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29节

    “这样一来,此后将大大减少工作量,也能多一些时间读书备考。”贾珩思忖道。
    “不过,我初来乍到,不宜自作主张,还是和宋录事商议一下为好。”
    贾珩想了想,觉得刚刚新来,他不宜擅做主张,若是宋源觉得可行,再推行文萃阁,也算卖其一个人情。
    人与人交,不能只索取,而不回报。
    心念及此,就拿着一摞黄麻纸去寻宋源。
    再晚一些,估计就回家了。
    果然,贾珩来到一楼馆厅之时,宋源正在收拾东西,见贾珩来到,笑了笑,说道:“是子钰啊,还没走吗?等下阁中就该敲罄落锁了。”
    贾珩道:“有件事儿,想要请教宋先生。”
    见贾珩说的客气,手中又拿着厚厚一沓黄麻纸的文稿,宋源面色诧异了下,放下手中的布包,笑道:“莫非是对经义文章有疑惑不解?”
    贾珩轻轻摇了摇头,将自己方才的想法和盘托出,最后,朗声道:“宋先生,我以为若行此法,能帮我们省许多事。”
    宋源听完,则是竟是久久无言,将一双目光惊讶地投向少年,熠熠生辉,心头感慨不已。
    当真是……少年俊彦,治事之才。
    贾珩所行之法,哪怕是后世体制内,也是深得领导之心,因为可以说集了不折腾,可操作性强,见效快的优点。
    写几张小贴士,让木工制几块落地牌子,能糜费几百文?
    问题这少年才来一天不到,就能想到此法,这就足见洞察之纤微,处事之干练,思虑之机敏,还有先和他来商议,而非自行其是,以为己能。
    无怪乎那位韩相的公子……
    嗯,宋源正在心头感慨着,忽然想到什么,面色古怪了下,轻笑道:“子钰为了省时读书,倒是……煞费苦心了。”
    第45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国子监,文萃阁
    听宋源之打趣言语,贾珩既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只是笑了笑,道:“宋先生觉得此策可行就好。”
    宋源这话,就有着几分亲近。
    宋源笑了笑,说道:“明天,我就让木工订做一些落地牌子,让各区典书都照此办理。”
    宋源以举人之位,在阁中担任录事,几乎处理着整个文萃阁图书管理的常务工作。
    其实,倒也算是屈就了。
    若是出仕,举人甚至可在偏远地方为知县,但宋源为了在京中备考,从二十岁出头的意气风发,一直考到如今的三十出头,几乎心灰意冷,在国子监中索性就任了录事,也是方便备考。
    贾珩点了点头,而二人说话之间,就听得铛铛之音传来。
    文萃阁也敲罄,催离阁中监生,再有半个时辰,就会落锁。
    宋源笑了笑,说道:“这些纸,先收起来锁放柜子罢,天色也不早了,也该回去了。”
    说着,将手中的黄麻纸锁进立柜,然后转身,抬头问道:“子钰是食宿都在阁中吗?”
    一般而言,若是外有亲眷,一般都不会在监中居住。
    贾珩笑了笑,说道:“我也回去。”
    “是在宁荣街?”宋源问道。
    贾珩点了点头,道:“宁荣街的柳条胡同。”
    宋源笑道:“那倒是顺路一段,我坐着马车来的,路上可以带你一程,你先去上去收拾东西罢。”
    贾珩拱手道谢,然后,转身回去收拾东西。
    宋源看着少年离去的背影,手捻颌下短须,面上现出思索,“贾家的人,还真是出了个异数。”
    他自二十岁上京,在京都蹉跎十余年,最后在京都娶妻生子,买田置业,自是熟知京中权贵,对贾家倒也略知一二。
    “百年公侯之家,不定什么时候就出一二出色子弟,顶门立户,复可重振家势。”宋源思忖道。
    少顷,贾珩带着随身携带的东西以及雨伞,和宋源出了国子监,登上一辆老仆赶着的马车,马车辚辚转动,碾过街道上的雨后积水,远远而去。
    马车之上,二人叙着话。
    宋源笑道:“子钰,要参加县府二试,多花时间钻研经义文章,斯是正理,若有在四书上有不懂之处,只管来问我,不要见外才是,别的不敢说,这秀才之试,十拿九稳。”
    这次相比在醉风楼中,酒酣耳热,再当着韩珲的面,说得话其实还有几分场面之意,这私下里,明显就是真诚许多。
    贾珩闻言,感激道:“多谢宋先生,若有不解之处,一定会来问先生。”
    宋源笑了笑,说道:“科举一途,我也是最近思索,终究是进身之阶,关要还是在治事之才,如不通实务,纵然去做官,也要被奸猾胥吏蒙蔽,是要出问题的,好在子钰年纪虽浅,已见治事之才,这就很难得。”
    这个道理也是宋源在科场碰壁,于京都谋生之后才渐渐悟出的道理,先前见贾珩才情展露,为人处事又,故而感慨几句。
    “先生谬赞了。”贾珩面色一整,说道:“不过先生所言不差,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进学也好……立功立言立德也罢,无不应在知行合一四字。”
    宋源闻言,眼前一亮,口中喃喃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十四个字,笑道:“子钰此言,当真是格言警局,发人深省,也不知是哪位大贤所言,当真是字字珠玑,一字难易。”
    显然,宋源这些年,就隐隐有这种体悟,但却无法将之概括,如今骤听意味隽永之言,竟有拨云见雾,遇到知己的快慰之感。
    贾珩笑道:“倒也忘了何人所言,只是一时感慨。”
    这话自然不是他的原创,出处在……《红楼梦》。
    嗯,说来还和他未过门的妻子秦可卿有关,红楼梦原著中有载,可卿屋里悬着一副《燃藜图》,两边张贴的就是这横联。
    宋源笑道:“先前听子升和文度说,子钰还写了一份话本?”
    这原本是韩珲当初随口说过,初时,宋源也没放在心上,自然就没有细问。
    一来寻根问底,最是惹人厌恶,二来也是,先前真的没把贾珩这小小少年太放在心上。
    贾珩怔了下,坦诚道:“只是囊中羞涩,撰文糊口而已。”
    宋源诧异道:“可曾有带文稿?”
    贾珩思忖了下,道:“只随身带了二回目,先生现在要阅览吗?”
    马车四粱上,就有着烛火映照,车厢中倒也明亮如昼,从这倒也能看出,宋先生家境应该是殷实的。
    见宋源点头,贾珩从随身的布包中,取出文稿。
    宋源点了点头,接过文稿,就是阅览,看见《临江仙》一词,面色微震,抬眸,驶声道:“子钰真大才也。”
    而后,又是向下阅览。
    这位宋君涯少年时,也是神童来着,不说一目十行,但阅览速度也是很快,目光似抽不离一般,看完第二回目,怅然若失,语气复杂道:“当真是雄文,文法得经传之洗练,剧情得画本之离奇,斯是好书,当浮一大白!”
    原本以为是少年人的臆想,不定什么浓词艳赋,不意竟有史笔如椽,字字如刀之感。
    贾珩道:“宋先生过誉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记忆力再是超群,也不可能将前世所阅三国,一字不差地出,文风用词,自然也会有他自己的东西。
    前世纵览经史,就不经意显露出来。
    所以,这夸奖,他其实还是有几分……受之无愧的。
    宋源将文稿恋恋不舍递将过去,道:“子钰若有下文,还请务必让我一睹为快。”
    贾珩点头道:“我平日在阁中。”
    宋源又道:“子钰这等文稿当不可使明珠蒙尘,尽快见于世人才是,监中就有坊刻,当尽快刻板印刷。”
    国子监作为国朝最高首府,岂能没有出版社之类的机构,其印刷讲义、书籍都有自己的坊刻。
    贾珩闻言,面色一顿,道:“此稿已许之于翰墨斋印刻,付梓出版。”
    宋源叹了一口气,说道:“那真是可惜了。”
    忽而,又想起一事,宋源迟疑了下,还是问道:“不知约稿银两几何?”
    贾珩沉吟了下,道:“一回二两。”
    宋源感慨道:“这个价格……算是新人通行之价了,只是若用监中坊刻,子钰或可多得一些润笔之资了。”
    贾珩不由失笑,说道:“当初,可惜未认识先生。”
    宋源笑了笑,说道:“不过,翰墨斋路子广,据说背后东家财力雄厚,子钰这本书若畅销于世,或许能得重新议价也未可知。”
    贾珩道:“但愿如此罢。”
    二人说着话,车窗外的仆人,苍声道:“老爷,到家了。”
    贾珩道:“宋先生到这里就行了,我下去步行就是,前面不远了。”
    宋源笑了笑,说道:“本来想留你到家中吃酒,只是仓促之下,唯恐招待不周,那就明日吧,我让下人送送你,先回家就是。”
    说完,宋源不等贾珩拒绝,先是掀起了车帘,说道:“老吴,替我送送贾公子。”
    第46章 晴雯:这是……我写的?
    车厢之中,贾珩道:“宋先生,这怎么好麻烦……”
    宋源已伸手取了悬在车粱上的灯笼,挑帘下了马车,站在车前,笑道:“今天下了一天雨,又是夜里,地上多有积水,你这般回去,行路恐有不便,不如乘车才是。好了,不需客气就是了,明日下值后,我在家中备下薄宴,再行叙话。”
    读书人,往往不喜不速之客,拜访也好,做客也罢,凡是约好,往往都示隆重。
    一请二问三提溜。
    贾珩闻言,寻思这似乎是通家之好,冲宋源拱手,说道:“既蒙盛情,就多谢先生了。”
    宋源点了点头,提着灯笼,摆了摆手,向着家中走去。
    马车辚辚转动,贾珩和赶车的宋家老仆说了地址,而后就向宁荣街驶去。
    车厢之中,贾珩面色沉静,外间街道商铺与宅院大门之外悬挂的灯笼,交错而过,稀疏灯光,将那张正在闭目养神的冷峻面容映照得一明一暗。
    贾珩渐渐闭着眼睛,思绪翻涌,开始回顾这几天的经历,以及接下来的打算。
    这是他前世边防从军的习惯,写一些日常总结什么的,总结过去,思虑将来。
    前日,初步解决了前身的婚事难题,又与贾珍发生冲突,本意也有和贾家做初步切割意,但贾母将晴雯给他,算是暂时弥合了这种割裂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