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八零再就业 第255节

    虽然已经知道赵家庄的养殖业发展的不错,但是亲眼看到的时候,却是另一种感觉。
    快到中午了,太阳正大呢!
    一个年轻人推着一个独轮车沿着鱼塘边走着。
    每走两步就用铁锹扬一铁锹的饲料下去。
    而孙记者顺着那个方向看过去,看到的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鱼塘。
    大的,小的,已经蓄满水的,还有刚开挖的。
    这场景让孙记者有点震撼。
    这么多的鱼塘要养多少鱼出来啊?
    难怪说赵家庄光是靠养鱼养虾就能挣钱了。
    “老乡辛苦了,这些鱼塘都是你在看着吗?”孙记者笑着走上前。
    原本在喂鱼的任晓钊一打量就知道了。
    这肯定是赵书记说的那个省报的记者了。
    第284章 惬意的下午
    任晓钊也很坦然,一边继续往鱼塘里撒鱼食,一边看向孙记者。
    “您是省城来的吧?”任晓钊笑问。
    孙记者点点头,然后就问道,“是你们书记说的?他说什么了?”
    “哈哈哈,让我们注意点,说是省城有人来,让我们干活的时候不要再打赤膊了。
    说是万一来个女记者的话,就不好看了。“任晓钊笑道。
    孙记者也跟着笑了笑。
    他快走两步,跟上任晓钊的步子。
    “这些鱼塘都是你在看着吗?”孙记者问道。
    任晓钊点头,指着一溜鱼塘说,“十一个大塘,五个小塘,这些都是我在看着的。
    新挖的那些,也有人看,不过,那些新塘要等到年底的时候才有收获的。”
    孙记者在塘边站了下来。
    “那几个小塘怎么没水了?”孙记者问道。
    “哈哈,您来的不巧,这几个小塘原本是养小龙虾的。
    这都十月了,小龙虾该卖的也都卖完了,现在正好清塘,清完后,把抱子虾丢进去,就准备明年的虾了。“任晓钊说道。
    孙记者也想起来了,他有个同学就是淮县的。
    和他提过,这两年淮县突然盛行吃小龙虾了。
    “同志,我这里还有一个塘就喂完了,您要是累的话,就去那边的棚子那里等我。”任晓钊指指不远处的一个棚子说道。
    孙记者点点头,抬步往棚子那里走去。
    走了这么久,是有点累了,歇歇脚也好。
    只是这一坐下来,孙记者就不想动了。
    面前是波光粼粼的鱼塘,不时的还有一些鱼跳出水面。
    这里还安静,一点嘈杂声都没有,除了鱼扑腾的声音外,没有其他的声音了。
    没一会儿,任晓钊就推着独轮车回来了。
    只是独轮车上放着两条很肥的乌鱼。
    “嚯,你还捞鱼去了啊!”孙记者愣了。
    任晓钊笑了笑,“我可没去捞鱼,这是前两天清虾塘的时候逮的。
    这种鱼我们可不敢往鱼塘里放。
    这种乌鱼最凶了,要是在养鱼的塘里放这种鱼,那别的鱼就别想活了。
    我说怎么最小的那个虾塘里今年的虾比其他的塘要少呢。
    就是这东西在里面作怪的。
    这次清塘的,就是清这个玩意儿。
    要是放任这玩意儿再虾塘里闹腾,明年的虾塘的虾更少了。”
    任晓钊说着,就把两条乌鱼摔到地上摔晕。
    “同志,中午还没吃饭吧?不嫌弃的话,在我这里吃吧!”任晓钊说道。
    孙记者摇摇头,翻开自己的背包给任晓钊看了看。
    “我带了馒头的。”
    任晓钊伸头一看,两个干巴巴馒头在包里躺着呢!
    他二话不说,伸手就把两个馒头抢了出来,然后随手一揉吧,就丢进鱼塘里了。
    看着馒头被鱼抢着吃完了,孙记者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
    “同志,中午和我一起吃,我正好也是一个人吃饭,有个人一起吃饭,正好说说话。”任晓钊说道。
    孙记者刚想说有规定。
    任晓钊却摆摆手,“您别多想,要是说招待的话,也轮不到我这个养鱼的招待您。
    要是能招待,赵书记他们肯定安排的好好的,至少也是十碗八碟的。
    我这呢,就是一个菜,一个汤,填饱肚子就行。”
    孙记者一听,也是,要是招待的话,也是大队书记他们招待。
    “好,那中午就打扰你了。”孙记者笑道。
    任晓钊长舒了一口气,好歹是完成赵书记交代的任务了。
    他一边收拾着两条乌鱼,一边和孙记者闲聊。
    孙记者呢,也是把这个小窝棚好好打量了一通。
    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有,还有一张小木床,一个砖块垒的简单的炉灶。
    一看就知道这人几乎是天天都待在这里的。
    “你就住这里?”孙记者问道。
    任晓钊一边将乌鱼剁成大块,一边点头。
    “要看着鱼塘,肯定要住这里的,不过我妈住在庄子里,她每天上午的时候过来看看我,给我送点菜什么的。”
    “养鱼累不累?”孙记者笑问。
    “累?这看要和什么比了,这肯定比那些扛大包的要轻松啊!
    不过,这鱼长肥的时候要成夜守着,那是有一点累。
    但是,家里人能吃好穿暖,手上有余钱,这即使累点有什么?
    死人倒是不累,天天躺着。“任晓钊打趣道。
    孙记者也跟着笑了笑。
    是啊,生命在于运动,活着在于折腾,死人倒是舒服呢!
    看着任晓钊在大铁锅里倒上葱姜蒜豆酱还有辣椒翻炒,然后将剁好的鱼块倒了进去,加入清水炖了起来。
    剩下的鱼头和鱼尾,任晓钊在一个小锅里煎了一下,探后就用几块砖头又勒了一个小土灶,将放了清水和鱼头鱼尾的小锅坐了上去。
    “咱们中午来个一鱼两吃,鱼块红烧,再贴点饼子。
    鱼头鱼尾加点豆腐炖汤。“任晓钊说道。
    听着大铁锅里咕嘟咕嘟的声音,闻着鼻尖传来的香味,孙记者忍不住咽了下唾沫。
    半小时后,孙记者和任晓钊一样,蹲在大铁锅旁,从锅里捞鱼块吃。
    铁锅的周边贴了一圈的玉米面的饼子,一半浸泡在红烧鱼块的汤汁里,一边被炕的焦脆。
    孙记者手上端着的碗里是鱼头豆腐汤。
    只撒了一点盐巴的鱼汤鲜美异常。
    任晓钊呢,也是一边大口吃着饭,一边给孙记者介绍。
    “那边还有两个塘里的藕还没起,赵书记说了,等天稍微冷一点了再起藕。
    下次你要是再来的话,等七八月的时候来。
    那时候啊,这小塘里的虾,大塘里的荷花和叶还有莲子。
    那才漂亮呢!
    特别是夏天的晚上,这塘里青蛙叫,塘边蟋蟀叫,那声音可好听了。
    那成片的荷叶,被风一吹,就跟仙女的裙子一样,飘飘荡荡的,可好看了。
    现在就剩下塘底的藕了,嘿嘿!”
    孙记者想着任晓钊说的场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嘿嘿,这豆腐好吃吧,我们庄子上自己做出来的。
    本来想给你弄点蘑菇的,但是我妈早上给我拿了豆腐过来,这不吃的话,就浪费了。“任晓钊解释。
    孙记者一听,忙问道,“你们庄子上还有蘑菇吗?”
    “有啊,就是赵书记的媳妇种的,她种的蘑菇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