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吕不韦不能辩,而后试探着问:“助其亲政?”
    四爷便笑了:“助其亲政,您之功不在拥立之功之下。想当年,魏冉楚系拥立昭襄王,而后魏冉若何?楚系若何?权倾一时呐!甘茂其能如何?其才如何?在魏冉之下否?可结果呢?寄居他国,郁郁而终。以叔父之明,当做何选,心中必然明了。”
    吕不韦点头:“我知!我心中已然有了盘算。四子是在府中安歇,还是?”
    “进宫复命!”
    “好!”吕不韦喊人:“送四子!”
    来者是郑仁,只余一目,侍奉在吕不韦身侧。
    四爷看见郑仁,突然站住脚:“叔父,樊於期……之过,不小!若想保命,送往军前为卒,以恕其罪吧。”
    吕不韦’嗯‘了一声,三子之错,樊於期乃诱因。
    四爷走了,吕不韦等郑仁送人回来,吩咐他:“请三子。”
    “诺!”
    郑仁一转身,吕不韦眼中泪瞬间滑落,他起身,去了内室,取了瓷瓶出来,轻轻的倒入碗中,而后给碗中倒入蜜水。
    吕三子被叫来的时候,吕不韦面带微笑,将碗中蜜水递过去:“饮!”
    三子接过去,毫不犹豫的喝了。他放下碗,才要询问父亲请他所为何事,却见父亲之前的和颜悦色全然不见,此刻正面无表情的坐着,看着他:“为何?”
    “……”吕三子不解:“父亲何意?”
    吕不韦看着儿子目不转睛:“太后、嫪毐……为何?”
    吕三子瑟缩了起来,而后又大着胆子:“父亲进赵姬于嬴子楚,得而今相位!太后年轻,未必不如宣太后。父亲怎知儿不是下一个您?”
    吕不韦一瞬间的不可置信:“效仿为父?”
    “正是!”
    吕不韦起身,而后慢慢转过身去,一瞬间痛苦非常:“报应!报应!”算计于人,必为他人所算计。所行不端,有子效仿,若因此而送命,子之过?父之过?
    此乃报应!报应啊!
    他摆摆手:“去吧!出去吧。”
    吕三子没想到父亲并未过分苛责,一脸侥幸的转身走了。
    可才一出去,就听到父亲在内室嚎啕大哭:“儿啊……我的儿啊……疼煞为父……疼煞为父呀……”
    吕三子狐疑的回头看了一眼,满脸的懵懂。直到这天夜里,他开始腹泻,怎么也止不住,他终是有些反应过来了。
    夜半,他被人抬上马车,往老家送去。
    不幸,吕三子年末归乡途中,偶发疾病亡故!当然,此为后话。
    不过未及冠一小子,未成亲,未有子,这般人之丧,不用兴师动众。他之死,未曾有人在意过!
    至少,桐桐未曾从吕不韦的脸上看出吕三子的结局对于他有何影响。
    吕不韦进宫是想说亲政之事的,他说:“亲政需得满足几个条件。”
    嬴政洗耳恭听。
    “其一,三位上将军赞同,且支持。”
    嬴政’嗯‘了一声,明白吕不韦的意思:此事需得等三位上将军班师回朝方能谈。
    “其二,亲政需得宗室赞同,且支持。”
    赢傒会支持的,嬴政对此并不担心。
    “其三,太王太后与王后支持,此亦不为障碍。”
    嬴政点头,对此并未多言。
    “其四,朝中支持亲政朝臣需得过半,此需要有人居中联络,需要时间。”
    “可!尽可从容而行。”
    “其五,大王婚事,当斟酌以选。从提及婚事到成亲,需得两三年。大王十七岁成婚,成婚之后方可办及冠礼!出孝期之后,此事当议。”
    嬴政沉默着,良久才问:“依丞相之意,婚配人选?”
    “诸国联姻绵延数百年!正如太王太后本是韩国贵女,华阳太后为楚国宫室女,便是韩夫人亦为韩国宫室女……您细数历代先王遗孀,哪些不是诸国远嫁而来。”吕不韦就道:“不瞒大王,此次诸国所派使臣,尽皆携各国王女而来。出孝之后,所荐之女,您需得纳入后宫。哪位为正室,在您。”
    嬴政:“……寡人知!”
    吕不韦便起身:“臣居中联络,必能达成大王之所愿。”
    “丞相有辅政之劳,有拥立之功,寡人定然不忘。”
    “臣惶恐!”
    “去吧!些许小事,不至于离间我们君臣。”
    “诺!”吕不韦一步一步的退出去了,一出去便深吸一口气,而后挺直了腰背迈着方步离开了。
    人走了,嬴政看向舆图,良久之后才喊了一声:“阿姊!”
    桐桐抬起头来,“嗯?”
    “阿姊,吕不韦居中联络,此消息阿姊必是会防着朝各国流散,可对?”
    当然!
    嬴政便笑了,“你说,这六国,哪一国能一口吞下呢?”
    桐桐看向韩国,此一国最为弱小,自然是韩国!嬴政考量的是,他亲政之后,需得有一场灭国之战确立威信。
    嬴政点在韩国上:“就是它!阿姊,将寡人欲亲政之消息放给韩国知晓。韩国乖顺,韩国君在历代先王丧事时,尽皆亲自前来奔丧,于礼而言,韩国对秦无失礼之处;祖母乃是韩国人,韩夫人亦是韩国人,韩国每年所献亦是最多,于情而言,两国确实诸多瓜葛。贸然兴兵,秦不占理。”
    说着,他便站起来,点在舆图上:“而今,寡人年幼,不尊礼强行亲政,在外人看来,此必招致秦国内乱。但凡为国君者,有几人肯臣服呢?一旦有机可寻,韩国亦不会放弃此等机会谋算我大秦。此时,大秦兴兵灭其国,此乃师出有名。”
    桐桐:“……”提前亲政,你便提前伸出了你的爪子,灭六国之战,跟着提前了。
    瞧,亲政之事尚未成,他已然再算计下一步了。
    她起身应了一声:“这就去安排!卖破绽给韩国,使其主动犯错!”
    新郑,韩国都城。
    韩王高居王位,看着手中密报:“竟是要亲政!黄口小儿,未免太过于自大。”
    朝中大臣议论:“此乃良机!”
    “出兵否?”
    “不可!小国寡民,征战不起。”
    韩王捻着胡须:“韩非前日进宫,谈及在咸阳见闻。听闻李斯为秦王出谋划策,认为重农事,兴水利,可强秦国。此,是否可用?”
    怎用?
    韩王起身,一脸的兴奋:“择善水利者赴秦,说服秦王,修水利。秦国人口多,可若大兴水利,此必然耗损国力,此策如何?”
    “彩!彩!彩!”
    于是,在韩国找到一善于水利水工者,名郑国。
    郑国手持舆图:“臣早年游历天下,过秦入咸阳,横穿关中,熟秦国山川河流。若想说服秦王,此水利需得为真,如此方有说服之力!”说着,他便点着舆图:“大王您看,只要引泾水东注洛水,便可灌溉卤地四万余顷。若真修成,关中必为沃野,再无凶年。只是,此渠长达三百余里,工程巨大……”
    韩王鼓掌,大赞:“此等诱人之利,秦王焉能不动心?善!大善!此法耗尽秦国人力资财之时,寡人亲迎你归国,彼时,拜汝为上卿!”
    “谢大王!”
    而后,郑国入大秦,怀坏秦之计谋,托李斯引荐,献策修渠!
    桐桐听说的时候,心中一万匹马奔腾而过——郑国渠啊郑国渠!嗯!你就是那使得关中变沃野,润泽关中平原两千余年的郑国渠呐!
    第747章 秦时风韵(74)一更
    嬴政看着被引荐而来的郑国:“韩人,为何来秦修渠?”
    郑国满脸尽皆遗憾:“韩国小国,民寡,无力兴修水利以兴民。而秦国则不同,七国中,唯秦国最强盛,人口最多。亦唯有秦国,因蜀郡修都江堰,使蜀地变为天府,受水利之利,必重水利甚于他国。唯有在秦国,小民一身所学方有施展余地。”
    嬴政看向挂着的舆图:“引泾水入洛水?”
    “正是!”郑国走了过去,“大王且看,关中之地虽为平原,然地势并非无差。此平原乃是西北高,东南低。自泾水引水入洛水,利用高低地势之差,使得水渠自然而流动。”
    说着,手指在舆图上挪动:“您看,此乃平原屋脊,正是平原中最高线。自此开渠,渠高于两岸田地,引渠水灌溉,亦是自流灌溉。”
    嬴政跟着站在地图前,久久未语。
    郑国指着泾河边一小山,“此山为仲山,山脚下为瓠口……”
    桐桐想起关中之地流传的民谣,前两句是:九曲泾河弯,冲出龙口入泾渠。
    瓠口其实说的是河道的形状,此处泾河拐数道弯,河面宽阔,河道如同葫芦形状。
    郑国的手指又开始挪动:“此处为卤地,而泾河含泥沙,泥沙为肥地养料,泾河水灌溉,此卤地可为良田……”
    桐桐又想起民谣的后两句:灌溉良田难计数,郑国仪址恩不忘。
    后人不忘郑国之恩,却不知此时的郑国心中怀着怀秦、疲秦、弱秦之念。
    <a href="https:///yanqing/03_b/bjzgr.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https:///yanqing/03_b/bjzgr.html</a>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gt;.&lt;)
    &lt;a href="https:///zuozhe/linmuer.html" title="林木儿"target="_blank"&gt;林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