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门外就传来了喊门声,“檀哥儿在家不?”
    周檀撑开炕上的小窗,探头出去回道:“在!婶子你进来就成!”
    桂花婶子挎着一个满满当当的小篮子走进屋来,“檀哥儿,我来换豆腐!”
    她进屋来还不忘夸周檀,“檀哥儿这豆腐,谁吃了都说好,昨日嫁到邻村的小姑子回来,吃起檀哥儿这豆腐连声赞叹。这不,今日娘就打发我来多换一些,给小姑子家送去。”
    周檀笑得两眼都眯了起来,“成,婶子,明日豆腐保准儿给你送过去。”
    他还想让婶子在炕上坐坐,桂花婶子着急回去,说家里灶上还煮着菜汤,不能离人,就急匆匆地走了。
    李桂知道周檀雇五嫂子磨豆的价,纳闷,“你搭上了柴火和工钱,光靠换豆腐真能回本吗?”
    “当然不能。”周檀低头捏开花生壳,淡定回道。
    “难道是薄利多…啊?”李桂神情惊愕,“不赚钱?!”
    这笔账周檀早在心里算过,换豆腐多出来的黄豆卖了也回不了本。
    一斗黄豆的价格差不多在十文上下浮动,如果不雇人确实能回本,甚至小赚一笔。
    但周檀显然没有那种吃苦耐劳的身板和精神,他选择了雇人磨浆。
    磨一斗黄豆就是十文,不算柴火钱和人力,刚好和一斗黄豆的价格抵消,白干。
    所以这些多出来的黄豆不能直接卖,还要继续磨,磨成豆腐到瓦子里变现。
    这也是古往今来换豆腐的赚钱途径。
    听到周檀给他解释后,李桂目瞪口呆,“卖豆腐竟然能赚这么多……”
    周檀看着他这副呆样儿,直笑。
    “你想去卖吗?每斤豆腐给你三文的价,到时还能发展下、”线
    差点又说出了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词语,周檀险险咽了回去。
    一斗黄豆如果按照三两一文的价儿卖,不除去成本,一共能赚一百九十几文。
    一斤豆腐卖五文有余,周檀每斤从中抽三文,这三文里头包含了人工和原料成本,将大头放给了来回运输的下线。
    但他也不会亏就是。
    一斗黄豆,他躺在炕上不用顶着冷风到各村叫卖,就能抽一百零八文。除去成本,能赚八十四文。
    李桂以为是自己说错话,连连拒绝,“不可不可,我哪能抢你的买卖!”
    他不是那么没有分寸的人,他和周檀玩得好也并不是为了要抢人家安身立命的买卖。
    周檀知道他这是误会了,给他解释他并不是在试探,况且这买卖也不是只给李桂一人做,牛车上他跟村里人也没少说这事儿。
    李桂听完后,若有所思。
    他脑子赚得还不算慢,“别说去镇上,就是只能去周围村子里卖,这买卖也能赚不少,你真的要放给我们吗?”
    周檀两只小手一摊,做无奈状。
    “我这身板儿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李桂这才放下心里的过意不去,认真思考起这个几乎是送到眼前的赚钱生意。
    几乎是眨眼的功夫,李桂就做出了判断。
    “成,这活儿我干了!”
    “怎么拿货?”
    在被窝里把自己裹得像个小老头似的周檀闻言抬头,笑了。
    “想拿多少拿多少。”
    第26章 长矛
    这边村里左右四邻换豆腐换得如火如荼,那边李桂已经带着他二哥,扛着两背篓豆腐往周边村子里卖得热火朝天。
    李桂第一回拿豆腐本想少拿那些,但想到来回路途不好走,拿少了还不够两人背着豆腐来回跋涉的辛苦。
    索性天冷,卖不完大不了就把豆腐送到邻村的舅舅家,全当提前走亲戚了。
    财大气粗的五牙儿直接大手笔地掏钱拿了两斗黄豆的豆腐量,还从哪儿弄来了一辆破木板车。
    七十多斤的豆腐用车拉着,两人也能省点儿力气。
    他们头一回卖,想过有人买,但确实没想到能卖完,还卖得那么快。
    “就是这个味儿!和平哥儿捎回来的味儿一点儿不差!”
    “对对,就是这个什么豆子,没想到竟然还来咱们村里来卖,这可太好了!以后也不用让你舅舅费事来回送了!”
    “小哥儿,你们以后还来卖吗?”有大娘问李桂。
    东杨庄子村民的热情都快把两人淹没了,李桂不免有些受宠若惊,赶路的疲惫瞬间一扫而空,大声保证道:“来!我们之后肯定还来!”
    回去的路上,五牙儿默默拖着板儿车走在后头,忽然出声,“今日赚的钱,回去全都换成豆腐吧。”
    李桂狠狠点头,这还用说嘛,今日一日赚的银钱就算是去镇上做工,也要将近大半个月才能赚来。
    镇上这种活儿还不是时时都有,可遇不可求。现在各村卖豆腐虽然辛苦些,但和扛沙袋的苦力活一比赚得多很多,还没有工头衙役压榨。
    五牙儿又补充了一句,“再带上大哥,这个活儿大哥也能干。”
    两人对视一眼,都是满脸笑意。
    -
    周檀也没想到小金库这么快又迎来了收入。
    今早收进木匣子的一百六十几文还没捂热乎,眼前又多了一小堆铜板,打眼一看,约摸两百多文。
    他将视线从‘铜板’山上往上移,就看到李桂一脸的激动和兴奋,语气温和,“事可为而患难测也。”
    他难得掉书袋子,劝一个人别那么冲动地给他送钱。
    两斗黄豆的量,他们应该净赚一百六十八文,而现在眼前这堆铜板,显然不止这些。
    所以,李桂和五牙儿已经在拿原本进豆腐的成本在赌。
    现在是没人做这门卖豆腐的生意,等村里这些换豆腐的人想起来后就难做了。
    因为换豆腐只需要便宜的黄豆,而李桂两人则是拿着实打实的银钱来买进货价的豆腐。
    区别只在于周檀限制了前者换豆腐的斤两,将前者限制在了小打小闹,形不成大气候。
    而后者就可以占尽先机,趁市面上豆腐还是个稀罕物,赚笔快钱。
    幸好李桂虽然高兴这天降的横财,但有五牙儿在旁提点,脑子还是清醒得很快。
    “放心吧檀哥儿,我们知道这事儿长久不了,只能赚笔快钱,等时机差不多,我们就收手。而且本钱我哥已经留下了,这些都是净赚的。”
    周檀听完这话,才放下心来。
    他虽然想躺在炕上数钱,但也不想平白将好友坑了。
    不论何时,共赢才算真的赢。
    李桂走后,周檀心情愉悦地躺倒在炕上数铜板,整整数了两遍才停下来。
    和昨日的两斗一样,分出五十多文留作成本后,他才将剩下一百七十几文都放入木匣子里。
    此时的木匣子放在手里掂掂,都沉手。
    昨日净赚一百六十八文,加上今晚的一百七十四文,一共净收入三百四十二文。
    周檀懒散地朝后一倒,倒在炕上,心里在打算要如何修缮这三间茅草屋。
    不提东屋,他晚上睡的西屋处处漏风,有一晚甚至被外头的小冷风硬生生地吹醒了。
    不修补一番,等下雪天他迟早冻死。
    周檀叹了口气,逐渐虚无的眼神好像已经看到了还没焐热的小铜板们长了翅膀飞走。
    修缮房子的事情被他排在了首位,不能耽搁。
    说干就干,周檀翌日就去寻里正李三银。
    “你要修房子?那得尽快了,马上就要下雪了。”
    李三银原本正背着手在田间地头上溜达着,被周檀逮到,蹙着眉头说道。
    “你想怎么修?”
    因为钱袋子瘪瘪的,所以周檀要求放得很低,“三间房补补,别漏风就行,再给院子修个围墙。”
    李三银边听边点头,“行,我给你说个大概数,你备好银子,到下雪前保准儿给你修好。”
    周檀没想到里正如此上心,修房子这事儿居然都不用他本人操心。
    和里正道过谢后,他又匆匆赶往老木匠那里拿提前订好的家伙事儿。
    一根又长又直、削出锋利尖头的木头长矛。
    周檀握住掂了掂,手感和重量刚好,心里满意极了。
    “檀哥儿你要是想做个东西防身,可以去铁匠铺买把小柴刀,长矛不适用,这回我先不收你的银子。”老木匠犹豫道。
    谁知周檀眨眼的功夫,就利索地从钱袋里掏出了十文放到院子里的水缸木盖子上,乐呵呵地拎着长矛就走。
    “没事四叔,我觉得这棍儿挺直挺威风的。”
    老木匠劝阻无用,只好无奈地摇摇头。
    这傻孩子,花个十文买根不适用的尖木棍儿,迟早有他后悔的。
    走在回去的泥土小路上,周檀仍在爱不释手地抚摸着他这根儿新得来的长矛。
    棍身被老木匠打磨得十分光滑,尖头也磨得尽可能锋利,这十文花得很值。
    做长矛的工艺虽然简单,但贵在一整根长木料和打磨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