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池远舟乐:“当然不行!县衙哪能开店!”
    沈青越叹气。
    还是他们县衙太穷了。
    要是县衙有钱,就专门盖个不营利的展馆当广告,谁又能说什么?
    “总之,就是靠大、够醒目,先吸引过往船只靠岸,靠岸是第一步,只要他们一靠岸,就有可能会吃、会住、会买了。所以第二步,就是展馆内的东西,要让下船的客商、旅客一进门就能看全宝峰县的特产,茶也好,纸也好,我们的书、竹帘、其他手工品,山货药草,什么都好,看见才能产生买的想法买,等他们要买的时候……”
    沈青越在纸上画上展馆两边配套的小房子,还画了小人和等活儿干的人。
    “有现成的人和船能马上帮他们装货、运货,他们只需要停靠半天,就能买足一船、两船的货物,够不够方便?”
    池远舟震撼了,他还不知道两侧那稍矮的房子原来是做这个用的。
    难怪县令要把展馆建在码头正对岸,而两侧的房子是从展馆边到江边。
    他沉默了一会儿,脑海中又浮现起一个觉得有点儿离谱,又觉得特别合理的想法。
    “你……为什么要建议县令盖展馆?”
    沈青越放下笔:“为什么?能为什么,当然是为了卖咱们的书和我家作坊的竹编啊!”
    谁让宝峰县市场太小呢。
    池远舟在心中大声呐喊:果然如此!
    第169章 疑问
    这回池远舟没有多待。
    沈青越一个问题就把他问跑了。
    沈青越问他和姜竹:“下一个问题, 如果想在码头赚更多的钱,你觉得该建个什么呢?”
    姜竹想了想, 不确定道:“仓库?”
    池远舟:“嗯,仓库!”
    答完池远舟要走沈青越画的那张演示图,匆匆就跑了。
    沈青越:“顾问费我就不要了,以后我用你家仓库不付钱!”
    池远舟:“放心!”
    沈青越优哉游哉将笔放进笔洗里涮了涮,挤挤水放好,见池远舟人影都跑远了, 才擦擦手先发制人:“图是你让他拿走的,不是我啊。”
    姜竹:“……”
    沈青越:“我提醒他建仓库也是为了咱们的东西有地方放,不是为了方便他赚钱。”
    姜竹:“……”
    他也没那么爱吃醋吧?
    沈青越张开胳膊:“来,亲一个。”
    姜竹:“我身上都是土。”
    沈青越:“那你站着别动。”
    “嗯。”
    姜竹没动, 沈青越凑近些贴上来,亲够了舔了舔他嘴唇, “嗯, 今天是甜的, 没有酸味儿。”
    他挪开又凑上去啜了一口, “还是麦芽糖的甜味儿。”
    姜竹一下笑出来。
    沈青越翻翻他腰间, 果然翻到一个竹叶叠的小包, 里面装着两小块儿麦芽糖, “刚刚我就闻到甜味儿了。”
    他拿了一块儿塞嘴里, 含糊不清道:“是哪个漂亮小姑娘塞给你的?”
    “石生。”
    “不愧是我的孝顺乖徒弟。”
    姜竹笑着凑近他, 额头抵着额头亲了他好几下, 呢喃道:“我想过冬天了。”
    沈青越揉揉他后脑勺, “今年冬天也安静不了。”
    姜竹:“赶紧下雪吧。”
    沈青越扶着姜竹直乐。
    他们俩能这么合得来绝对因为他们俩都胸无大志人很宅。
    不同的是他懒,姜竹虽然勤快,但性格居家。
    别人在山下热火朝天地盖客栈, 他们俩已经想着窝在山上过冬天了。
    沈青越:“今年是挺累的。”
    先是做竹帘,后面盖院子,接着又盖书院,才盖好现在又要扩建,还要盖客栈了。
    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他提议:“要不然不去了吧。”
    姜竹:“嗯?”
    他愣了愣,无奈道:“还是要去的。”
    他大伯那么大岁数了还在下面帮忙干活呢。
    沈青越:“谁说的,我就不去。”
    姜竹忍不住笑。
    全村都没人指望他去。
    他要是真去了,说不定里正都要担心砸到他呢。
    姜竹:“不能都不去,不太好。”
    沈青越那份儿他来干就行了。
    见他又要走了,沈青越拉住他,“上来都上来了,吃点儿东西再走。”
    他把他的零食碟子端过来,“吃你一块儿糖,赔你点儿别的,看看想吃什么?要不然去给你煮一碗面?”
    “不用。”姜竹就着他的茶水吃了两块儿点心,还从厨房拿了半个馒头夹了块儿咸菜边吃边走,“水不热了,要烧点儿吗?”
    “杯子里还有热的。”
    “嗯,别喝凉的。”
    “知道了知道了,你下去该偷懒就偷懒。”
    “知道了。”
    姜竹没牵追风,走着往山下走,快到山脚遇到了正要上山的家蕙。
    姜竹:“……”
    家蕙:“……”
    姜竹:“那个……”
    家蕙:“小叔我有事想问问你!”
    姜竹:“好,你说。”
    家蕙看看四周,很好,没人,附近三丈内就停了辆马车,还是空的。
    她压低了声音问姜竹:“那天……那个……你和沈先生……”
    她说得自己都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姜竹:“就是你看见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