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意识到这个现实的李笃有阵子相当心灰意冷。
    然后她开始想,如何让这颗小太阳只为自己闪耀——不不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不用只为自己——如何给自己的阳光多一点?
    首先,李笃要加深大小姐对她的印象,让大小姐在“李笃”这里花费的时间超过任何人。
    那么就要满足她的喜好,像用糖、玩具、漂亮衣物等等一切吸引小孩子眼球和心思东西引诱她。
    这很难。
    因为大小姐非常、非常喜新厌旧。
    她很难对什么事物产生长久、专一的喜欢。
    认识到这点,李笃耐心观察了一段时间,同时去镇上图书馆翻阅了不少心理学书籍。
    综合囫囵吞枣的书本内容,李笃模模糊糊感觉到,大小姐的喜新厌旧对她来说或许是件好事。
    上有偏执狂初见端倪的变态父亲和一年一大半时间不着家的母亲,下有不对照名册没法认全的二三十号姐妹,大小姐的内心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充盈。
    事实的确如此。
    方规有太多玩伴了,这个玩伴陪不了她可以马上找下一个。
    这也导致她无法和人产生深入链接。
    大小姐喜欢热闹,喜欢追逐新鲜事物——恰恰印证了“喜新厌旧的人通常内心极度匮乏”的理论,难以名状的缺失感让她总是不自觉地寻找什么东西。
    李笃找到了切入点。
    李笃脑子里有太多故事给方家这位寻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小姐震撼了。除了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的故事,李笃还会给方规手工做各种新鲜玩具和科学实验:火山爆发模型、盐晶花、潜水艇、彩虹牛奶、弹跳小球、跳舞纸片、火柴塔……
    给大小姐讲故事,展示有趣的科学实验,或者将她天马行空的幻想变成现实……占据了大小姐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注意力。
    这些偶尔让李笃也煞费脑力的活动带来另一个好处,大小姐逐渐拉开了她和大院其她姐妹的距离。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
    大院里没有一个小孩像李笃一样,既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有远超同龄人的心智——这让她的教化过程游刃有余。
    李笃定义的教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塑造过程,通过“教化”创造一种“我们彼此需要”的深度依赖关系。
    只是依赖还不够。
    或者说基于新鲜感和“李笃最好玩”的表层依赖不够。
    李笃需要制造更深层次的、心灵层面的情感链接。
    ericberne的著作《行为的心理》提供了一种方法:制造拯救感。
    让她为你产生责任感,认为照顾你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她能照顾你,而且对她来说,仅仅举手之劳即可达到这样的效用。
    这点也不难,应该说相当顺利。
    感谢李小兰的恐慌症,感谢恐慌症的遗传性。
    教化过程的里程碑事件之一,当属大巴车上她向方规陈述自己人生中最大也是最疯狂的秘密。从那时开始,李笃认为她和方规的关系正式吹响了“独一无二”的前奏。
    大小姐郑而重之地承诺,一旦李笃恐慌症发作,她一定会“碰碰她”。
    李笃也在不久后投桃报李:无论何时找“李笃”,她都会第一时间出现。
    至于出现的方式……李笃没把自己框死。
    在大院,不过是一百来米的距离,即使相隔数百公里,那不还有手机和电脑吗?
    依赖关系建立后,仍需要加深方规对她的信任。
    是“别人都不懂”的、“只有李笃能懂”的信任。
    这又是李笃的舒适区。
    她甚至不用做什么。
    只要方规踏出方家大院,那些潜在的矛盾一定会出现。
    外面的世界可没有二十个姨姨和姐姐时时刻刻照看大小姐,方规遇到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出于种种理由,或善意或恶意、或主观或非主观地向她展露世界并不美好的另一面。
    况且,方家大院外的世界有这个宇宙最恐怖的怪物——
    未成年男性,男性。
    李笃不需要向方规灌输“男生很坏”、“男生是一种脑干缺失的生物”,这等常识自然有程文静普及。
    她会和方规讲y基因缺陷,讲父系霸权,讲男性的情感缺失和共情不足导致他们在心理与行为层面的冷漠与自私。
    这些其她姐妹断无法理解的前沿理论成为让李笃和方规形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
    方爱军就是生动而鲜活的例子。
    譬如方爱军逢年过节总喜欢把大院所有人召集起来开集体大会,宣扬过去的成就、展望未来的美好、共同感恩时代的馈赠,然后为方家大院的情谊喝彩。
    ——“雄性首领炫耀权威”的范本。
    再譬如方爱军越来越多脱口而出的“你是女孩子,你只要平安快乐长大就行了”、“钱?爸爸给你赚十辈子花不完的钱”、“你要理解爸爸,爸爸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男性无法平等对待女性,即使她是自己的女儿”。
    再再譬如,方爱军会一夜之间驱逐方家大院所有除他以外的男性。
    ——“雄性首领滥用权力”的样例。
    方规不会跟方爱军争论什么,一是她跟方爱军离太近还是会过敏呕吐,二来她有一个更好的倾诉对象。
    方规有时也会生气。
    怎么可能不生气?
    李笃从来不会说“你不要生气”,她让方规发泄出来,哪怕是发泄到她身上也无所谓。
    方规起初并不愿意向无辜的李笃发泄。
    从哪天开始的呢?
    大小姐被一个男生作弄,回大院练醉拳准备给对方正义铁拳时,不小心打到了李笃。
    李笃用腹部接下了这一拳,说,你可以把我当成惹你生气的人,你也可以把我当成陪练。
    方规直觉不对,不应该这么做。
    李笃用诱惑的语气说:你知道我最大的弱点,这是个秘密,我不希望别人知道,你可以用这个秘密对我做任何事情……而且,你还记得吗?这能让我保持清醒。
    即便用出了祈求的口吻和语言,大小姐依然犹犹豫豫。
    李笃的这颗小太阳的底色是善良。
    方家大小姐太善良了。
    所以李笃继续引导:你不会对别人这么做的,对吗?我也不希望你向别人这么做。我想为你做别人不能为你做的事情,我想有些事情你只对我做,哪怕你认为再不好的事情,我都不会觉得它不好,因为这是我希望的,能让我开心的。我想让你对我和对别人不一样。因为我对你和对别人也不一样,只有你掌握我最大的弱点、最大的秘密。
    这番话足以把一个本性善良的八岁小孩绕晕,让她以为这件事没什么不好,而且恰恰相反,她在做一件好事,而且她是在和她已经形成了依赖关系的好伙伴玩一种很新奇的游戏。
    养成一个习惯一般需要二十一天,养成一个比较违背良知和本性的习惯更久,需要六个二十一天。
    只用了四个月,大小姐就养成了心气不顺就来找李笃的习惯。
    对李笃而言,“最大的弱点”和“最大的秘密”就像掌控大小姐的咒语,无往不利。
    一个掌握了你最大弱点和最大秘密的人,一旦品尝了对你“施虐”的快感,就很难抑制这种欲望。
    你会成为她的瘾,和她的解药。
    这种链接是最牢固的。
    她依赖你、信任你,同时践踏你、轻薄你。
    你是她的独一无二,不可取代。
    这个目标在方规十八岁那年成为既定的现实。
    当方规竟那么坦诚、自然、无畏地将私密送到她手上,李笃终于敢相信,她的教化成功了。
    李笃始终以为,教化成功的关键乃至基础建立在她向大小姐倾诉她四岁就火烧自己的父亲。
    这个秘密其实有一个潜在的威胁因子:我都敢火烧我的父亲,你如果忤逆了我,想想后果吧。
    然而直到多年以后,李笃才突然发现一个事实,大小姐根本就没听懂她说的话,大小姐根本不知道她最大的秘密是什么。
    那她为什么会对自己言听计从?
    她怎么会那么容易被诱导、被教化?
    被推搡到地板上毫无知觉的李笃梦呓般地问道:“你怎么会不知道?”
    方规松开咬在她肩膀上的牙关:“你还怪我?”
    肩膀的痛楚让李笃稍微清醒了些,“你什么都不知道,你为什么还愿意这样对我?”
    “这不是你要的吗?”方规磨了磨牙,像磨到了沙粒似的别开脸啐了口,“你不是就喜欢我这样对你吗?对你和对别人不一样。”
    方规气急了会咬人,这习惯是李笃培养的,她也只会咬李笃。
    她愿意给予李笃特殊的关照,跟其她姐妹不一样的关爱。
    这是李笃要求的。
    李笃要的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