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姜竹:“太冷了。”
    就学学怎么做灯笼,他来就行了。
    而且,沈青越自己又不用会做。
    姜竹转达了沈青越想给村里人揽活做灯笼的事,池远舟表示没问题,文书也不用修改,姜竹替沈青越签了就得了。
    灯笼不比书,不好往外运,主要就是在宝峰县内卖,且集中在县城,没什么运输费用,春节元宵又很好卖灯笼,总共就一个多月的时间,池远舟都懒得去和沈青越算什么成本。
    直接一人一半,就希望沈青越以后想起什么好玩的生意可以继续叫上他一起。
    这走马灯就挺好的,他夫人、孩子都爱玩,他娘也喜欢。
    池远舟拿了笔墨过来让姜竹签字:“小姜兄弟,沈兄弟还缺什么吗?我派人给他送过去?你俩在山上也没什么好玩的,琢磨琢磨天暖和了再画点儿什么呀?”
    年纪轻轻的猫什么冬啊,多琢磨点儿生意多好。
    姜竹工工整整写上自己名字,也没好意思告诉池远舟,要不是他们自己不认识做石刻的师父,做灯笼这事沈青越都没打算叫上他一起做。
    至于天暖和后画什么,画不画,那得看沈青越心情了。
    而且他们在山上也挺忙的。
    下雪要扫雪,每天还要喂酱酱和鸡。
    屋顶的雪也是要清理的,每天还得搬柴,清灰,沈青越还教他念书。
    书倒是可以再买几本。
    灯和灯油也要买,蜡烛也要。
    冬天了他们的法器灯晒太阳效果都不如夏天好了,他又用皮子封了窗户,不点灯屋里还挺暗的,有时候睡醒了都不知道时间。
    不过……
    昼夜不分也有昼夜不分的好。
    尤其是下雪夜,四处黑漆漆的,静悄悄的,只有炉火和他们床上一点儿光的时候,他只能看到沈青越,沈青越也只能看到他,亲密起来姜竹会有种世界上只剩下他们两个的奇妙感。
    只是依偎在一起什么都不做,他也觉得很满足,就这样一直到天荒地老就好了。
    学会怎么做灯,他恨不得马上飞回山上,不过来都来了,他还想上街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好玩的给沈青越买点儿。
    家俊跟他一起到街上溜达,他攒了点儿钱想给刘小丫买个簪子、镯子什么的。
    银簪子太贵,他没那么多钱,但木头的他买得起。
    之前他跟姜竹他们进山的工钱他爹娘没问他要,这阵子卖豆腐也赚了些,他手里有点儿钱,一口气买了四根簪子。
    刘小丫、他娘、家蕙、石生,一人一个。
    他还挑了两根头绳给刘小丫和家蕙。
    家蕙有挺多根儿的,但十六七岁的大姑娘,正是打扮爱美的年纪,有个新头绳就能高兴一天,编上新头绳都爱出去串门玩一点儿,他很乐得掏钱。
    姜竹给沈青越买了个木头小摆件,模样是只憨态可掬的小猫,刻得不是很细,但整体圆溜溜的,手感不错。
    沈青越就爱往桌上摆这种小玩意,摆一排,让这些小东西看着他画画。
    他还给家业买了把木剑。
    村里的小孩儿都是捡根竹竿木棍互相打闹着玩的,有把木剑,家业能从腊月高兴到过完年。
    家俊:“你看吧,他准得拿着剑到处疯玩。”
    姜竹心想,你也差不多。
    小时候他爹给他刻木剑,也给家俊刻了一个,家俊拿到当天就去鸡笼子里逮鸡决斗了,还要当杀鸡大将军呢。
    给石生买东西更简单,买些漂亮彩线就行了,她喜欢自己编着玩。
    兴许是新年的缘故,卖这种小东西的摊子上还摆了好些珠子,有草珠子,也有打孔磨过的桃核,还有些木珠子和彩色小石头。
    姜竹给石生挑了些红的粉的黄的绿的石头,给她回去编绳玩儿。
    他们俩还去逛了逛书铺和笔墨铺子。
    看见姜竹一买十多本,姜家俊也是啧啧称奇。
    不用问也知道,大多是给沈青越买的。
    买笔的时候更是,他哪次和姜竹一起出来,姜竹都要给沈青越买一两根儿,明明他们沈先生笔多到时不时要送石生几根儿了,还买。
    “还要买啊?”
    “嗯。”姜竹挑了两根儿笔杆颜色漂亮的,“用久了就不聚锋了。”
    沈青越画画经常要画很细的线,一般一根儿笔就用一个来月就得换。
    不过,除了最开始,后来他也没哪根儿笔能用上一个月。
    都是一时新鲜。
    还有好多根儿根本不用,就是看。
    用的最多的反而是比较便宜的两三根儿。
    他用顺手了,到店里专门找着那个制笔师父做的笔,一口气买了十根囤着。
    姜家俊咋舌,心想养个沈先生比娶媳妇儿还费钱。
    “对了,二伯捎信说什么时候回来了吗?”
    “没呢,早也得过了十五吧,反正二叔、二婶他们会提前回来的,他们回来了我上山喊你。”
    “嗯。”
    “今年你下山和我们一起过年吗?”
    “不了,我和沈青越在山上过年。”
    “也行,我回去告诉我娘他们一声。”
    反正他祖奶奶不待见小叔,小叔这两年也没在山下过年。
    有个沈先生陪着,他们俩还能热闹点儿。
    花钱就花钱吧。
    第113章 礼物
    除了玩的, 姜竹也买了不少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