是我们大明的典籍!后世人如此珍重地展示出来肯定因为这部典籍非常 的优秀!
    有大臣欣慰地看了小朱棣一眼,真好啊!
    永乐年间。
    朱棣先是一惊继而狂喜:竟然是他下令编撰的书籍!
    果真是造福万代啊!
    朱高炽笑着向朱棣祝贺,群臣们同样喜气洋洋。而负责编撰的解缙、姚广孝等人更是热泪盈眶。
    还有什么比自己编撰的书籍流传到后世,被后世人认可珍视更开心的事情吗!
    明朝的读书人更是跟过年一样开心,这是我们大明的典籍!
    朦胧之间睁开眼睛的乾隆看到了窗外天幕上的永乐大典,立即睁大了眼睛,挣扎地下了床。
    身边的宫人急忙上前扶住:“皇上您慢点!”
    乾隆恍若未闻,一把推开宫人。他踉踉跄跄一把扑在门框边上,看着天幕声嘶力竭地喊道:“四库全书 !!朕有四库全书!!!你听到没有!是朕的四库全书——”
    喊完,整个人喘得跟个破风箱似的。
    在身后默默听完的颙琰,忍不住捂住了脸。
    宫人们低头静默不语。
    明以前的王朝有些不高兴,怎么又是这个永乐?
    这么多帝王就他最厉害?
    反正大家都不觉得,各个都认为自己的王朝才是最厉害的存在。
    嬴政问李斯:“我大秦可有什么书籍可流传后世?”
    李斯:……
    嬴政自顾自地说道:“到目前为止,寡人也就看到了那个喜的墓里挖出来的关于我大秦的竹简,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如此一来,也怪不得后面的朝代任意书写我大秦的史书。”
    李斯忙回道:“陛下,臣这就命人修撰我大秦的史书。”
    “准。”
    我大秦作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怎么能没有流传后世的典籍呢!
    刘邦摸着下巴道:“不知这个《汉书》是谁写的?是不是我朝的人才?”
    张良说道:“不管是谁写的,但是经过今天这么一出,我想叫汉书的书籍恐怕会多如牛毛了。”
    刘邦一惊:“这……这不好吧,万一有些人写的不好岂不是给吾丢脸?给大汉丢脸?”
    “您多虑了。不好的文章一般流传不到后世的。”张良很淡定。
    “……你说的对。”
    不说其他人,朱棣高兴得看什么都顺眼:瞧瞧后世的人,一个个精神极好,尤其是那个说话的男子,温文尔雅却又言语清晰流利,真不愧是我们的子孙后代!
    但还没高兴完就被一句话给打消了笑容:永乐大典……屡遭劫难,几经散佚……
    嗯?发生了什么屡遭劫难?
    等等,他大明后面的那个王朝后期很是不堪……莫不是就从那个时候起他的永乐大典就遭到了劫难?
    想到这里,朱棣一股怒气油然而生:什么垃圾玩意?连前朝的典籍都保不住!!
    颙琰木着脸,与我无关。
    难不成我现在还要替后面的子孙背骂名吗!
    第121章 传世典籍
    天幕中瞬间星光流转,主持人缓缓向前行,迎面走来一位身着长衫目光锐利的中年男子,他边走边说:“《永乐大典》是中华典 籍之精髓,是中华文脉之延绵,我辈必将为民族而保存之。”
    主持人向他深深鞠一躬:“在周先生等人的努力下,翰林院将《永乐大典》六十四册正式移交国家图书馆。由此《永乐大典》开 启了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的回归之旅。”
    朱棣听得难受得紧:“六十四册?就这么点?《永乐大典》全书11095册!这么一点连个零头都够不上!”
    不行,我要做点什么!
    朱棣即刻下令解缙带人着手抄录10份《永乐大典》,等完成后分别送往全国各地珍藏起来。
    想到今后免不了各种战乱,朱棣也打算将其中一份送往高原地区,想来那里的地理位置很少人能打到吧。
    该做的都做了,唯有听天命了。
    朱棣暗暗祈祷,愿《永乐大典》能一册不漏地流传给后世人。
    李世民有些酸,他问长孙无忌:“辅机啊,我大唐的典籍呢?不可能没有吧?”
    长孙无忌很淡定:“陛下,每一朝都有每一朝的经典。我大唐诗最好!不光诗好,还有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您忘了吗?”
    “对对,我们的唐诗还上了后世课本的!”李世民心情好了,转念一想又说道:“可以将那些写得好的诗都收录起来,用以流传 下去!辅机你看如何?”
    “陛下说的是,臣立即去办。”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
    周瑾玉看得超级可惜:“这《永乐大典》有上万册啊!怎么现在就剩这么一点了?”
    “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还有在战争年代被鬼子蛮子掠夺走的。”袁飞也可惜:“你知道为啥挖了明朝万历的定陵吗?有一个原因说是当时的史学家认为定陵里面会有完整的《永乐大典》正本。”
    “结果没有。”
    “嗯,说不定在永陵或者长陵。”
    “那会挖吗?”
    “这得看国家安排。”
    被两人对话惊到的朱棣:!!!
    挖陵居然是为了得到《永乐大典》的正本?!
    看来他以后的陪葬品不能加上《永乐大典》了……但是……
    朱棣又吩咐下去,再加抄5册《永乐大典》!这么多的数量我就不信流传不到后世!
    绝对不能让后世人有借口去挖他的陵墓!
    李世民瞬间想到自己手上的王羲之真迹《兰亭集序》,他其实是有这个想法的……
    但是,想想看,后世人连对唐人临摹的书法都如获至宝,要是他们知道他的陵里有真迹的话,会不会……
    以他们那个痴狂的程度一定会的!
    毕竟这可是王羲之啊,连他都爱不释手,更别说把摹本都当宝的后世人……
    李世民头疼起来,这可不好办啊。
    天幕还在继续,继前面的中年男子后,又走来位身着长袍的老者,他看着前方目光坚定:“保存吾国数千年之 文明,不至因时势而失坠,此为应尽之责。今商务印书馆将所藏《永乐大典》二十一册捐献政府。”
    “为国家保存文化,如在战场上作战,只有向前,绝不逃避。”斯文儒雅的男子缓缓走来。
    “郑先生!”周瑾玉兴奋地一拍袁飞:“这个人我不熟悉,但是他的名字我可熟悉了!我买的外国名著好多的译者都是这个名字!想不到他比我想的还要厉害呢,居然是文物局局长~~”
    袁飞:“以前的学者都有很多重身份,可牛逼了。”
    又一位老者走来:“……珠还合浦,化私为公,此亦是华国人民应尽之天责也。”
    主持人动情道:“正是一代代华国藏书人,护书人的努力,《永乐大典》珍贵书册历劫重光,大典的珠还合浦仍在继续……”
    解缙眼睛有些湿润,这就是他们的子孙后辈,他们为保存《永乐大典》所做的种种努力。
    站在角落的纪纲阴恻恻地看了解缙一眼,又垂下头。
    接着便是后人演绎的一幕幕讲述《永乐大典》故事的戏。
    解缙饶有兴趣地看着后世人演绎的故事。
    其他大臣都羡慕地看着陈济,恭维之声不绝于耳。
    也有人不忿:不就是沾了《永乐大典》的光吗?!
    要是换成他的话,他也能被后世人记得!
    恭维之声中的陈济却眉头紧皱:“不对,后世人演绎的不对。我的衣服可从来没有这么华丽的样子。看着像是 新裁好的,一点生活的痕迹也没有。”
    “还有那头发,怎么做到每一根头发丝都如此整齐的?这是抹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