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李莞知道探春对院子变革不成功的原因了。虽然探春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执行人却是荣国府里养刁了的这些婆子。一个好的措施,若是没有可靠的执行者,就落实不下去。
李莞又问:“晴雯是怎么搅进来了?她这几天身子如何?”
银蝶道:“晴雯不似先前那么重了。她在宝二爷那屋不是一向什么都管么?宝二爷那天喝汤,说汤烫。袭人教芳官给宝玉吹吹那碗热汤。正好何婆那天也在,何婆便抢芳官的活儿,说她来吹。宝二爷不是最不喜欢那些婆子妈妈们么?晴雯看见何婆要给宝二爷吹汤,便把她给骂了一顿,让小丫头子把她给推出去了。”
李莞叹了口气,宝玉在家喝碗热汤,都有好几个人帮他吹凉了喝。她又想到李岩在塞外餐风宿露,跟彪悍的游牧军队斗智斗勇。都是爹娘捧着长大的……
如此想着,李莞心里怎么也不平静。她又跟银蝶说了几句话,便去院外找柔姐儿。
正巧炒豆儿在廊下跟素云说话。
炒豆儿道:“宝二爷竟然管那些婆子叫鱼眼睛,可真是太逗了。他说女孩儿未出嫁之前,是颗无价的宝珠。出嫁后就会生出许多不好的毛病,变成死珠子。再老了,就变成鱼眼睛了。”
素云道:“别听宝二爷胡说。又不是所有人都是那样。他也说了,女孩嫁人后,若是生出不好毛病才会变。可见,不可爱的不是人,而是身上的坏毛病。豆儿你说是不是?”
炒豆儿笑着道:“我就是这个意思。”
素云亦笑道:“贫嘴。”
炒豆儿看见李莞的裙角在廊后一闪而过,便道:“遭了,刚刚乱说的,都给珠大奶奶听到了。”
素云笑道:“只许你说,还不许人听啊。”
炒豆儿抓抓脑袋,道:“我想说,宝二爷说的偏颇了。珠大奶奶就是嫁了人之后,也是宝二爷说的那种“无价的宝珠”。”
素云笑着道:“那就是了。无论什么时候,秉持心中的纯善,就不会变成“死珠子”,“鱼眼睛”了。”
“知道了。”炒豆儿笑着答道。
李莞听后,笑了笑,走出回廊。柔姐儿正在院子里闹着要追兔子,她刚刚会走路,还不稳,被奶妈牵着在走。
瞧见母亲来了,柔姐儿又扯着奶妈,向李莞一歪一歪地走来。
李莞牵着柔姐儿,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把院里种下的嫩菜、新萝卜,拔了些出来,一会儿在小厨房煮了吃。
新出的菜嫩滑爽口,柔姐儿欢喜得直喊着要吃。
李莞见女儿吃的香,觉得亲自耕耘一番,也是值了。
次日,李莞在花厅跟探春碰头。李莞细数了最近园子里发生的这些事儿。堂堂国公府门第,摘个柳条,掐朵花,都像喝了那些婆子们一口血一般,这也太不像话了。再不管,这个家都得被那群被养得贪得无厌的婆子给拆了。
“三姑娘,我不是说改革不对。糕品铺子那块儿,就改得很好,生意更好了,钱更多了。但是咱家的园子,是不能包给那些婆子了。不是改革的问题,是荣国府的这群婆子们不能做大的指靠。就说芳官的干娘,就是那何婆,也是春燕她娘,不但把芳官的月例吃干抹净,连个干净的洗头水都不给芳官。对这帮婆子,就不能惯,更不能不管。
咱把精力放在外边铺子得了。那边都是挑过了的人。园子外包,就算了。铺子里的盈余,也有三姑娘的功劳,到时候三姑娘那份也记着。”李莞道。
探春叹了口气:“我原本也是想给她们找条财路的……”
李莞知道探春的能力和志向。探春曾经说过,但凡她是个男子,就会走出去,做一番事业。眼下,就有这么一个协助理家的机会,探春就想着法儿的让这个家更好。
“我知道三姑娘是想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凡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个过程。我一直信一句话,积善之家,常有余庆。只要这个家的人不走错路,天就塌不下来。姑娘苦哈哈地给那些婆子找财路,还没落个好儿,还真不值得。”李莞道。
探春笑了笑,意犹未尽地道:“只能这样了。”
风风火火进行了几个月的园子外包,忽然就被收回来了。那些被动了利益的婆子,被放权了几个月后,养得更刁了,在背后戳着李莞,只喊她“悍妇”,“夜叉”。
李莞把几个刺儿头,发配到了庄子上,让她们活动活动筋骨,省得在荣国府里养得连话都不会说了。其中,就包括了春燕的娘、姨娘、姑妈。余下的皆老实了。荣国府又恢复到了正轨。
李莞本以为春燕会对她又心结,因为一下子把她家里的三个人都打发庄子了。李莞让素云去问问春燕。素云回来后说,原来春燕跟她家的母亲、姨母、姑妈不是一道的,被她姑妈弄去看园子也非她所愿。春燕还高兴着呢,说让那几位劳作劳作,才能知道在府里的好儿,往后就消停了。
柔姐儿开始学说话了,她咿咿呀呀地道:“人之初,性本善。”
这让李莞想起宝玉的那句话,女孩儿是水做的,出嫁前是无价的宝珠。李莞想着,在这个世界中,愿她和她所亲所爱的人,能一直保留着一份人性中至纯至善的初心和童心。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73章 湘云卧花
且说宝玉生日快到了,众姐妹商量着给宝玉过生日。
老太妃刚刚薨逝,有爵位的人家,这一年都不宜大张宴饮庆祝。宝琴的生日也在这天。众人商量着姐妹们都在园子里一起聚聚,不大办生辰。
贾珠已经准备好了给宝玉的生日礼物,那是一方在江南寻得的上好的砚台。鉴于宝玉那么多笔墨纸砚,也只是作诗取乐时用。贾珠的礼物,八成要搁置箱底。
张道生送了四样礼,换的寄名符儿。宝玉不喜欢张爷爷,因为当初张爷爷要乱给他点鸳鸯谱。那寄名的符儿就被袭人收起来了。
另外,还有几处寺庙的和尚,姑子,给宝玉送了些寿星、锁儿之类的尖儿。这些寺庙是荣国府平素供了香火钱的地儿。这些礼物也被袭人收下了。
王子腾、薛姨妈,诸姐妹也都有礼物送来。
林妹妹也被邀请了,她托人送来了亲手做的养生糕品,家中众姐妹也都有,还大方地表示她会来参加宝玉的生日。
宝玉生日这天。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李莞如常在清晨起来,照顾柔姐儿吃早饭,然后去后院子里喂她养的鸡鸭鹅,放放兔子,看看开辟的菜地。
就听见炒豆儿喊“大奶奶”,李莞还以为是宝玉他们有请,心道这群孩子惦记着玩儿,竟是这么早。
谁知,炒豆儿说:“大奶奶,李家来人有请,说是有急事儿。”
李莞心下一咯噔,赶紧擦了手,跟炒豆儿去看。
李家派来的是管家娘子,在李莞耳边道了两句。“二叔回来了。”
李莞携了素云,忙跟着管家娘子往家里赶。银蝶留下跟宝玉给个信儿。炒豆儿,奶妈跟柔姐儿留在家中。
李莞跟着管家娘子,让车夫快马加鞭,往李家赶去。
当年李家二叔买的外室,因纵火烧宅被发卖。那外室生的孩子体弱,没有养活。二叔造的孽,自己不但不悔改,反而闹着要出家。他从祠堂禁闭被放出来后,在李老太太门前磕了几个响头,就走了。
李莞父亲四处托人打听,起初听说二叔出家当了和尚,又听说他离开了京都,从此杳无音讯。这一晃就过去十几年了。
李莞回到李家时,李家大门禁闭,连平时留着进出的角门也关上了。李莞跟管家娘子还是从后门叩入的。
府里此时静悄悄的,平日园子里洒扫的婆子,修剪枝叶的花匠,忙出忙进的厨子,皆是不见。
顺着后园子的石子路一直走,就到了李家的正厅的后门。隐约可听见李老太太跺拐杖的声音和说话声。“这些年,你抛家弃子。你……你现在还有脸提分家?”
“母亲,要不是您当年棒打鸳鸯。儿跟二娘能走到那一步?儿也是父亲的儿子,如今不过是回来取属于儿的那份家产。”回答的是那多年未曾听到的李家二叔的声音。
“你的那份家业,给你。”那是李莞父亲李守中的声音。
李莞快步走过回廊入正厅,管家娘子跟素云皆立门外候着。
李老太太坐在高堂的檀木椅子上,扶着拐杖咳喘不止。李母在旁给她端水顺气。
李婶立在李老太太身侧,正在掩面哭泣。李纹和李绮分别站在李婶两侧,扶着她。
李莞的父亲李守中立在李老太太另一侧,面色铁青。
底下跪着的是李家二叔李守才。他穿着一身洗得半白的旧衣裳,束着一个旧布做的发带,人却瘦得脱了形,一阵风都能把他给吹走,像是得了大病一般。
当年,二叔李守才曾经是一个俊朗公子,又是家中幼子,父母难免纵着些,就一直任性妄为。如今竟是潦倒至此。
今晨,李老太太刚刚见到苦寻了十几年的儿子归来时,这些年的哀怨、懊恼、怜恨顿时烟消云散。她甚至都在心疼儿子,怎么在外边怎么就过成只剩下一把骨头了。
李莞又问:“晴雯是怎么搅进来了?她这几天身子如何?”
银蝶道:“晴雯不似先前那么重了。她在宝二爷那屋不是一向什么都管么?宝二爷那天喝汤,说汤烫。袭人教芳官给宝玉吹吹那碗热汤。正好何婆那天也在,何婆便抢芳官的活儿,说她来吹。宝二爷不是最不喜欢那些婆子妈妈们么?晴雯看见何婆要给宝二爷吹汤,便把她给骂了一顿,让小丫头子把她给推出去了。”
李莞叹了口气,宝玉在家喝碗热汤,都有好几个人帮他吹凉了喝。她又想到李岩在塞外餐风宿露,跟彪悍的游牧军队斗智斗勇。都是爹娘捧着长大的……
如此想着,李莞心里怎么也不平静。她又跟银蝶说了几句话,便去院外找柔姐儿。
正巧炒豆儿在廊下跟素云说话。
炒豆儿道:“宝二爷竟然管那些婆子叫鱼眼睛,可真是太逗了。他说女孩儿未出嫁之前,是颗无价的宝珠。出嫁后就会生出许多不好的毛病,变成死珠子。再老了,就变成鱼眼睛了。”
素云道:“别听宝二爷胡说。又不是所有人都是那样。他也说了,女孩嫁人后,若是生出不好毛病才会变。可见,不可爱的不是人,而是身上的坏毛病。豆儿你说是不是?”
炒豆儿笑着道:“我就是这个意思。”
素云亦笑道:“贫嘴。”
炒豆儿看见李莞的裙角在廊后一闪而过,便道:“遭了,刚刚乱说的,都给珠大奶奶听到了。”
素云笑道:“只许你说,还不许人听啊。”
炒豆儿抓抓脑袋,道:“我想说,宝二爷说的偏颇了。珠大奶奶就是嫁了人之后,也是宝二爷说的那种“无价的宝珠”。”
素云笑着道:“那就是了。无论什么时候,秉持心中的纯善,就不会变成“死珠子”,“鱼眼睛”了。”
“知道了。”炒豆儿笑着答道。
李莞听后,笑了笑,走出回廊。柔姐儿正在院子里闹着要追兔子,她刚刚会走路,还不稳,被奶妈牵着在走。
瞧见母亲来了,柔姐儿又扯着奶妈,向李莞一歪一歪地走来。
李莞牵着柔姐儿,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把院里种下的嫩菜、新萝卜,拔了些出来,一会儿在小厨房煮了吃。
新出的菜嫩滑爽口,柔姐儿欢喜得直喊着要吃。
李莞见女儿吃的香,觉得亲自耕耘一番,也是值了。
次日,李莞在花厅跟探春碰头。李莞细数了最近园子里发生的这些事儿。堂堂国公府门第,摘个柳条,掐朵花,都像喝了那些婆子们一口血一般,这也太不像话了。再不管,这个家都得被那群被养得贪得无厌的婆子给拆了。
“三姑娘,我不是说改革不对。糕品铺子那块儿,就改得很好,生意更好了,钱更多了。但是咱家的园子,是不能包给那些婆子了。不是改革的问题,是荣国府的这群婆子们不能做大的指靠。就说芳官的干娘,就是那何婆,也是春燕她娘,不但把芳官的月例吃干抹净,连个干净的洗头水都不给芳官。对这帮婆子,就不能惯,更不能不管。
咱把精力放在外边铺子得了。那边都是挑过了的人。园子外包,就算了。铺子里的盈余,也有三姑娘的功劳,到时候三姑娘那份也记着。”李莞道。
探春叹了口气:“我原本也是想给她们找条财路的……”
李莞知道探春的能力和志向。探春曾经说过,但凡她是个男子,就会走出去,做一番事业。眼下,就有这么一个协助理家的机会,探春就想着法儿的让这个家更好。
“我知道三姑娘是想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凡事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个过程。我一直信一句话,积善之家,常有余庆。只要这个家的人不走错路,天就塌不下来。姑娘苦哈哈地给那些婆子找财路,还没落个好儿,还真不值得。”李莞道。
探春笑了笑,意犹未尽地道:“只能这样了。”
风风火火进行了几个月的园子外包,忽然就被收回来了。那些被动了利益的婆子,被放权了几个月后,养得更刁了,在背后戳着李莞,只喊她“悍妇”,“夜叉”。
李莞把几个刺儿头,发配到了庄子上,让她们活动活动筋骨,省得在荣国府里养得连话都不会说了。其中,就包括了春燕的娘、姨娘、姑妈。余下的皆老实了。荣国府又恢复到了正轨。
李莞本以为春燕会对她又心结,因为一下子把她家里的三个人都打发庄子了。李莞让素云去问问春燕。素云回来后说,原来春燕跟她家的母亲、姨母、姑妈不是一道的,被她姑妈弄去看园子也非她所愿。春燕还高兴着呢,说让那几位劳作劳作,才能知道在府里的好儿,往后就消停了。
柔姐儿开始学说话了,她咿咿呀呀地道:“人之初,性本善。”
这让李莞想起宝玉的那句话,女孩儿是水做的,出嫁前是无价的宝珠。李莞想着,在这个世界中,愿她和她所亲所爱的人,能一直保留着一份人性中至纯至善的初心和童心。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73章 湘云卧花
且说宝玉生日快到了,众姐妹商量着给宝玉过生日。
老太妃刚刚薨逝,有爵位的人家,这一年都不宜大张宴饮庆祝。宝琴的生日也在这天。众人商量着姐妹们都在园子里一起聚聚,不大办生辰。
贾珠已经准备好了给宝玉的生日礼物,那是一方在江南寻得的上好的砚台。鉴于宝玉那么多笔墨纸砚,也只是作诗取乐时用。贾珠的礼物,八成要搁置箱底。
张道生送了四样礼,换的寄名符儿。宝玉不喜欢张爷爷,因为当初张爷爷要乱给他点鸳鸯谱。那寄名的符儿就被袭人收起来了。
另外,还有几处寺庙的和尚,姑子,给宝玉送了些寿星、锁儿之类的尖儿。这些寺庙是荣国府平素供了香火钱的地儿。这些礼物也被袭人收下了。
王子腾、薛姨妈,诸姐妹也都有礼物送来。
林妹妹也被邀请了,她托人送来了亲手做的养生糕品,家中众姐妹也都有,还大方地表示她会来参加宝玉的生日。
宝玉生日这天。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李莞如常在清晨起来,照顾柔姐儿吃早饭,然后去后院子里喂她养的鸡鸭鹅,放放兔子,看看开辟的菜地。
就听见炒豆儿喊“大奶奶”,李莞还以为是宝玉他们有请,心道这群孩子惦记着玩儿,竟是这么早。
谁知,炒豆儿说:“大奶奶,李家来人有请,说是有急事儿。”
李莞心下一咯噔,赶紧擦了手,跟炒豆儿去看。
李家派来的是管家娘子,在李莞耳边道了两句。“二叔回来了。”
李莞携了素云,忙跟着管家娘子往家里赶。银蝶留下跟宝玉给个信儿。炒豆儿,奶妈跟柔姐儿留在家中。
李莞跟着管家娘子,让车夫快马加鞭,往李家赶去。
当年李家二叔买的外室,因纵火烧宅被发卖。那外室生的孩子体弱,没有养活。二叔造的孽,自己不但不悔改,反而闹着要出家。他从祠堂禁闭被放出来后,在李老太太门前磕了几个响头,就走了。
李莞父亲四处托人打听,起初听说二叔出家当了和尚,又听说他离开了京都,从此杳无音讯。这一晃就过去十几年了。
李莞回到李家时,李家大门禁闭,连平时留着进出的角门也关上了。李莞跟管家娘子还是从后门叩入的。
府里此时静悄悄的,平日园子里洒扫的婆子,修剪枝叶的花匠,忙出忙进的厨子,皆是不见。
顺着后园子的石子路一直走,就到了李家的正厅的后门。隐约可听见李老太太跺拐杖的声音和说话声。“这些年,你抛家弃子。你……你现在还有脸提分家?”
“母亲,要不是您当年棒打鸳鸯。儿跟二娘能走到那一步?儿也是父亲的儿子,如今不过是回来取属于儿的那份家产。”回答的是那多年未曾听到的李家二叔的声音。
“你的那份家业,给你。”那是李莞父亲李守中的声音。
李莞快步走过回廊入正厅,管家娘子跟素云皆立门外候着。
李老太太坐在高堂的檀木椅子上,扶着拐杖咳喘不止。李母在旁给她端水顺气。
李婶立在李老太太身侧,正在掩面哭泣。李纹和李绮分别站在李婶两侧,扶着她。
李莞的父亲李守中立在李老太太另一侧,面色铁青。
底下跪着的是李家二叔李守才。他穿着一身洗得半白的旧衣裳,束着一个旧布做的发带,人却瘦得脱了形,一阵风都能把他给吹走,像是得了大病一般。
当年,二叔李守才曾经是一个俊朗公子,又是家中幼子,父母难免纵着些,就一直任性妄为。如今竟是潦倒至此。
今晨,李老太太刚刚见到苦寻了十几年的儿子归来时,这些年的哀怨、懊恼、怜恨顿时烟消云散。她甚至都在心疼儿子,怎么在外边怎么就过成只剩下一把骨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