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贾政见贾兰,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镇定,对这个平时不大注意到的小孙子有些刮目相看。
“山石就不往外采买了,一应就着江南那笔银子用吧。”贾政道。
*
数月之后,荣国府的修缮完成,皆在公中的财力物力范围之内。正常装修,假山异石,奇花怪草,一律没有批。
荣庆堂的牌匾,正正地摆在了西北角新修好的院落。
贾琏跟王熙凤回了东院新修整的院子。
原来东北角的梨香院,如今给了贾蔷从姑苏请的十二个小戏骨。
而薛姨妈一家,则是被迁去了东北上一所幽静的房舍中。
薛家在京城是买了房子和门面的。薛家在京城还有生意。薛姨妈情愿在贾家挪来挪去,也不愿意离开,为的也是想将宝钗跟宝玉的婚事定下来。奈何贾政、贾母一直不松口,理由是宝玉还小。
此外,荣府还托人请了十个小尼姑、小道姑。其中一个带发修行的,叫妙玉。
一应事宜准备好后,就到了第二年。圣上恩准贾元春,于正月十五回来省亲。
正月初八那天,宫里就有太监出来看方位,并交代更衣、燕坐、受礼、开宴,退息等地点。后来,又来了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安排关防、围幕等大小事宜。
贾政不忘记用他的职权,调了工部官员,甚至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
贾珠得了休沐,每天也帮助督促看顾请的匠人扎花灯、摆烟火。
这般忙碌,一直到了正月十四的晚上,荣府上下才得以休息。
贾珠喝着一碗驱寒健脾的姜枣茶。李莞吃着白天蒸的糕点。房里无外人,两人叙着话。
贾珠道:“将来柔姐儿,是不得将她送进宫的。”
李莞也认同。“兰哥儿争气,李家也不差,柔姐儿安安生生地过日子就好。”
贾珠笑着道:“还有两人。”
李莞问:“哪两个?”
贾珠道:“还有我们啊。”
李莞笑着道,“那我们早睡早起,好好生活,做儿女的后盾。”
一个家的安生,从来都是从把日子过明白了开始的。
*
到了正月十五,五鼓,也就是五更时分,凌晨四点,贾家人就都起来了。
贾母,及有爵位者,都按照品级穿着相应的品服。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焚香茶花,看着十分热闹。
贾家的人,从贾母开始,一大早就在门外侯着了。
虽然是正月,但这天的天气还好,没有风,站外边也不是很冷。
李莞嘱厨房准备了点心,热果茶。
李莞记得元妃省亲是在夜里,但这个世界很多事也没有完全走原来的剧情。李莞正想喊诸人吃些东西,喝点热茶水。
一太监坐大马而来,街角一队人马远远驻足,像是京都的禁卫军。
贾家诸人以为是增派了守备。
贾兰小孩子视力好,悄悄对母亲李莞道了一句:“我好像看到舅舅了。”
李莞定睛一看,为首的银甲将领,还真像她的弟弟,李岩。
她早从李岩的书信中得知其元宵前后会返京。但是贾家忙元妃省亲诸事,她抽不开身,好些天没有回李家了。而贾家从正月十三的夜里开始,整条街的街头、巷口,都系围幕给挡严了,外人进不来。因此,李莞现在才知道李岩已经回了。
李岩是昨日到的京都,回来后便知道贾元春封了妃,正要省亲。李岩知道贾家正在忙,本打算迟些再来荣府看望姐姐李莞。
今日朝见皇上之后,李岩带着随从骑马打道回府。见贾家所在的那条街,已经张灯结彩起来。勒马望了片刻,遇到一路太监。
“奴才六宫都太监夏守忠,见过李将军。”为首的太监下马跟李岩施礼。
李岩,国子监祭酒之子,武状元出身,官拜督骑校尉,又被点了偏将军,在西北连夜奔袭百里,劫了敌军大营,战功赫赫。皇上很是看中,夏守忠自然不敢轻慢。
李岩亦下马,问夏太监:“夏公公这是要去哪里?”
夏太监道:“奴才去贾家通传元妃娘娘的行程。”
李岩道:“那就有劳公公了。”
李岩听母亲说过,宫里的太监原先经常跟贾家要银子,说是照顾贾元春。很是了不得。
他远远地望着那队太监往贾家去,但并不走。
夏太监知道李家跟贾家有亲。今日李家的少将军,在街边驻足,夏太监如芒在背。
这次,夏太监老远就翻身下马,满脸堆笑,步行到荣国府门口。
夏太监被贾母请入荣国府。
贾母问夏太监,元妃几时到。
夏太监这次,客客气气地将贾元春的日程仔仔细细地告诉了贾家人。
原来,元妃省亲在宫里也有一套礼仪,下午未正二刻(两三点)要去宝灵宫摆佛,酉初(五点)的样子才去大明宫见皇上请旨出宫。最早也要晚上戊初(七点)才能从皇宫出发。
这便跟李莞前世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元妃省亲在夜里给对上了。
既然都是晚上的事了,一家老小便不用一直在外面站着等,合适的时候出去等就好了。
李岩在贾家的一行人中,看到了姐姐一家。见她们都安好,他心中是暖的。
又看到了久违的一个身影,亦是欣喜万分。去年听说黛玉去了江南,跟香菱一起寻其失散的双亲,没想到黛玉已经回了。
一年未见,她出落得更加超逸了,宛如从诗篇中走出,将江南的春风,带到了黄沙弥漫的玉门关。
第37章 她的小梨花
待到夜间灯起,元妃的车辇来了。
李莞同贾家诸人在门口打卡元妃省亲名场面。
车辇到来之前,就先听到了奏乐。随后便是持节的太监拿着各种礼器,包括龙旌、凤翣、雉羽等物。又有太监提着香炉。随后便有一太监持曲柄七凤黄金伞而来。后边又跟着拿着香珠、绣帕、漱盂等物的太监。最后边的才是一个八人抬着的金顶金黄绣凤版舆。
这个阵仗,很豪华。
荣国府门脸上造的排场,也是很给足面子的。
贾元春在轿中,从里往外看时,就感叹府里太过奢华了。但见园里引了一股清流,两边的石栏上,系着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燃着灯油,如同银光雪浪一般。树也被缠着通草、绸绫、纸绢,宛若仙境。
贾元春被太监扶下车舆,走过一个石港,港上一面匾灯,写着“蓼汀花溆”。接着走过“有凤来仪”等挂着匾灯的地方。
这些都是宝玉有感而发的。李莞觉得还不错。但是宝玉拟的还不错的名字,都被贾政好一顿冷嘲热讽。
贾元春的眼睛是含着泪的,表情也凝重,觉得家里为了省亲,弄得太奢靡了。
但是,等她走过这几处刻意布置的景,嘴角挂起了笑意。
因为,除了门口的几处景,后边就没有了,大部分格局都是她进宫之前的样子。
贾元春心想,将园林放在门口,既足了面子。里边又没有大动工,免得浪费。如此布局,不是她父母的风格。家中定是有了大的变化。设计这样的园林,真是明智之举。
李莞还不知道自己省钱的策略,已被贾元春赞许了,正跟在人群中看热闹。
至贾母正室,贾元春一手挽着贾母,一手挽着王夫人,满眼垂泪。
十年没有回家,看到家人,心情总是激动。李莞理解的。
家中一众女眷,围着贾元春,垂泪无言。不过一会儿,贾元春又含笑问:“家里修得格外精巧,不知是请的何人设计的?”
王夫人本婆娑的泪眼,一下子给凝住了。当初她费了好大的力,找了号称是山子野者的老明公给绘制了蓝图。结果全给李氏给抹掉了。原计划的亭台楼阁、奇山异石、珍禽异兽,全没有了。
贾母拉着李莞的手,对元春道:“都是珠儿媳妇儿一手操持的。”
贾元春打量着李莞。李氏她生得有些颜色,体格虽略显娇小,但形容不卑不亢,喜怒不形于色,凡事一副笑脸待人。这是个柔中带刚的女子。
“能让贤德妃娘娘舒心省亲,是臣女的福分。”李莞道。
“何止是舒心的。”贾元春笑着道,“一别这些年,家里的变化让人可喜,想来大嫂子没少费心。”
当年,王夫人故意把贾母住的地方放在了西南角。贾元春当时提了一句,都被王夫人怒斥回去了。现在祖母住的荣庆堂归位西北角,可见李氏花的功夫。
李莞道:“娘娘,都是应该的。”那确实,没少跟王夫人斗智斗勇。
王夫人的脸色难看极了。
邢夫人暗地幸灾乐祸。
贾元春观察着室内诸人丰富的表情,心想李氏也是挺不容易的。她操持这个家,表里都顾到了。若是这次省亲是母亲王夫人在办,只怕动土的不仅仅是门口,只怕大半个家都要整修得跟门口一个样。
“山石就不往外采买了,一应就着江南那笔银子用吧。”贾政道。
*
数月之后,荣国府的修缮完成,皆在公中的财力物力范围之内。正常装修,假山异石,奇花怪草,一律没有批。
荣庆堂的牌匾,正正地摆在了西北角新修好的院落。
贾琏跟王熙凤回了东院新修整的院子。
原来东北角的梨香院,如今给了贾蔷从姑苏请的十二个小戏骨。
而薛姨妈一家,则是被迁去了东北上一所幽静的房舍中。
薛家在京城是买了房子和门面的。薛家在京城还有生意。薛姨妈情愿在贾家挪来挪去,也不愿意离开,为的也是想将宝钗跟宝玉的婚事定下来。奈何贾政、贾母一直不松口,理由是宝玉还小。
此外,荣府还托人请了十个小尼姑、小道姑。其中一个带发修行的,叫妙玉。
一应事宜准备好后,就到了第二年。圣上恩准贾元春,于正月十五回来省亲。
正月初八那天,宫里就有太监出来看方位,并交代更衣、燕坐、受礼、开宴,退息等地点。后来,又来了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安排关防、围幕等大小事宜。
贾政不忘记用他的职权,调了工部官员,甚至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
贾珠得了休沐,每天也帮助督促看顾请的匠人扎花灯、摆烟火。
这般忙碌,一直到了正月十四的晚上,荣府上下才得以休息。
贾珠喝着一碗驱寒健脾的姜枣茶。李莞吃着白天蒸的糕点。房里无外人,两人叙着话。
贾珠道:“将来柔姐儿,是不得将她送进宫的。”
李莞也认同。“兰哥儿争气,李家也不差,柔姐儿安安生生地过日子就好。”
贾珠笑着道:“还有两人。”
李莞问:“哪两个?”
贾珠道:“还有我们啊。”
李莞笑着道,“那我们早睡早起,好好生活,做儿女的后盾。”
一个家的安生,从来都是从把日子过明白了开始的。
*
到了正月十五,五鼓,也就是五更时分,凌晨四点,贾家人就都起来了。
贾母,及有爵位者,都按照品级穿着相应的品服。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焚香茶花,看着十分热闹。
贾家的人,从贾母开始,一大早就在门外侯着了。
虽然是正月,但这天的天气还好,没有风,站外边也不是很冷。
李莞嘱厨房准备了点心,热果茶。
李莞记得元妃省亲是在夜里,但这个世界很多事也没有完全走原来的剧情。李莞正想喊诸人吃些东西,喝点热茶水。
一太监坐大马而来,街角一队人马远远驻足,像是京都的禁卫军。
贾家诸人以为是增派了守备。
贾兰小孩子视力好,悄悄对母亲李莞道了一句:“我好像看到舅舅了。”
李莞定睛一看,为首的银甲将领,还真像她的弟弟,李岩。
她早从李岩的书信中得知其元宵前后会返京。但是贾家忙元妃省亲诸事,她抽不开身,好些天没有回李家了。而贾家从正月十三的夜里开始,整条街的街头、巷口,都系围幕给挡严了,外人进不来。因此,李莞现在才知道李岩已经回了。
李岩是昨日到的京都,回来后便知道贾元春封了妃,正要省亲。李岩知道贾家正在忙,本打算迟些再来荣府看望姐姐李莞。
今日朝见皇上之后,李岩带着随从骑马打道回府。见贾家所在的那条街,已经张灯结彩起来。勒马望了片刻,遇到一路太监。
“奴才六宫都太监夏守忠,见过李将军。”为首的太监下马跟李岩施礼。
李岩,国子监祭酒之子,武状元出身,官拜督骑校尉,又被点了偏将军,在西北连夜奔袭百里,劫了敌军大营,战功赫赫。皇上很是看中,夏守忠自然不敢轻慢。
李岩亦下马,问夏太监:“夏公公这是要去哪里?”
夏太监道:“奴才去贾家通传元妃娘娘的行程。”
李岩道:“那就有劳公公了。”
李岩听母亲说过,宫里的太监原先经常跟贾家要银子,说是照顾贾元春。很是了不得。
他远远地望着那队太监往贾家去,但并不走。
夏太监知道李家跟贾家有亲。今日李家的少将军,在街边驻足,夏太监如芒在背。
这次,夏太监老远就翻身下马,满脸堆笑,步行到荣国府门口。
夏太监被贾母请入荣国府。
贾母问夏太监,元妃几时到。
夏太监这次,客客气气地将贾元春的日程仔仔细细地告诉了贾家人。
原来,元妃省亲在宫里也有一套礼仪,下午未正二刻(两三点)要去宝灵宫摆佛,酉初(五点)的样子才去大明宫见皇上请旨出宫。最早也要晚上戊初(七点)才能从皇宫出发。
这便跟李莞前世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元妃省亲在夜里给对上了。
既然都是晚上的事了,一家老小便不用一直在外面站着等,合适的时候出去等就好了。
李岩在贾家的一行人中,看到了姐姐一家。见她们都安好,他心中是暖的。
又看到了久违的一个身影,亦是欣喜万分。去年听说黛玉去了江南,跟香菱一起寻其失散的双亲,没想到黛玉已经回了。
一年未见,她出落得更加超逸了,宛如从诗篇中走出,将江南的春风,带到了黄沙弥漫的玉门关。
第37章 她的小梨花
待到夜间灯起,元妃的车辇来了。
李莞同贾家诸人在门口打卡元妃省亲名场面。
车辇到来之前,就先听到了奏乐。随后便是持节的太监拿着各种礼器,包括龙旌、凤翣、雉羽等物。又有太监提着香炉。随后便有一太监持曲柄七凤黄金伞而来。后边又跟着拿着香珠、绣帕、漱盂等物的太监。最后边的才是一个八人抬着的金顶金黄绣凤版舆。
这个阵仗,很豪华。
荣国府门脸上造的排场,也是很给足面子的。
贾元春在轿中,从里往外看时,就感叹府里太过奢华了。但见园里引了一股清流,两边的石栏上,系着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燃着灯油,如同银光雪浪一般。树也被缠着通草、绸绫、纸绢,宛若仙境。
贾元春被太监扶下车舆,走过一个石港,港上一面匾灯,写着“蓼汀花溆”。接着走过“有凤来仪”等挂着匾灯的地方。
这些都是宝玉有感而发的。李莞觉得还不错。但是宝玉拟的还不错的名字,都被贾政好一顿冷嘲热讽。
贾元春的眼睛是含着泪的,表情也凝重,觉得家里为了省亲,弄得太奢靡了。
但是,等她走过这几处刻意布置的景,嘴角挂起了笑意。
因为,除了门口的几处景,后边就没有了,大部分格局都是她进宫之前的样子。
贾元春心想,将园林放在门口,既足了面子。里边又没有大动工,免得浪费。如此布局,不是她父母的风格。家中定是有了大的变化。设计这样的园林,真是明智之举。
李莞还不知道自己省钱的策略,已被贾元春赞许了,正跟在人群中看热闹。
至贾母正室,贾元春一手挽着贾母,一手挽着王夫人,满眼垂泪。
十年没有回家,看到家人,心情总是激动。李莞理解的。
家中一众女眷,围着贾元春,垂泪无言。不过一会儿,贾元春又含笑问:“家里修得格外精巧,不知是请的何人设计的?”
王夫人本婆娑的泪眼,一下子给凝住了。当初她费了好大的力,找了号称是山子野者的老明公给绘制了蓝图。结果全给李氏给抹掉了。原计划的亭台楼阁、奇山异石、珍禽异兽,全没有了。
贾母拉着李莞的手,对元春道:“都是珠儿媳妇儿一手操持的。”
贾元春打量着李莞。李氏她生得有些颜色,体格虽略显娇小,但形容不卑不亢,喜怒不形于色,凡事一副笑脸待人。这是个柔中带刚的女子。
“能让贤德妃娘娘舒心省亲,是臣女的福分。”李莞道。
“何止是舒心的。”贾元春笑着道,“一别这些年,家里的变化让人可喜,想来大嫂子没少费心。”
当年,王夫人故意把贾母住的地方放在了西南角。贾元春当时提了一句,都被王夫人怒斥回去了。现在祖母住的荣庆堂归位西北角,可见李氏花的功夫。
李莞道:“娘娘,都是应该的。”那确实,没少跟王夫人斗智斗勇。
王夫人的脸色难看极了。
邢夫人暗地幸灾乐祸。
贾元春观察着室内诸人丰富的表情,心想李氏也是挺不容易的。她操持这个家,表里都顾到了。若是这次省亲是母亲王夫人在办,只怕动土的不仅仅是门口,只怕大半个家都要整修得跟门口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