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美食博主在七零 第202节

    同时,蓝圆圆和张海雁管理的制衣小组缝制春夏装,并将样衣寄给京市百货商场,又揽来一批订单。
    而吃食摊上新的糟粕醋粉广受欢迎,张海竹又申请增加了两个灶台,还临时增添了几名人手。
    “杜队长亲自送了一批花苗过来,支书爷爷说明天全村人出动种栽花。”张晓云跑进副业组小院,喊道,“早上去仓库领花苗,大家负责自家门前的小路。”
    如今,她和小伙伴们成了大队部的传声筒,满村跑着帮忙通知消息。
    “诶,知道了。”应答的声音此起彼伏。
    下一秒,张晓云像一阵风似的冲了出门,瞬间消失在众人的视野当中。
    “小云腿上装了风火轮?这么快就跑没影了?”陈昭露出惊讶的表情,“我还想让她帮忙问一问,牛棚那边到底是什么章程。”
    张文心啧了一声,说:“你瞧瞧自己过完年之后脸圆了多少,就这点距离,自己跑一趟呗。”
    “胖点好,有福气。”鱼糜小组的大娘笑呵呵地说,“陈知青比刚下乡的时候更俊了。”
    闻言,陈昭乐滋滋地出了门,往大队部的方向去。
    于知乐忍俊不禁,冲着他的背影,朗声道:“要是你不用种,帮我把花苗领了,我明天要去省城送远洋队出海。”
    “姐—你—放—心—我—会—帮—你—领—的—”
    陈昭跑远了,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往回飘。
    当天中午,于知乐和蓝圆圆收拾了一套衣服,与胡老三结伴坐车前往省城。
    第二天清晨,他们与于佩兰夫妻二人天微亮就来到港口。
    此时,岸边已经满是来前来送别家人的亲朋好友。
    海风猎猎,吹得衣服簌簌作响。胡双站在女子远洋队中朝于知乐三人招手,姜荣和于潮川背着手站在她身边。
    “唉哟,我闺女真是长大了。”胡老三眼眶微红,声音有些哽咽,“咱父女俩还从来没试过分开一个月呢。”
    胡双爽朗一笑:“爹,养儿是为国家输送人才。女儿有出息,您应该高兴才是。”
    “是,是。”胡老三抹掉眼角的泪水,给她递了一个沉重的包裹,“这是爹和爷奶一起给你做的下饭菜,一定要按时吃饭。”
    胡双叠声应好,而后宽慰满脸不舍的蓝圆圆。
    两人五岁成为好友,也从来没有分开过这么长的时间。
    另一边,于知乐给于白薇送了一瓶蓝墨水,说:“这是副业组的朋友们凑钱送给你的出海礼物,祝你远洋顺利。”
    “嗯,我不会放弃写作的。”于白薇郑重地接过礼物。
    强烈的光线闪了闪,伴随着相机的关门声。
    于知乐二人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拍照的人是乔榆和乔主编。
    乔榆浅笑道:“新时代第一支女子远洋队首次出海,这么振奋人心的新闻,我们当然不能错过。”
    几人寒暄一会,乔榆切换成工作模式,询问起于白薇对于成为队长的想法,以及她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于白薇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一旁的乔主编开始奋笔疾书。
    采访完她,乔榆又去采访其他人。
    很快,到了登船的时间,所有船员与家人朋友作最后的告别,随后陆续登船。
    轰鸣声起,大船缓缓驶离码头,所有人用力地挥舞着手臂,直到它融入海天相接的尽头。
    于知乐三人没再省城停留太久,立即赶回海县,恰好赶上傍晚饭点。
    胡老三将分离的悲伤情绪化为工作劲头,奋力地挥舞锅铲,给于知乐和蓝圆圆炒菜。
    于知乐二人吃完饭,等张海兰几人下班,与她们一起回村。
    路上,张海兰几人满脸愁容,时不时叹气。
    “国营饭店又有烦心事了?”于知乐问。
    几人彼此对望,最终由张海兰作为代表说话。
    第189章
    上次空降管理不成,上面又有了新的想法,想再扩张两个新的窗口。
    分店与总店一东一西,而前期
    筹备的任务落到胡老三身上。他既要忙总店厨房工作,又要照看分店的装修、规划新窗口的发展和筹备培训,一个人被当成了三个人用。
    然而,之后分店并不由他管理,他现在所付出的心血,实则是在给别人做嫁衣裳。
    “怪不得三叔眼底发青。”蓝圆圆担忧道,“这样操劳下去,不知道他身体吃不吃得消。”
    胡三自然知道,这是上面在表达对他之前态度的不满,但工作任务合理合规,不由得他不做。
    “师父知道村里加工厂很忙,所以不让我们告诉你。”张海兰继续说,“他准备将卤水和小八爪面团分出去。”
    于知乐想到现代的夜市小吃,脑海中闪过几个想法,说:“不用,你让胡三哥别为这事头疼,我有想法,过两天给他完整的计划。”
    当晚,她就确定了两个新窗口要卖的东西——煎饼果子和手搓冰粉。一来窗口装修不复杂,二来这两样东西做法简单,三来成本低且容易被大家接受。
    如她所料,她的计划极大缓解了胡三的压力,胡三托张海兰给送来了两只老母鸡和几斤品质很好的五花肉。
    忙完这件事,葛小菊和张灵又带回来了不少订单。
    于知乐决定慢慢开始工厂式管理,开始生产前,召集各小组的负责人开会。
    “村里预计年中能通电,到时生产流程会规范很多,各环节都要设立负责人。”她告诉众人,“我的计划是让回拢你们,所以接下来两个月,你们要选出接替自己的人。”
    众人点头应好,开始慢慢培养接班人,有时会大胆放手让他们做决定。
    充实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季春时节,小路两边的花苗茁壮成长,已是一片绿意盎然。
    各小组的人员交接非常顺利,同时副食品加工厂的各环节的管理逐渐严格。经过磨合,大伙慢慢适应了这种尺度。
    与此同时,海东镇的共同富裕计划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海隅牌的名声因女子远洋队的报道进一步提升,从而得到周边供销社更多的订单,因此各村的养殖海货流向海隅村的副食品加工厂和吃食摊。当地人获得报酬后,更是铆足劲发展副业。
    此外,海隅村还发生了一件大事——离家两月有余的杨素云终于回来了。
    她的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大家对她的经历好奇不已。
    她十二点到家,预判众人想法的叶成玉的邀请在十二点零五分到达。
    “好,我很乐意到学习会分享。”杨素云一口答应。
    随后,她把小宝电影开拍的消息告诉于知乐,顺带把于越的信送给她。
    于越在信中详细写了这几个月学习课程,并记下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询问她的意见。
    于知乐对这方面没有研究,索性在商城买了一本相关的资料书,撕掉封面后寄给他。
    后续几天的学习会,杨素云分享了在京市的见闻,也说了一些自己因为没有文化而闹出的笑话,让大家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全村人的学习热情不断攀升,连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老头聚集时也不聊八卦了,而是用小木枝在地上写写画画。
    村里风气好了,人人更有干劲,各副业小组的业绩自然蒸蒸日上。
    五月底,海隅村迎来本年度第一个重大好消息——村里终于要通电了!
    当天正好是村里的休息日,大队部组织大家听电工师傅宣传安全用电的常识,以及如何避免触电事故。
    需要注意的细节和介绍的东西并不少,还有分上午、下午两场解释。等电工师傅讲完,已经太阳下山。
    电工师傅双手握着操作柄,站在村里的变压器旁边,在众人的注意下稳稳合上电闸。
    所有人屏气凝神,似乎都听见了轻微的电流声,露出惊喜的表情。
    然而,大家一动不动地站在大队部外,静静地等待着夜幕降临。
    “白天也有电,电灯泡也能亮。”电工师傅哑然失笑。
    在他从业生涯中,经历过不少这样的场景,几乎所有村子的人都会等到天完全暗下来才会派人去开灯。
    海隅村的人也不例外,但他也乐意等着,他深知内心深处最期待的场景会在那个时候出现。
    天色在众人的期待下慢慢变暗,直到伸手看不见五指。
    “支书,你是咱们村资历最老的人,你去开。”有人说。
    老支书回拒:“资历老有什么用?这都是副业组的小姑娘们带来的,应该由她们来拉亮海隅村的第一盏灯。”
    有人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起哄让于知乐、张文心和于初月一起进大队部。
    姐妹三人抵达不了汹涌的民意,携手进门,在门边摸索到开灯的绳索。
    “一、二、三,拉。”三人合声喊,而后一起用力。
    绳索向下,带来轻微的啪嗒声。
    刹那间,她们眼前一片光明,看清了对方脸上的笑意。
    与此同时,院外传来一阵欢呼声,大家激动地与身边人拥抱在一起。
    “通电了!我们海隅村通电了!”
    “我们海隅村是海东镇第一个通电的村子!”
    欢呼声此起彼伏,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个小女孩指着电工师傅说:“伯伯会法术,我要跟着伯伯学法术,让所有地方都亮起来!”
    “这可不兴说。”她的母亲慌忙捂住她的嘴。
    大家都懂得童言无忌,没人会在这个时候挑刺坏大家的兴致,只是一笑而过。
    电工师傅哈哈大笑:“好,小姑娘长大了来找伯伯学,伯伯教你。”
    “好姑娘,有志气。”张文心爽朗一笑,“好好学习,以后进电气局工作,成为咱们海隅村第一个电气工程师。”
    女孩挣脱母亲的手,挺起胸膛,大声重复她的话:“成为海隅村第一个电、齐、工、沉、师。”
    她认真的模样逗笑了所有人。
    于知乐摸了摸她的头发,鼓励道:“加油哦。”
    “嗯哼!”小女孩认真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