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对于帝王来讲,李氏便是一把精心磨砺的宝剑。这把宝剑,进可为他斩尽谋乱逆党,退可与大司马暗中牵制,保持官场制度与权势的平衡。
    可她的阿弟却怎么也想不到,正是他的倚重与纵容,才滋养了淮西李氏一族的狼子野心,亲手为大云朝埋下了祸根。
    想要阻止这场联姻,要么现在就拿出淮西李氏造反的证据。要么,就得找到一个能够代替淮西李氏与卫衡抗衡的人选,还得找到一个陛下不得不忍痛放弃淮西李氏这把利剑的契机...
    后者她还能想些办法,毕竟李氏的丑恶嘴脸她早已领教。可这另外的联姻人选...她现在从哪儿变出一个来?
    辛夫人沉思片刻,不禁出声提醒,“老奴倒是想到一人。”
    “谁?”
    “护国公安氏之嫡子,安礼弘。”
    姜采盈的心沉了下去。安家,她不是没想过。
    安氏曾出过两位皇后,三位贵妃。早在两百年前,安氏便稳坐中原世家之首,其威望无可匹敌。
    安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可她与安清岚交恶,安家又将她视作掌中宝,怎会在此时接下这烫手的婚事,公然与淮西李氏为敌?
    更何况,往后他们还要面临更大的敌人---卫衡。
    “殿下,不试试怎么知道呢?老奴听说,那位护国公的长子,也是一位风光霁月,幽默风趣之人。才情容貌方面绝不输淮西世子。”
    姜采盈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张俊秀风趣的面容,年少时她与安氏兄妹一起在国子监读过一段时间的书。
    幼年的同袍之情虽不算什么,可这算不算将护国公安氏一族拉入旋涡?安礼弘又凭什么答应娶她?
    说不定,他的母亲早已为他找好了世家的婚配。
    辛夫人心思剔透,知道她在担忧什么,于是出言劝慰道:“殿下,您不必思虑太多。如今陛下有意削藩,即便安氏一族不与淮西李氏为敌,他们都早晚要受到牵连。若是您与安氏嫡子结为连理,说不定还能保全他们一族荣华。”
    “会么?”
    辛夫人安慰地点点头。
    须臾过后,姜采盈终于下定决心,“辛夫人,您说得对。不管怎么样,我都要试试。十日后便是探春宴了,我们得好好筹划一番...”
    “殿下...此举甚是不妥啊。”
    “辛夫人,我们没时间了,只能冒险试一试。”
    ......
    不知过了多久,院中花草都被镀上一层月的银光。
    夜已经深。
    姜采盈说得口热,饮了好几杯茶,才继续说道:“辛夫人,还有一事,我想找你出面帮忙。”
    “公主尽管吩咐。”
    “听闻灵秀阁的十七先生,是您的旧识。我可否请他替人作几张画?”
    十七先生,本名刘实秋,徽州花县人氏。
    华夫人不自觉垂眸。须臾片刻,华夫人敛去面上郁色,“何人?”
    在听到那两人名字时,辛夫人沉稳的步态一凛,差点儿失态往后跌去...
    昏黄烛影在室内缓缓晕开,辛夫人从回忆中缓缓回神,“公主...您都知道了?”
    二十五年前的那个雨夜,她永远不会忘。当时她还在浣衣局当差,奉命给幽椒宫的娘娘送洗净的衣物。
    那日下瓢泼大雨,幽椒宫殿外无一宫人看守。天大阴沉,殿中各处已点上火烛...然后她便无意中看见,殿中门扉上,映出依偎温存的两道身影...
    闪电之下,那张回头望过来的幽暗脸庞似乎还历历在目。她不禁全身发冷,打了个寒颤。倘若不是宁妃娘娘施救,当年她早已悄无声息地惨死于宫墙之中。
    姜采盈临窗而望,她的眸光被夜色渡上了一层寒气,“辛夫人,我们得做点儿什么了。”
    关于二十五年前,陵都城内那早已消散的皇宫秘辛...
    第7章 07
    早春的陵都城,天空淡蓝而晴朗,日光铺洒在青石板上,染着雾气的大道上早已是人声鼎沸。
    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沿街而来商贩的叫卖吆喝声不绝于耳,构成祥和又安宁的闹市景象。
    早市的茶楼里,有几个饮茶闲聊的中年男子,正一边嗑瓜子,一边压低音量,“最近宫里的事,你们听说了吗?”
    “什么啊?”
    “有人说,宫里的太妃娘娘,跟其兄长淮西侯...私下里往来密切。”
    那人投来一个讳莫如深的眼神,立即引得周围人探头侧耳。有人惊惧地闭眼摆手,“这是掉脑袋的事情,不要乱说。”
    妄议宫妃与朝廷官员私通,可是大罪。
    长脸阔腮的青年男子小酌了几杯,脸上已微泛红晕,他挤过长凳对着自己的同伴提高音量,“嘿,你还真别不信。我家中有一个堂哥,在朱华门当差,他亲口告诉我的,说这事儿啊宫里私底下都已经传开了。”
    邻座有几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凑过头来,一脸好奇,“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那青年眯眼微扬头,喝了几口酒,嘴里又抿上几颗花生米,卖足了关子后才开口,侃侃而谈。
    事情啊,还要从前几日刚刚结束的画师遴选一事说起。
    每年四月中旬,皇宫会在陵都城内遴选一批画师入宫,给各宫妃与皇子公主们作画。
    被选中的画师也将以从六品之官职入住武英殿以北的启祥宫,享天家俸禄。
    而陵都城内,最享誉盛名的画师当属十七先生,刘实秋。
    十七先生年过半百却笔力遒劲,他的画作写神,细致入微,色彩灵动。笔画粗细之间,将人神态描绘地淋漓尽致。
    往年,十七先生不愿接受宫廷的招揽,为此宫廷一直颇为惋惜,而今年,他却不知为何破例报名。
    他进宫给董太妃作画时,刚巧淮西世子李漠也在宫中请安,阳光透过殿外庭院,洒落在李漠身侧似天神凿开阴暗,落下一道圣光。
    十七先生白须眯眼,突然觉得灵感迸发,便洋洋洒洒挥下画笔,画下他挺立又飒爽的轮廓。
    并且他作画,画纸一般铺就两层,上层交由所保留,下层则留作底稿被他带回了灵秀阁珍藏。
    可当天晚上,灵秀阁突发大火,十七先生在抢救画作时也不幸被掉落的辕木砸伤。
    灵秀阁的伙计在帮忙整理他残存的画卷时,发现了董太妃与李漠的画像。
    十七先生还在画作背后提字,“香韵犹存飒英姿,造化弄人必有重。”
    起初,众人只是感叹十七先生果然画得惟妙惟肖。而后来,众人却渐渐对这两句起了猜测。
    香韵犹存、飒英姿自然是对董太妃和李漠的赞许之词,问题是这后半句,“造化弄人必有重”,重合度在哪儿?
    有人瞧着瞧着,不小心将两张画叠在一起,霎时间瞧出端倪来了。
    怎么瞥去男女皮相肤色差异,淮西世子和董太妃之间...骨相轮廓竟几乎完全相同,竟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谣言,就此隐秘而迅速地传播开来。
    有人说,“姑侄之间相像,不是很正常的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可马上就有人提出,“他们算哪门子的姑侄?”
    董太妃原名董娥,因李慕的父亲与西北望族刘氏和离,便娶了董娥的母亲,而那时候董娥已经五岁,她与李慕两人完全异父异母。
    所以海西侯李慕的孩子,怎么可能会与董太妃长相相似?
    唯一的可能便是...
    宫廷秘辛,如一把猝不及防的火一样,隐秘又迅速地席卷整个皇宫。
    这样一来,九公主和淮西世子之间,不就算得上名义上的兄妹呢?他们怎么可以成亲?
    不出一日,陵都城的大街小巷都对此津津乐道。有人更是猜测,看来陛下要为公主殿下另择良婿了?
    听到传闻之后的少帝姜叡震怒,下令将传播谣言的人全部斩杀。
    可宫廷悠悠众口,杀多少才够?陵都城那么多百姓,难道他也要全部杀之而后快?
    “荒唐,实在荒唐!那个画师呢?”
    程太保在一旁谨慎地侍立,他大气不敢喘,“回陛下,事发之后,京兆尹府立即奉命往灵秀阁拿人,画师刘实秋已经被关押在牢中,随时等候行审。”
    少帝将手边的奏折扫落在地,“一个小小的画师,竟然随意编排宫妃与朝中重臣,背后必有人指使。命京兆尹府白武三日之内揪出幕后主使,否则叫他提头来见。”
    程太保不敢有异议,“是。”
    立马有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在一旁执笔草拟,将圣旨巾帛恭敬呈上。
    姜叡觉得还不够。于是他拿起印玺时,动作微顿,随即重重地将那印玺往一旁砸去。
    一旁滚烫的茶水,连同着那尖锐的奏折壳子噼里啪啦地往玉阶上砸下来。
    少帝在霞光的阴影下露出如刀般锋利的双眸,他们怎么敢在宫中散播如此谣言,损辱父皇生前英名?
    大殿上侍立的宫女太监们早已吓得不成样子。个个匍匐在地,瑟瑟发抖,不敢抬头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