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689节

    李嗣业扛着他那把硕大无比的陌刀,也来这里磨刀。不过看他的模样,似乎是有话想说,来此不过是借着磨刀的由头而已。
    “大战在即不磨刀,上阵了可没时间了。”
    高仙芝微微皱眉随口敷衍道,似有心事。
    “高将军,你说如今雁门的贼军,到底还有多少呢?”
    李嗣业忽然问了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如同平地惊雷,在高仙芝耳边炸响!
    “斥候怎么说?”
    “斥候没怎么说,那边什么情况,高将军应该是懂的。”
    李嗣业不动声色说道。
    留下三千精兵守雁门,十万唐军也无法短期内攻破,只能靠堆人命一点点的磨。
    留下三万精兵守雁门,其实效果也是差不多的。
    关隘的入口就那么宽,人多了也无法展开。
    更要命的是,外人看不出来这座关隘后面,到底有多少守军,只能凭借一些蛛丝马迹去判断。
    但是锅炤、旗帜、甚至是后勤的车队,都是可以伪造的。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把戏,都是将领们的基本功。
    史思明退守雁门,难道他就真的把所有军队都集中在这里么?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并不会这样。
    太原北面的河北叛军,很可能已经将主力回防真定了,而且这些人未必会大张旗鼓。
    问题仅仅在于,一切都是猜测,就跟猜大小一般,不是大就是小,看起来概率对半开,可实际上绝非如此。
    “你也觉得很危险么?”
    高仙芝沉声问道。
    “高将军,你能掌控的,不过是我们这些安西北庭的兵马而已啊。别的边军,你指挥不动!”
    李嗣业哀叹道。
    高仙芝沉默不语,李嗣业这话说点子上了。
    安重璋统帅赤水军,高仙芝统帅安西北庭兵马,李光弼统帅陇右各军,郭子仪则负责管理河西除了赤水军以外的兵马。
    这十几万人,本来捏到一起,是一股谁都不敢去撼动的力量。分成四份后,如果不能有效支援配合,战场上很容易出乱子。
    看到高仙芝不说话,李嗣业继续说道:“高将军与其他三人互不统属,甚至都没有多少交情。一旦有事,谁来增援,谁又肯增援?”
    “只是,我们若是感觉安全,那圣人就觉得不安全了。”
    高仙芝长叹一声说道。
    这回轮到李嗣业无语了。
    之前难道这支军队无人统帅么?
    并不是,王忠嗣在军中就很有威信,众将都服气。可是,王忠嗣若是能在军中一呼百应,那谁还会听圣人的话?
    这个问题有点要人老命。
    “待攻下真定后,四面八方皆可能出现敌军,高将军有什么打算呢?”
    李嗣业沉声问道,说完还看了看四周,发现无人靠近,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你以为如何?”
    高仙芝小声问道,顺手将横刀插入刀鞘。
    “倘若真的兵败如山倒,往南面邺城而去,不失为死中求活之计。
    倘若往西退回井陉,或者往北去飞狐陉,必定是死路一条。”
    李嗣业说出了自己的计划,从地上捡起来一根细树枝,就地画行军路线图。
    “最坏的情况,就是攻下真定后,我们继续向北攻幽州,而后路被人切断。
    贼军若是想歼灭我们十多万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他们要集中兵力,则邺城必定空虚。
    等攻克邺城,无论是南下河南还是从西面奔赴壶关,都可以走一步看一步。就算攻不下,也无人可以拦得住我们。
    高将军到时候务必要提出,让我们安西北庭的兵马殿后。
    当然了,若是战局顺利,就当末将今日什么也没说。”
    李嗣业压低声音建议道。
    高仙芝看了看地上那一堆鬼画符一般的路线图,脑子里想象着河北叛军在真定以北部署重兵,顿时感觉头皮发麻。
    圣人的计划,总是那么乐观,好像霍去病横扫匈奴一般,比划比划就行了。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战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活计,容不得半点马虎。
    “走了,回大营!”
    高仙芝长叹一声,招呼李嗣业跟他一路,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
    还未开战,他就预感到要败了,这种感觉可谓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
    太原城西城内某个不起眼的院落里,树荫下李光弼正在给王忠嗣煮酒。
    “大帅,圣人的军略,好像不怎么高明啊。”
    李光弼一边倒酒,一边忍不住抱怨了一句。
    “何止是不高明啊。”
    王忠嗣摇头叹息,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才好,总之就是非常离谱。
    或者叫“正中下怀”也行。当然,是正中皇甫惟明下怀!
    多这么一个瞎指挥的废物,不亚于给皇甫惟明那边增加十万精兵。
    正在二人叹息不止的时候,高力士匆匆忙忙而来,看向李光弼说道:“李将军啊,圣人有急事找你!快快快,随杂家去面圣!”
    诶?
    李光弼和王忠嗣二人都是一愣。
    明日全军开拔,不至于说今日才“面授机宜”吧。
    但现在很显然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李光弼对王忠嗣行礼后,便跟着高力士一起去了太原城内的天子行宫。
    也就是原来的太原节度使府衙。
    满怀心事的来到书房,基哥便一脸淡然对李光弼说道:“坐吧。”
    待他坐下后,李光弼对基哥行礼询问道:“不知圣人有何吩咐?”
    “长安出大事了!”
    基哥沉声说道。
    这话李光弼不知道该怎么接,只好保持沉默,等待基哥继续说下去。
    “有人想在长安拥立太子登基!”
    基哥脖子上的青筋都暴起,浑浊的双目中有寒光闪过。说话的时候,几乎是在咬牙切齿!
    “圣人是说……”
    李光弼有些犹豫,心中暗叫大事不妙。
    “你带本部人马,即刻出发,奔袭长安!将那些乱臣贼子给……”
    基哥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
    “圣人,大敌当前,正是要出兵河北。调兵回关中会不会……”
    李光弼要被基哥给整得自闭了!
    “朕不管!又不是你这一部单独行动!朕只是第一个跟你说而已!”
    基哥的声音近乎于嘶吼,已经压抑不住内心的怒气了。
    今日有长安派来的人告密,说有人正在酝酿让太子李琩登基,而且这些人还不在少数,吓得基哥魂不附体!
    如果李琩在长安正式登基了,那么太原这边,就很难保证那些丘八们不会将自己强行扣押,扭送回长安当“太上皇”了。
    在基哥看来,比起李琩等人的釜底抽薪,皇甫惟明的河北叛军简直傻缺得有点可爱,居然还一点点的掠地!
    “圣人,朝令夕改,于军心士气不利……”
    李光弼不是个口齿伶俐的人,但他心里明白是非曲直。
    “你若是不肯回长安,朕就换一个将军,总有人愿意当的。”
    基哥冷冰冰的说道。
    见李光弼不说话,基哥这才温言安慰道:“你义父王忠嗣会继续坐镇太原,你不要有后顾之忧。”
    听到这话,李光弼这才抱拳行礼道:“末将明白了,谨遵圣人之命。”
    “嗯,去吧。”
    基哥微微点头,待李光弼离开后,基哥又把安重璋叫来,跟他说了差不多的话。待安重璋走后,基哥又把高仙芝和郭子仪也叫来“面授机宜”。
    等办完这一切,已经是过了子时,基哥疲惫的靠在软榻上,一阵阵的脑袋刺痛。
    从前当皇帝的时候,好像什么事都只要动动嘴就行了。怎么如今办点事情,却是千难万难呢?
    “力士啊,你说朕要怎么办才好?要把皇位让给李琩那个逆子么?”
    基哥有些无奈的说道,似乎已经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别看他在李光弼那些将领们面前态度非常强硬,似乎不回长安誓不罢休的模样。
    可实际上,基哥内心非常紧张且担忧,已经离精神崩溃一步之遥了。
    “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