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对对对,咱们的信都寄出去好些日子了,不是说那信鸽日飞千里么,三个来回都该回来了。”
    便拉着秦慕修往王凤英屋里跑去。
    不出秦慕修所料,竟然真是秦鹏来信。
    这是秦鹏回来的第一封家书,一家老小都围在王凤英身边,伸脖子看着她手里的信,无奈没一个识字的。
    见秦慕修进来,王凤英连忙招呼道,“阿修,快,快来给我们念念,这信上写的什么。”
    秦慕修接过信,赵锦儿紧张不已,也伸头看过去。
    秦鹏识字也不多,写的很简单,不过就是报平安,说自己一切都好。
    赵锦儿长松一口气,看来幻觉中的危机是过去了。
    可侧头朝秦慕修一看,却见他还是愁眉紧锁,便低声问道,“怎了,二哥这不是报平安了吗?”
    第171章 有内应
    秦慕修嗯了一声,用只有她能听到的声音道,“可这封信是在咱们那封信之前往回寄的,驿站送信慢,拖了这么久才送到而已。”
    赵锦儿头顶轰隆一下。
    这说明秦鹏的危险还没过去啊!
    见两人脸色难堪,一家人的心也提了起来,秦老太颤巍巍问道,“阿鹏是出什么事了吗?”
    王凤英也急道,“信上说啥了,阿修你倒是念给我们听听啊!”
    秦慕修抬头笑道,“什么事也没有,二哥给家里报平安呢,说在那边一切都好。”
    “那你俩干啥拉个脸?”
    “我们看这信都是一个多月前的,怪驿站送得慢哩。”
    “啥,信还是一个多月前写的?那确实是慢!”王凤英不由也埋怨道,“这官家办点事就是拖拖拉拉。”
    秦大平道,“只要平安,慢就慢点呗。”
    秦虎也道,“就是就是,平安就好。”
    秦慕修又一字不差的把信念了一遍,才还给王凤英。
    王凤英道,“赶明儿你抽空给阿鹏回个信儿,就说家里一切也好,顺嘴儿告诉他,他媳妇怀孩子了,好叫他高兴高兴。”
    秦慕修点头,“好。”
    回到自己的屋,赵锦儿又是担心赵正能否恢复好,又是挂念秦鹏是否安全,心急得有斗大,翻来覆去的都睡不着觉。
    秦慕修见她这样,便扯开话题转移她的注意力。
    “你看着裴兄觉得怎么样?”
    “怎么突然说这个。”
    “你不是也盼着珍珠能跟裴兄假戏真做?”
    赵锦儿果然上套,转而思虑起这件事来,“裴大哥是真不错,模样儿性格儿都好,又肯上进,就是家里着实太穷了点,又没个父母帮衬,裴奶奶哪天一走,说是家徒四壁也不为过,大娘肯定看不上。”
    “那他要是考中秀才呢?”
    “秀才?那大娘肯定就愿意了。”
    秀才待遇多好啊,每个月可以从官府领一两纹银和三十升白米,逢年过节还有鱼肉油盐,继续往上考,就有可能做官,不往上考了,也能随随便便找个像样的事情做。
    塾师、讼师是不在话下的,甚至还可以行医、看风水。
    总之,过日子是不愁的。
    能做个秀才夫人,那是大大的体面。
    “裴兄读书很勤奋,又有天分,这次秋闱,他肯定能取得成绩。”秦慕修斩钉截铁道。
    “真的?”
    “我不会看错人的。”
    赵锦儿顿时来了劲,“那还演什么,直接来真的好了,找个媒人把她们俩的亲事定下来。”
    秦慕修笑道,“你刚刚不是说了,大娘现在是不会看得上裴兄的,此事只能等秋闱后再议。”
    “秋闱后裴大哥有了功名,肯定就会被很多人家盯上,万一叫旁人抢了先,咱们珍珠岂不是哭都来不及?”赵锦儿急道。
    秦慕修哈哈大笑,“珍珠一团稚气,还没开窍,大概是不会哭的,哭的人只会是大娘。”
    “你这话有理,大娘脑子有时候不大清楚,过两天我得跟奶提提这事儿……”
    毕竟白日累了一天,说着说着,赵锦儿就睡着了。
    黑甜一梦,醒来时天已经大亮。
    赵锦儿连忙爬起来,只见秦慕修已经坐在桌前写着什么,挠挠头问道,“柱子昨夜没来?”
    “没来。”
    赵锦儿松口气,“太好了,只要挺过第一夜,叔的腿就会越来越好。咦,一大早的,你写啥呢?”
    “给二哥回信。”
    赵锦儿有些懵,“回昨日那封信吗?”
    秦慕修这才抬起头,粲然一笑,指了指窗口,“你瞧瞧,那是什么。”
    赵锦儿望过去,只见窗棱上俏然停着一只通体雪白的信鸽,正是从冯红荻那借的千里鸽。
    惊喜道,“二哥回信了?”
    秦慕修点头,“今天一早收到的。”
    “怎么说?”
    “他收到了咱们那封信,就警惕起来,跟包春竹两个半夜偷偷前往你提到的那个红石头林,竟然意外发现埋伏在那的胡人兵马,连忙赶回去跟校尉上报,校尉又报给将军,将军连夜部署,派兵包围红石头林,来了个瓮中捉鳖,一举歼灭上千个胡军,还活捉对方两个善战校尉,大获全胜。”
    赵锦儿跟听说书似的,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原来我看到的那些人,是埋伏在那里的,怪不得幻觉中咱们的人都没有几个,全被他们围着击杀。”
    “胡人狡诈,二哥和包春竹的及时发现,虽然避免了我军一次惨烈的失败,但那片红石头林在咱们东秦的疆界,目前还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悄无声息的越界进来的。”
    “啊?他们该不会是挖地道过来的吧?”
    赵锦儿随口无心一说,秦慕修却是听者有心。
    前世他渐渐掌控朝权后,与晋文帝为帝位争得你死我活,最后却叫匈奴渔翁得利,以至于国倾家覆,尸横遍野。
    他一直认为是君主动荡,才会导致这样两败俱伤的结果。
    但现在再细细回想,此事却蹊跷得很。
    晋文帝自打登基,便一直极度重视边疆戍守,每年国库拨给边疆将士们的银两就是朝廷最大的一笔开支,旁的不议,光是这一点,晋文帝就比秦慕修的生父晋武帝做得强得多。
    而秦慕修也很重视边疆问题,饶是在与晋文帝斗得最凶的时候,他也派了人马驻扎边疆。
    晋文帝和他两边的人,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在边疆不开内战,枪口一致对准虎视眈眈的匈奴。
    如此严防死守、固若金汤的边疆,怎么会被一朝攻破?
    唯一的可能就是——有内应。
    而这些内应又是怎么进的东秦?说不定还真如赵锦儿所说,是挖地道过来的。
    上辈子怎么就没想到这茬?
    秦慕修决定将这个猜度写在信中,再次提醒秦鹏,由他向边疆的将领报告。
    赵锦儿并不知道这些,只知道秦鹏躲过了这次灭顶之灾,心里很高兴。
    她又没个兄长姐妹,是真心把秦鹏当成亲哥哥看待的。
    写好回信,两口儿马不停蹄往新房赶去,刚走到门口,就听到赵正的哀嚎。
    第172章 生恩不如养恩大
    赵锦儿连忙跑进去。
    赵正一见到赵锦儿,连忙忍住叫声。
    赵锦儿拆开伤口,并未发现什么不妥,便换上药,“叔,您要真疼得受不了,喊出来不要紧的。”
    赵正连连摇头,“我没事,我不疼,我能忍。”
    侄女小两口儿花了那么多银钱给他治腿,就是再疼,也得忍着呐,哪好意思在他们面前喊痛。
    “……”
    秦慕修和赵锦儿两人都咽了口口水,无话可说。
    “阿姐,姐夫,吃早饭吗,我下了清水面。”柱子从厨房端出一碗面条送到赵正面前。
    赵锦儿伸头一看,面条虽然有点泷,但碗里还卧着两个鸡蛋,笑夸道,“柱子真厉害,都会下面条了。”
    柱子不好意思的挠挠头,“以前看娘和阿姐弄过。”
    “你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以后要多照顾你爹,知道吗?”赵锦儿不失时机的教育道,“对了,你姐夫让你每晚过去找他,跟着木易一起读书认字。”
    “读书认字?”
    柱子微微张开嘴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可是一直都想读书的。
    村里有两家富户的孩子就在镇上书院里读书,每月初一十五回家一趟,背着书包,扎着纶巾,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要多神气有多神气。
    哪像其他小孩子,七八岁了还穿开裆裤在地里抠泥巴,可把他羡慕坏了。
    他也吵过几次说想读书,爹是同意的,但家里银子都是娘管的,娘不同意,说读书没个屁用纯属浪费钱。
    现在姐夫竟然要带他读书!
    柱子兴奋坏了,“好啊!我一定会用功的!”
    赵锦儿见柱子懂事,开心不已,“等你识得一些字,阿姐想办法送你到郡上当药童,好好学,将来说不定能当药铺掌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