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390节

    “你是听谁说的?”
    “我听李拓说的。”
    “李拓,你是听谁说的?”
    “章德宁、王濛,还有苏新群,他们都说过。”
    ……
    一群人七嘴八舌理了半天头绪,还是没找出最初的源头,但反正林朝阳这个“民间文协主席”的职位是落实了。
    然后这群人又顺理成章的以“升官”的名义让林朝阳请客吃饭,蹭饭都蹭的如此理直气壮。
    吃饭时,大家又聊到了昨天《经济日报》上的那篇文章,都感觉喜出望外。
    《经济日报》在文学界没什么存在感,等闲大家也不会关注和讨论这样媒体上发表的文章。
    但这次情况不同,关于版税付酬制度的争论在媒体和文学界之间持续争论了两个月,不管是哪一方占据舆论上风,其实都很难结束这场大争论。
    《经济日报》的文章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肯定了版税付酬制度的优越性,等于他们是当裁判,举起了林朝阳他们这一方的手,宣布了他们的胜利!
    因而大家自然是一阵欢欣鼓舞,兴奋莫名。
    聊着聊着,有些人不禁畅想起未来拿到版税后的富裕生活,发出阵阵傻笑。
    “你就别做美梦了。你那小说集首印五千册,卖了一年还没卖完,还拿版税?你就老老实实拿你的基础稿酬吧,省得饿死!”
    张承治的“恶毒”言语让陈健功出离愤怒,“你好?你卖的好?你写的小说够结集出版吗?”
    最近这一年张承治小说产量确实不高,主要是去年下半年他赴日本东洋文库进修了几个月。
    两人互相伤害一番,对抗的激烈程度不亚于菜鸡互啄,林朝阳在一旁幸灾乐祸。
    李拓这时候当起了和事佬,“有吵架这功夫,你们俩不如向朝阳好好学习学习,《闯关东》这才发行上市十天,已经卖疯了!”
    他说出这句话,陈健功和张承治的注意力果然被吸引了过去。
    陈健功抱怨道:“何止是卖疯了?我跑了三四家书店,愣是没买到,我怀疑书到货之后是不是被那帮营业员给私下卖出去了?”
    “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别人都能买到,就你买不到,你怎么不想想是不是自己排队排的不够早呢?”张承治又挖苦了他一句。
    没等陈健功反驳,郑万龙说道:“《闯关东》卖的确实有点离谱,我那天早上四点去中国书店门口排队才好不容易抢到一本。我再往后两个人,都买不着。”
    李拓这时候对林朝阳说,“朝阳,我感觉《闯关东》这回上市,势头比你以前那些书都要猛……”
    陈健功插话道:“比《高山下的花环》还是差点。”
    “情况不一样。《高山下的花环》是独一无二的,天时地利人和。”李拓对陈健功说了一句,又看向林朝阳,“《闯关东》恐怕得卖个三五百万册吧?”
    林朝阳摇摇头,“才上市了十天,谁能说得准具体销量啊!”
    李拓却说道:“肯定少不了的。《渡舟记》的销量都破了两百万册吧?这才一年功夫。《闯关东》的读者群体更广泛、影响力更大,销量只会多,不会少。”
    他说到这里,感慨道:“你这部小说签的可是版税合同啊……”
    李拓这话说完,大家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都在心里扒拉着《闯关东》将会给林朝阳带来的收入。
    这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这帮人眼睛都羡慕红了!
    《闯关东》是大部头,全文六十多万字,几乎抵得上正常三部长篇小说的内容。
    相应的,出版定价也比一般的文学著作贵了不少。
    《闯关东》简装版分为上下两册,单册定价1.4元,整本就是2.8元。
    另外还有精装版,单册定价2.9元,整本定价5.8元。
    哪怕就以简装版本来计算,如果《闯关东》能卖出100万册,总码洋就是280万元。
    林朝阳拿12%的版税,也就是33.6万元。
    得出这个数字,众人眼睛红了,连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别说是33.6万元了,就是33.6元,这年头也有大把的人赚不到呢。
    更何况,《闯关东》会卖不到100万册吗?
    别说是100万册,就是200万册、300万册,恐怕都不是它的极限。
    一部《闯关东》,给林朝阳带来的版税,恐怕将不下百万元!
    第395章 文坛首富
    将时钟拨回到十天前,此时距离《闯关东》发表完成已经过去了三个月。
    对于任何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文化现象来说,如此长的时间都足以磨灭它们的生命力,但《闯关东》所引发的现象级阅读热潮却并没有过去。
    4月20日《闯关东》上部在《花城》第二期发表,当期杂志最终销量定格在了274万份这个数字上。
    6月20日《闯关东》下部在《花城》第三期发表,销量再次攀升,达到了327万份。
    两期杂志销量合计601万份!
    虽然《闯关东》是发表在《花城》上的,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两期《花城》能够取得如此创纪录的销售成绩,与《花城》杂志本身是没多大关系的。
    否则,它早就应该是中国文学期刊领域执牛耳者了。
    《闯关东》发表以后赞美者如过江之鲫,有人说1984年的中国文坛是属于《闯关东》的。
    601万份的超高销量也是《闯关东》这部杰出的小说赋予《花城》的,除了销量上的创纪录和经济效益,它带给《花城》以及花城出版社更多的是影响力。
    它让《花城》一跃拥有了国内一线文学杂志的影响力!
    因此,花城出版社也对《闯关东》寄予了极大的希望。
    发表三个月后便出版发行,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说稍显仓促,但花城出版社也有自己的考量。
    他们希望让《闯关东》的这股热潮延续下去,从春天到冬天,让这部小说真正陪伴所有的读者。
    只有这样,才不愧对于“1984年的中国文坛是属于《闯关东》的”这句话。
    9月20日,《闯关东》小说正式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小城镇的书店、邮局的书架上。
    早在一个月前的第四期《花城》上,就已经出现了这部小说的发行信息。
    不仅是《花城》,还有《人民文学》《十月》《钟山》《鸭绿江》等超过十家文学杂志的广告页上都出现了《闯关东》的书刊广告。
    如此强的广告投放力度,足以看出花城出版社对于《闯关东》的重视程度。
    当然了,《闯关东》也配得上这样的待遇。
    小说上市的第一天,全国各大城市的新华书店门口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排队抢购小说的现象。
    有些书店的库存几百册,却连一个早上的销售高峰都没坚持住便宣告售罄,不得不在书店门口贴出告示,让那些没有买到书的读者不禁扼腕。
    在某些读者群体稀少的小城镇没有新华书店,只有邮局,往日里一些书籍报刊可能来了几个月也卖不掉,可《闯关东》到了这里,没用三五天时间,依旧销售一空。
    《闯关东》首印20万册,放在其他大多数作品身上,这可能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放在《闯关东》的身上,却是保守的不能再保守了。
    短短两三天时间,多地新华书店的库存便被热情的读者们抢购的干干净净,各地新华书店的订货电话好似催命一般冲向花城出版社,让他们疲于应付。
    面对这种情况,花城出版社高兴之余,更多的还是惊讶。
    他们想到了《闯关东》上市后会广受欢迎,但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
    整整20万册书,竟然坚持不到五天,这其中还包括了2万册的精装本。
    他们还能说什么?
    加印!狠狠的加印!
    花城出版社在gd省内算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出版社,但跟真正的大型出版社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其中除了有编辑资源、作者资源等方面的差距之外,印刷资源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
    为了解决《闯关东》的印刷纸张和印刷资源的问题,社长苏晨亲自跑到了广东人民出版社寻求帮助。
    改革开放之前,各省都有属于自己的人民出版社,gd省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之后,广东人民出版社为响应政策,于1978年和1984年先后拆分出了广东科技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
    所以从骨子里说,花城出版社属于人民系出版社。
    有困难了,想到的第一个人当然是大哥。
    广东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至今出版了6000多种各类图书,不仅独占了广东新华印刷厂的大半印刷资源,这两年还与花县合办了印刷厂,印刷资源充足。
    苏晨的请求很快得到了人民出版社方面的响应,为《闯关东》的印刷大开绿灯,印刷资源问题迎刃而解。
    《闯关东》的热销势头还在不断攀升,在各地书店库存售罄的空档,甚至出现了有读者前往城镇邮局抢购小说的情况。
    小城镇邮局因为读者有限,订货量有限,销售周期也比较长,可这种情况却在《闯关东》出现后被打破。
    那些热情的读者们如同蝗虫过境一般,将这些邮局扫荡的干干净净。
    不出意外,这样的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闯关东》的印量能够满足那一波最为热情的读者们的购买欲望后,才会有所回落。
    时间来到十一当天的燕京。
    《闯关东》引起的抢购狂潮令人震撼,但更让人震撼的是林朝阳因此而获得的收益。
    写一本书,赚一百万元!
    放在以前,对于中国作家来说几乎是白日做梦一样的事。
    在基础稿酬加印数稿酬的付酬模式下,作家写小说,短篇一两百块,中篇大几百块到一两千,长篇小说也就三四千块钱。
    侥幸有的作品受欢迎,作家还可以拿个千八百块钱的印数稿酬,更多的时候,基础稿酬就是作家们能够收到的全部稿费。
    作家们的收入当然算不上微薄,但若说要靠写作发家致富,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因而,《闯关东》的热卖和可能带给林朝阳的巨额版税也就显得尤其令人震撼,充满了冲击性。
    一想到这即将发生的现实,众人嫉妒的眼底都要充血了。
    陈健功狠狠将筷子插进桌上的红煨肉里,恨不得一筷子将林朝阳将来的百万稿费都夹进嘴里,嚼成粉末,咽进肠胃里消化的干干净净。
    当兄弟的,你能比兄弟过的好吗?你这么做,你不地道啊!
    众人闹哄哄的惊叹了一番,林朝阳无可奈何的告诫道:“版税的事你们出去别瞎传,还有那个什么‘民间文协主席’,都哪儿跟哪儿啊!弄的我跟乱臣贼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