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当时我就就明白,这个名叫阮忠良的人,肯定跟母亲有莫大的关系。”
    淮水县距离京城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在去京城的路上,母亲跟我说了实情。”
    这些话,姜云冉没有同任何人说过,后来发生了那么多事,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姜云冉都自己独自吞下。
    现在,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她必须要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同伴。
    只有和盘托出,不留半分隐瞒,才能不留任何错漏。
    “母亲告诉我,她年少时家中是开书院的,当时有一名姓阮的少年郎从清州慕名而来,凭借聪慧拜入她伯父门下,成了母亲的小师弟。”
    “虽然他比母亲大,却因晚入门成了师弟。”
    姜云冉重复的是母亲当年的话语,时隔多年,十几年岁月转瞬即逝,可当年母亲的话却被刀刻在心上,多年来,每当姜云冉怨恨的时候,就会反复回忆这段话。
    她不能忘,不敢忘。
    赵庭芳认真听着,这一次没有打断。
    “母亲说,那少年从来不生气她唤他师弟,脾气很好,温文儒雅,会在灯会时给她买糖葫芦,会陪着她在后山玩耍,年少时的日子温馨动人,回忆起来都是甜蜜。”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直到母亲十九岁时,家里议亲,小师弟家里只来了个远房叔伯,说小师弟家中人口丰足,允诺让小师弟入赘。”
    “就这样,年少师兄妹成了夫妻。”
    “好景不长。”
    姜云冉顿了顿,才道:“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母亲始终没有告诉我,她只说家里出了变故,那人带着母亲逃离,在淮水县隐姓埋名。”
    “母亲换了姓氏,改姓了我祖母的姓,而那人也放下了书本,卖苦力为生。”
    “直到母亲被诊出有孕。”
    “那个孩子是在出事前怀上的,命运危难,谁都没有发现。”
    这一段过往,听起来惊心动魄,但因时过境迁,一切都成了墨色的画卷,徐徐展开。
    已经再无曾经血泪。
    “因为家中动荡,母亲身体孱弱,怀孕对她负担极重,需要珍惜药材来蕴养身体。”
    “于是……那个人安顿好母亲,留下了所有的银钱,毅然决然离开了家。”
    赵庭芳呼吸一滞,她难以置信看向姜云冉:“那个人是阮忠良?”
    姜云冉全程都没有用父亲这个称呼形容阮忠良。
    她永远不可能叫那个人为父亲。
    姜云冉颔首,她道:“你知道吗?我同阮含珍只差五个月。”
    也就是说,阮忠良刚回阮家,便参加了科举,凭借成绩成为廖家的榜下贵婿,一跃改换门庭。
    但是……
    赵庭芳虽然并未正经读书,参加科举,却也对此一清二楚。
    “这不对。”
    姜云冉颔首道:“是不对。”
    “母亲会毅然入京,也是因为此事蹊跷众多。”
    科举可不是参加一次就行的,要从童生开始,一步步考至京中,参加礼部的春闱,最后殿试遴选出名次。
    这个过程,最短要三年。
    但这三年中,那个人一直在母亲身边,先是在溧阳书院读书,后来逃难至淮水县,整个过程里,他都没有离开过。
    在最终的殿试之前,是谁替他考试的?
    “母亲很聪慧,她并非是因被背叛伤心,她是对阮忠良的身份起了疑心。”
    赵庭芳:“宁姨怀疑那个人被阮家所害?”
    姜云冉点头。
    当时是如此的。
    直到……
    “但我们入京之后,母亲带着我一路寻到阮家,我们隐姓埋名,没说同阮家有什么关系,但进入阮家,才发现事情并非母亲猜测的那般。”
    姜云冉抬起眼眸:“看到阮忠良的第一眼,母亲就愣住了。”
    “母亲告诉我,他就是那个人。”
    赵庭芳心里依旧有疑虑,她看姜云冉的表情,知道她也是,但此刻她没有开口。
    姜云冉甚至对赵庭芳笑了一下。
    她淡淡道:“阮忠良似乎没想到我们母女还活着,他先是表现出喜悦,然后又愁眉不展,只说自己入京之后就病了,醒来后失去了记忆,迎娶了廖氏才回忆起过往事情。”
    “但事情已成,他内心煎熬,不敢面对母亲,不敢想我们母女二人是否还活着,只能逃避。”
    他的这一番说辞,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当时母亲很震惊,她没有留意到阮忠良神情之间的阴鸷,我们被骗进了阮家内宅。”
    “直到进了后宅,被关入柴房里,母亲才终于回过神来。”
    姜云冉抬眸看向赵庭芳:“阮忠良要赶尽杀绝。”
    “作为两榜进士,朝廷命官,他停妻再娶,背信弃义,若是被人发现,肯定要被言官参上一本,轻的降职发落,重则可能会祸及门楣。”
    “被关进柴房那一刻,母亲就醒悟了过来。”
    事情真相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活着出去。
    姜云冉道:“我那时候才五岁,但母亲从来不把我当成是孩子,她很耐心跟我分析利弊,最后,母亲告诉我阮忠良可能会杀了我们。”
    说到这里,姜云冉才微微红了眼眶。
    “母亲当时跟我道歉,说不应该带着我入京,说不定一辈子留在淮水县,不会遇到这样的危险。”
    姜云冉说:“我当时懵懵懂懂,却也知道黑漆漆的柴房阴森可怖,我告诉母亲,还有一个可能。”
    姜云冉紧紧攥着手。
    她闭了闭眼睛,回忆起最初见到阮忠良的那一眼。
    当时她还是个五岁孩童,年少稚嫩,或许只把她当成是孩子,阮忠良所伪装的痛苦悔恨全部消失不见。
    只留下恶意的评判。
    “我告诉母亲,阮忠良看着我们的时候,很像是街口典当行的老板。”
    看人的眼神带着评估,那是把她们当成是货物一样揣度。
    这样一对母女,能卖多少钱呢?
    当时母亲就意识到,阮忠良或许想从她们身上榨取更多价值。
    直接杀了,岂不是可惜?
    虽然痛苦,虽然不甘,却要活下去。
    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同廖淑妍说的,只知道从那日起,我们就被关在了柴房里,每日只给一碗水。”
    “一日,两日,直到第四日,我开始发烧了。”
    姜云冉目光有些空。
    “柴房里太黑了,我总觉得自己已经被饿死,胃里火烧火燎地疼着,疼得我就连哭都没力气了。”
    那段过往,是姜云冉此生经历最痛苦的事情。
    挨打、吃苦、流血、伤痛,都不够可怕。
    可怕的是黑暗里没有尽头的未来。
    “后来第五日的时候,我好像听见外面有声音,后来才知道那是廖淑妍和阮含珍。”
    “当时廖淑妍告诉阮含珍,说那母女两个都是下贱胚子,是要来谋害父亲和母亲的,问她要如何处置。”
    姜云冉冷冷一笑:“阮含珍那时候才刚过四岁生辰。”
    “她告诉廖淑妍,只关着、饿着多没意思,应该找个人在外面磨刀。”
    “一下,又一下,让她们累了饿了困了都不敢睡。”
    日日夜夜都受折磨。
    “太歹毒了。”
    这一家子……包括当时只有四岁的阮含珍,没有一个好东西。
    姜云冉笑了一下,眉宇间却没有半分喜色。
    “十日后,我们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从昏睡中醒来,才发现被关在马车里。”
    从玉京到清州,车程足有两日,这一路姜云冉昏昏沉沉,只勉强没有被饿死。
    “再醒来的时候,我们就到了逸香阁,”姜云冉道,“唯一幸运的是,母亲被佩兰刺伤的眼睛虽然不能恢复健康,却也还能视物。”
    她抬起眼眸,看向赵庭芳。
    四目相对,都是对当年过往的追忆。
    阮忠良不愧是畜生,他最终把曾经的发妻和女儿卖入了青楼,从此成了奴籍。
    姜云冉和宣若宁的卖身契就捏在阮忠良手里,让她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赵庭芳再度握住了姜云冉的手。
    她的手很暖,身上的药香清浅,却平复人心。
    “阿冉,时也命也。”
    “那地方是阴曹地府,却也让我们相逢。”
    “也算是好事了。”
    ————
    跟姜云冉比,赵庭芳的故事简单明了。
    她跟阮忠良,就是单纯的血海深仇。
    她是清州人士,出身清州商贾之家,自幼荣华富贵,从未受过半分苦难。
    这一切,都在她四岁时结束了。
    当时清州城中另一户姓王的商贾遇害,一夜之间,阖府上下一命呜呼,几乎是灭门惨案。
    经过清州知县名叫邓恩,是个小户出身的同进士,他能年纪轻轻做上清州知县,还是因其早年勤勉,连续三年在边远州县记为优等,才被提拔至繁荣富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