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1978 第577节

    打工仔的尽头是什么?
    打工皇帝!
    林氏影业的掌舱人,绝对配得上这个称呼。
    「这个人选我会在几位高管当中选择出来。」
    陶玉书补充的这句话并未让蔡澜失望,反倒让他感到几分安心。
    陶玉书现在真要说让他跳槽到林氏,把总经理的位子让出来,他反倒会不相信有这种好事。
    见蔡澜沉吟着不说话,陶玉书又说道:
    「林氏在香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接下来要开拓和精耕外埠市场。
    你在邵氏的时候经营过日本的业务,在嘉禾又接触过湾岛的业务,我想把海外的一部分业务交给你。
    待遇方面——」
    说到了重头戏,蔡澜的神色不由得郑重起来。
    「我会成立一个子公司大路,专门经营日本、韩国业务。除了做发行之外,
    我会给大路注资3000万港元,用于跟两国片商的合拍。
    300万以下的投资可以由你来决定,只要跟公司报备即可。
    你除了每年30万的年薪之外,根据业绩会有子公司最高15%的分红。」
    听到这个条件,蔡澜怦然心动。
    按照陶玉书的话,这家叫大路的子公司主营海外业务,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他几乎相当于是半个老板。
    他没想到陶玉书竟然有如此大的魄力,但仔细一想这似乎又很正常,陶玉书「散财童女」的名声在香江电影圈早已人尽皆知。
    「我得考虑考虑。」沉默了好一会儿,蔡澜才说了一句。
    「没问题,什么时候想好了,给我打电话。」
    陶玉书送走了蔡澜,问林朝阳:「你说他能来吗?」
    「一定会来的。」
    「为什么?」
    「我们给的钱多。」
    林朝阳的话引来了陶玉书的白眼,「我还不知道我们给的钱多?可蔡澜在嘉禾还是挺受器重的,他跟邹文怀又相识多年。」
    「那也没见邹老板分他股份啊!」林朝阳的笑容带着些戏谑,「放心吧,蔡澜这人看事情很通透的。」
    听着他的话,陶玉书也觉得有些道理,没再纠结。
    接下来的几天里,陶玉书日日上班,林朝阳则窝在家里写新书。
    因为晚上要陪两个孩子玩,林朝阳新书的写作速度不算快,每天两三千字,
    偶尔还要休息休息。
    动笔三个月,篇幅完成了大半,看样子年前应该是写不完了。
    小年刚过,林朝阳收到了北村美裕寄来的文学研究会的新一期会刊,另外还有一笔不菲的版税结算。
    转眼之间,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已经成立两年了。
    在过去两年当中,林朝阳作品不断被引进日本,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的会员队伍也从原来的24人扩展到了现在的46人。
    在队伍壮大的同时,研究会的影响力也在变得越来越大。
    在北村美裕寄给林朝阳的新一期会刊当中,有一篇近藤直子和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池田浩平共同创作的文章。
    标题为《八十年代中后期许灵均创作风格之流变》。
    文章中的观点认为,旅居香江是林朝阳创作生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林朝阳的创作风格多变,求新求变,既有睁眼看世界的开阔视野,也有发掘民族历史文化的雄心。
    旅居香江后,他的创作风格逐渐剔除了对技巧的追求。
    转而将目光对准了社会发展,以显微镜般的聚焦和手术刀般的精准切入,深入的完成了对香江社会的观察与批判。
    香江这个狭小的、处于高速发展之中的经济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聚合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类问题,为林朝阳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楚门的世界》是林朝阳初到香江,对这个社会上各种光怪陆离之事的应激反应;
    《寄生虫》是林朝阳在深入观察之后对这个社会和人民的悲悯之心;
    而《大时代》则是在完全摸透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律,见惯了其中的悲欢离合后的一种无奈的怅然。
    在文章的最后,近藤直子和池田浩平为这三部作品送上了一个响亮的名号「香江三部曲」。
    第513章 中国围棋必胜的秘密
    日本人很喜欢建立各种各样的文学会,比如歌舞使学会、日本比较文学会,
    日本近代文学会等等。
    这些文学会大多是针对于文学创作的某个细分领域,比如歌舞使学会就是专门研究日本近代戏剧的,比较文学会顾名思义是研究比较文学的。
    像林朝阳(日本)文学会这种以个人作家为研究对象的文学组织,在日本文学界并不算多见。
    大多这类文学会的规模也不大,而且人员数量基本建立时是什么样,十年之后可能还是什么样,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林朝阳(日本)文学会两年之内会员人数翻了接近一番,首先说明了林朝阳作品在日本文学界的影响力变得更强了。
    《八十年代中后期许灵均创作风格之流变》全文八千多字,深刻的剖析了近三年以来林朝阳创作风格的变化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写的林朝阳这个作者都恍惚了,我写书的时候居然想了这么多?
    这篇文章除了在文学会的会刊上发表之外,还登上了《读卖新闻》和《文艺》等刊物,在日本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而这篇文章引起反响最重要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它研究的对象是林朝阳。
    《闯关东》《楚门的世界》《渡舟记》等作品在日本的出版,让林朝阳逐渐在日本国内变得小有名气。
    他一个外国作家,名气和影响力是很难突破国籍、文化和语言的壁垒的,如果没有意外,只会在小圈子里流行,慢慢的扩散。
    但这个意外恰恰就出现了。
    今年3月,第三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结束,中国队再次以9:8的比分战胜日本队凭借着对日三连胜,聂卫平以对日11连胜被官方封为「棋圣」,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官方棋圣,围棋界一片欢欣鼓舞。
    擂台赛的连胜也让民间的围棋热达到了一个高峰,各个城市的围棋兴趣班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小学生里十个有七八个都有去学围棋的经历。
    连同着《棋圣》的小说和电影也再次翻红,仅仅过去一年时间,《棋圣》小说的销量便从1000万册提升到了1500万册,并且还在向2000万册大关不断迈进,
    电影也被翻出来重映。
    相比于中国国内的的欢天喜地,日本国内则是愁云惨淡。
    中日围棋擂台赛是日方提议的,当年他们信心满满,以为可以轻松屠戮中国队,让中国队见识到中日两国围棋那不可逾越的实力差距。
    没想到擂台赛举办了三年,日本队输了三年,这场擂台赛仿佛成了笼罩在日本围棋界头顶的一片乌云,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梦。
    在号称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是围棋爱好者的日本国内,这样的惨败所带来的骂声如滔天巨浪。
    在许多激进的围棋爱好者口中,所有的失败者都应该切腹谢罪,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别说是切腹了,第一年失败的时候,日本队还象征性的剃了个头,等到第二年、第三年日本队干脆摆烂,连剃头都懒得剃了。
    他们这样的表现自然让围棋爱好者们更加的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当然了,日本队也不是完全的摆烂,他们其实也很想赢,为了赢中国队他们也付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研究中国队的棋风、棋路,比如研读《棋圣》。
    早在去年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结束后,河出书房就拿到了林朝阳《棋圣》
    一书的出版权,但迟迟没有出版。
    实际上当时他们是受了日本围棋队的委托,将这部中国小说翻译成日文之后,供日本围棋队参考阅读。
    但显然,阅读《棋圣》并没有给日本队带来任何加成,第三届擂台赛他们依旧惨败收场。
    在日本围棋队陷入国内围棋爱好者的一片骂声之中时,河出书房却出了个骚操作。
    他们将《棋圣》这部「抗日」围棋小说出版了。
    不仅出版了,还为这部小说打出了一则宣传语一一中国围棋必胜的秘密。
    恰逢日本围棋对中国围棋三连败,这宣传语一出,直接在日本围棋爱好者群体炸了锅。
    什么?中国队就是靠这部小说赢了日本队三年?
    这必须得看看啊!
    买来一看,我们日本人竟然是反派,八个雅鹿!
    这些围棋爱好者看了一眼顿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正要咒骂、批判一番,却又想到了《棋圣》的宣传语,理智立刻战胜了愤怒。
    他们倒要看看,中国队是如何凭借着这部小说战胜日本队的。
    看到最后,江南生以一敌九,在枪口的威胁下不失气节,最终倒在血泊之中,许多人也不禁也为之动容。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让人忘我的进入书中的世界,去体验不属于自己的人生。
    从小说之中抽离出来后,围棋爱好者们对这部小说的观感变得有些复杂起来他们明白了宣传语中所谓的「必胜的秘密」是什么,跟日本人所提倡的武土道精神有种不谋而合的契合。
    尽管在书中日本人成了反派,但这样的小说对于日本围棋而言似乎确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再一想到日本队确确实实输给了中国队三年,这个时候更应该知耻而后勇,
    而不是讳疾忌医,妄自尊大。
    既然他强,那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这个时候日本人的自我cpu精神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尽管有许多心中带有民族主义情结的日本围棋爱好者看《棋圣》感到不爽,看完了骂街。
    可同时又有一批理中客的围棋爱好者为这部小说主动宣传,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不知是从哪里传出来的谣言。
    说《棋圣》的作者是聂旋风的知己,围棋水平甚至比聂旋风还要棋高一筹,
    经常去为中国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