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除了年三十,大年初一,大年初二休息了三天, 她每天晚上都在梦境里锻炼技术。
    打铁还需自身硬。
    只有她自己一步步突破到更高的水平,才能在梦里学到更高层次的东西。
    否则精湛技艺、高精尖的技术摆在眼前, 别说领悟理解, 甚至有可能意识不到那是好东西。
    日日不辍的练习了整个寒假,晚上九小时,白天至少有七八小时手里握着工具,投入足够量的时间,她感觉进步得飞快。
    林巧枝打算着手做铁牛55拖拉机侧盖板模具。
    首先是要去领一块足够大的材料, 学校操作教室里给学生练手的材料,尺寸不够。
    “来领材料啊?”仓库今天值班的李立山笑着接过批条。
    林巧枝笑着:“李伯你看看。”
    李立山登记着,看着材料单上对尺寸,大小要求明确的材料, 库管经验让他一下反应过来,有点惊讶道:“这是要开始做那个侧盖板了?”
    “是侧盖板模具。”林巧枝纠正。
    “哎都差不多。”李立山推了小推车过来, 他们厂自己做的, 又扎实又好用,“你在这儿等着,我去给你装。”
    他从仓库推了一小车铁料出来,有的是好的,大多是车间废弃的铁料,他提醒着:“这块钢材可不便宜,你得小心着点用, 要是报损太多,可就不能再领新的了。”
    “我知道的。”
    这年头钢铁不便宜, 国家勒紧肚子、咬紧牙关大炼钢铁,可不是用来糟蹋的。
    要不然她早就开始做了,哪里还能等到技术一点点磨到如今水平?
    林巧枝推着装满了铁料的推车,从仓库往学校走。
    这条路,途经厂里球场。
    两队十几岁的男生在打球。
    “哐当”的一声,球砸在篮筐上,没进。
    “哈哈哈赵松你这可退步不少,你怎么又忽然转性,不泡在学校练技术了?”
    引得一阵哄笑,有人揭穿:“不会是怕了林巧枝吧?”
    赵松抱着球小跑几步,在地上拍了几下,提声道:“谁怕了?”他无所谓的耸了耸肩,“那是我懒得跟她比。”
    懒得和她比?
    路过的林巧枝差点噗嗤笑出声。
    在新学期开学后,她就很少在操作教室看到赵松了。
    曾几何时,她还在追赶赵松的步伐。
    希望用努力追平几年时光的痕迹。
    在超过赵松,成为被路工带出去人选时,她还会喜极而泣。
    但不知什么时候起,赵松就逐渐从她的视野里消失了。
    林巧枝推着小车继续往前走。
    到了操作教室。
    今年开年后人少了许多,很多人陆陆续续出现频率变低,到最后不怎么出现了。
    只有周树、许观平这些熟面孔还在。
    倒是清净,宽敞了许多。
    “怎么忽然去领新的练习材料了?”许观平走过来问,他上学期考完已经初步定好了分配去向,选的就是难度最高的模具钳工组,跟着乔工。
    经过上次铁路局那一遭,他们俩也算认识熟悉起来,有时还会聊聊技术心得。
    林巧枝把她领的那块材料,从小推车里搬出来。
    巨大的铁料,一下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
    “你瞧。”
    说着,林巧枝把铁料放到操作台上,发出金属碰撞的“咚”一声闷响。
    “看这块大料,瞧出来我要做啥了吧?”林巧枝一边整理操作台,一边摆好工具,发现工具里少了一把油槽錾。
    她要起身去墙角边的工具箱里拿,不过旁边的周树却眼疾手快,利落地把他手边的油槽錾递过来:“巧枝姐,你用这个,我已经练习完了,暂时用不上。”
    许观平搭了把手,把铁料调整好,左右转着看了一圈,啧了一声:“这是55铁牛发动机的模具尺寸啊。”
    他都还没尝试过,也没什么把握,“难怪都说你胆子大,上学期毕业操作精度才勉强跨过10丝这个坎儿,放了个假,你这就打算上手了?”
    林巧枝笑眯眯:“你猜我放假练没练?”
    她轻轻眨了两下眼睛。
    许观平:“……”
    他扯了扯笑:“你该不会……”
    “哈哈你想得没错!怎么,想不想看看我又进步了多少?”林巧枝笑眯眯地忽悠,有个技术好的人搭把手当副手,前期粗处理能快很多。
    许观平听得心头滴血。
    他恨不得拿头去撞桌子,明明猜到林巧枝放假还会练,他怎么就没注意着点呢!!
    林巧枝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
    一层层打开,平铺在手边。
    上面画着精确的模具图纸,每一条边,每一个转角,每一条圆弧,细致地标注着一条条长、宽、高、圆弧半径等数据。
    许观平也不回去自己的操作台练习了。
    他给林巧枝递v形铁、划规,高度尺等工具,打算看看她的操作和水平。
    有时候相互观摩彼此的技术,反而比埋头苦练更能提升。
    林巧枝按照图纸,在铁料上划出长宽方向的各尺寸线。
    又拿起划规,比照图纸调整好划规的开度,清晰利落的画了一道圆弧。
    “我帮你复核一下。”许观平拿着标尺、高度尺一一复查了一下。
    测量后,许观平暗暗吸了吸气,能这样干脆利落的完成划线,不仅说明林巧枝划线技术很好,更重要的是,林巧枝已经将图纸烂熟于心。
    林巧枝乐得有人帮她做二次复查,和聪明人合作就是省心省力。
    做检查是必须的。
    一般来说,尺寸越大的模具,会给经验和资历越深的老师傅来做,因为一旦出问题,损耗也是非常大的。
    做模具的损耗就不小,一刀歪了,整块料报废重来。要是模具再有瑕疵,往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东西都会有问题!
    有的厂自己没法解决,又不敢轻易动花大价钱采购的模具,怕动了之后模具报废,只能将就着用,于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就不好,用久了就容易出毛病。
    有的技术不好的钳工,甚至看不出来是哪里出了问题!因为他自己的技术达不到那个精度。
    只知道自家生产出来的东西明明用料扎实,用得好铁好钢,却就是容易坏。
    故而作为工业之母,生产线的源头,模具的每一步都要谨慎仔细,糊弄不得。
    别的厂怎么要求不知道,但红旗厂技术学校从入学起,就要求学生们养成仔细复核的习惯。
    复核完。
    林巧枝把铁料用小推车推去有车床的那间操作教室,许观平搭了把手,帮忙将铁料固定在车床上。
    “嗡嗡嗡……”
    林巧枝稳稳地操控车床的车刀,对铁料进行一个大范围的切削。
    很快,一块完整的铁料,隐隐露出侧盖板的粗轮廓。
    许观平也来了兴致,一边帮忙给车床断电,然后伸手把车刀换成钻头,方便林巧枝后续操作,同时说:“接下来是要钻‘止裂孔’了吧?要不要再看一眼图纸,确定一下,要是孔钻出来吃线了,没有后续加工余量,这料可就报废了。”
    他说的止裂孔,是在铁料上特定位置钻出的小孔,防止錾削加工的时候,发生撕裂。
    按照她们这个件的要求,小孔开出来必须和圆弧线之间有一定间隙,一旦吃线,这个件就没有加工余量了。
    林巧枝闻言,也是深吸了一口气,慎之又慎的确定了一下止裂孔的位置,然后操作换了钻头的车床“滋滋滋滋”地对准了上去。
    并不是很顺利丝滑,但至少止裂孔是钻好了。
    两人同时紧张地去检查。
    然后齐齐松了口气。
    没有吃线!
    “这不错啊,你这水平,真要把这个模具顺下来的话,去偏远一点小机械厂,再选个技术难度低的产品,也能做独挑大梁的钳工了。”许观平感慨。
    “差不多,走吧。”林巧枝点点头,这模具能顺利做下来,确实是非常大的锻炼。
    把用车床粗加工完的工件运回操作台。
    拿抹布擦了擦。
    林巧枝又对照了一遍图纸,决定从侧盖板右下角处开始入手。
    她弓着身,用锉刀一点点开始精处理。
    曾经细密划线,一层层锉平的铁料的练习,带来了愈发精密的手感。
    她弓着身,锉削的操作稳而有序。
    许观平把他的操作台收拾好,回来一看,林巧枝已经处理好一个侧盖板尾端的边角。
    他往细了一看,眼皮子猛地一跳。
    他不是刚入校不到一年的新生了,也看过很多高工的操作,不会轻易为一些技术大惊小怪。但问题是,林巧枝现在的技术,怎么又有了这么猛的精进!
    他又不敢出声,怕惊了林巧枝的操作。
    只好站在旁边,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林巧枝手上的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