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3节

    食堂则是给员工们用餐的,面积不大,收费不高。法医算是殡仪馆的编外人员,江远进到里面,亮了证件,就得到了一张临时餐卡。
    到了餐厨前,却见打饭的是名长马尾的小姑娘,刚站起来,也没戴口罩,就给出一脸笑容:“就剩这点菜了,也不知道你们要来。你是县局新来的法医吧?”
    “是。你怎么知道的?”江远笑了一下,再低头看餐,只剩下一点炒青菜和炒豆芽,卖相都不怎么好的样子。
    “就听说新来的法医长的特别高,而且,来我们食堂的,除了殡仪馆的,就是民政局和宗教局的人,都是有数的。”长马尾小姑娘笑出了酒窝,又道:“你不着急的话,我给你下点面?”
    江远的目光随之落在了食堂后部的小厨房。就是两组简单的炉灶,有些配菜就盛在旁边的框子里。
    看着后厨的环境,江远不由心里一动:“有米饭吗?我自己做个炒饭可以吗?”
    长马尾的小姑娘犹豫了一下,抬头瞅着江远高高大大,斯斯文文的样子,转瞬笑道:“我们小单位不讲究,不过,愿意自己做菜的可不多,你会用这种炉灶吗?”
    “会。”
    “那进来吧。”小姑娘将右侧的盖板给抬了起来,又仰头看着江远,笑道:“就算是自己炒饭,也是要按照蛋炒饭的价格刷卡的。”
    “好嘞。”江远应了一声,进到小厨房里,拿起大勺,一时间竟是觉得莫名的趁手。
    长马尾帮忙取了米饭和鸡蛋过来,江远用两个蛋壳交替颠倒的方式取了蛋黄,并将之打散倒入四五碗分量的米饭中,接着开火,倒油,翻炒……
    江远在学校里,最多就是方便面里加个蛋的厨艺,这会儿玩起颠勺,竟是颇为娴熟。
    长马尾小姑娘看着他的动作,眉头微蹙,待看到江远放菜的时候,忍不住道:“你多用些食材也没关系的。”
    江远愣了一下,大勺一勾一放,依旧只取了一丢丢的萝卜丁,且道:“没必要,足够了。”
    长马尾:“不用这么客气。”
    江远:“不客气。”
    两人的对话莫名结束。
    江远一心一意的做炒饭。他本身是没什么做饭技术的,全靠十七叔的遗泽,此时也是完全重复十七叔的做法……万分吝啬的使用着食材。
    长马尾姑娘看着看着,竟然有了一丝丝的心酸感……这么节省的蛋炒饭,过去的生活一定很艰辛吧。可惜了。
    “给你留一份尝尝。”江远计算着做了三人份的蛋炒饭,舀出自己和吴军的份,再给小姑娘舀了一碗。
    “其实不用……我都吃过了。”长马尾姑娘看着碗里金黄剔透的蛋炒饭,更是感慨,一个鸡蛋做出来的蛋炒饭,竟然够三个人吃,属实离谱。
    “别客气。”江远笑笑,也没多说,提着饭盒离开。
    看着江远出了食堂门,长马尾姑娘再低头看蛋炒饭,倒是觉得卖相不错。回身拿了勺子,取了一半,放入嘴中咀嚼,却是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
    “没想到还挺好吃的。”长马尾姑娘暗自念叨两句,决定留一小半给厨师尝尝。做好了决定以后,就愉快的抱起另一半大肆“品尝”起来。
    ……
    “味道挺好啊,这殡仪馆的厨子,水平还提高了?”吴军吃了一口江远带回来的炒饭,就赞了起来。
    “食堂就剩下一点青菜了,我炒的炒饭。”江远刨了两口炒饭,向停尸间的位置举了举碗,对十七叔表达敬意。
    吴军眼前一亮:“你早说有这个天赋啊……”
    “我只学了炒饭。还是向十七叔学的。”江远打断吴军的话。
    吴军一愣,再看炒饭,犹豫了几秒钟,再摇摇头,狼吞虎咽将之吃完,又喝了两口茶,道:“咱们一会回去,你把照片整理整理,尸检单填满了,再看有回来的同事,主动帮帮忙。”
    江远应了一声。
    吴军瞅瞅江远,再缓缓道:“刘队在死者的餐馆厨房里,发现有清洁剂的痕迹,之后还发现了血迹,目前,最大的嫌疑人是死者妻子……”
    “十七婶?”江远脸上带着些意外,但并不浓重。
    丈夫死了,杀人的是妻子,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很大概率的事,江远也只能叹息一声。
    吴军见江远情绪尚算稳定,点了点头,道:“二队的带着人找凶器去了,队里的同事都去了现场,咱们回去守家。”
    “好。”江远应了一声,三两口就刨光了碗里剩下的饭。
    第6章 指纹鉴定
    刑警队的院子,比平日里冷清了许多。
    宁台县这种几十万人的县城,大案要案发生的概率并不多,一年到头,也就是十起八起的非正常死亡,最后会变成刑事案件的,也就是所谓的凶杀案的,大约就是一两起的样子。
    正因为如此,哪怕今次的案件似乎案情简单,刑警队也是全员出动的模式。
    江远回到办公室,就见刑科队所在的四楼已是空空如也,只有痕检办公室的门开着,有人在里面忙忙碌碌的敲键盘。
    “报告写细致一点,这个案子搞不好要死刑的,死刑核检的要求很严的。”吴军提醒了江远一句,又道:“我们当年做一个案子,有件证物是只塑料油桶,案子办完都两年了,结果突然接到电话,问我们,为什么照片里的油桶是白色的,实际证物是黄色的。”
    江远一边开机一边听,不由好奇道:“为什么?”
    “为什么?因为实际证物放的久了,塑料老化了呗。还得重新做补充材料。”吴军停顿了一下,接着道:“说这个,就是想给你讲,死刑的核验比其他案件严格的多,好多双眼睛盯着呢,标准放高一点没坏处。”
    “明白了。”江远从善如流,稍停,又问:“那我和十七叔的关系……要不要规避?”
    “近亲属才需要。”吴军说的近亲属,在不同的法律条文中有不同的范围,其中行政法的范畴最广,刑法的最窄,仅为夫妻父母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
    江远安心下来,认真做事。
    很快,他的面前,就认真排列出了一列列的照片。
    十七叔的肠子,十七叔的心脏,十七叔的脑切片,十七叔的胃容物……江远认真挑选,注释清楚。
    对警察们来说,办案的繁复程度,往往远胜于破案。就像是眼前的命案,哪怕案情简单清晰,嫌疑人认罪,到了办案阶段,依旧有数不胜数的文书工作要进行。
    快到下班时间,才有喧闹声从院子里传来。
    江远看向窗外,就见刑警队的三辆车全都停了进来,二中队的刘队长更是身着警械,如临大敌的站到了中间的警车前。
    十七婶身材瘦削,目光呆滞的戴着手铐,从后座挪了下来。
    老实讲,江远对十七婶没什么好与不好的记忆。考公之前,他在外地读了五年的医科大,高考之前,他又在寄宿学校读了三年的高中,对十七婶的印象,远不及对十七叔的大肚皮的印象……
    “嫌疑人指认了凶器,是一把厨师刀,被丢到了小区外面的垃圾桶里。”吴军也站起来看下面,顺便给江远更新了案情。
    江远吁了一口气。案件进行到这个程度,破案工作基本就算是结束了,尤其是这种丢弃了凶器,又异处指认的,翻案难度比仅有口供的难了何止十倍。
    “弃尸呢?她一个人搬不动吧。”江远又多问了一句。
    “她弟弟帮忙搬的,用的是店里运菜的三轮车和推车。”吴军停顿了一下,又道:“人也抓了,交代了。”
    如此一来,这就是物证口供皆全,基本已是铁案了。
    胡思乱想间,半透明的系统界面,跳了出来。
    任务:做一次全面的尸检,协助侦破案件
    任务奖励:重庆式单指指纹分析法——弓型纹鉴定(lv3)。
    江远瞪大眼睛看着,就见一只银色的团子,飞进了自己的脑门里。
    纷繁的信息,狂躁地挤入。
    重庆式单指指纹分析法,是单指指纹分析法的一种,也是国内最早采用的单指指纹分析法,专门用来应对,只有一个手指的指纹,甚至只有一个残缺的手指指纹的情况。与之类似的,还有国内的青岛式单指指纹分析法,国外的巴特利式单指指纹分类法等多种方法。不同的分析法也谈不上优劣之分,主要是对指纹的分类分型不同,分析方法略有不同。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用来比对指纹的技术。
    江远眼神微亮,指纹比对可以说是痕检的看家本事了,而且,真正学习起来耗时耗力,系统直接赠送,顿时感觉幸福指数上升了。
    不过,比对指纹也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
    那种将随便一张什么指纹照片录入电脑,就嘎吱嘎吱的找出匹配指纹的机器,到目前为止都是不存在的。
    国际上成熟的指纹自动识别技术(afis),甭管用的是日本nec,还是美国cogent,或者法国morpho,采用的都是人工标注现场指纹特征,也就是所谓的特征点,然后在系统里,对指纹的特征点进行自动匹配检索,最后按照相似程度,从高到低的打分,以给出候选检视名单。
    这是因为指纹会因为压力等因素出现变形,而且往往是非线性的变形,许多时候,指纹还会出现平移,覆盖的情况,保存条件不佳更是家常便饭,而在犯罪现场找到的指纹,更有可能是残缺不全的。
    简而言之,指纹自动识别技术,需要有人先对指纹做人工预处理。
    而像是员工打卡机之类的设备,它们只懂得比对两个指纹是否相同,且识别率完全达不到警方的需求。
    吴军这时候只看江远神情不属,不由咳咳两声,道:“也没什么事了,你想下班,就先回去,剩下的我来搞。”
    “呃……可以吗?”江远有些迟疑。他有点想试试新得的技术,不过,回家再试似乎也不妨碍。
    “咱就这些活,做完就得了。”吴军傲然的抬起下巴,比起下面才开始忙起来的民警们,法医的忙碌已是结束了。
    第7章 台河怀抱
    江远换好了便装,骑着电动车,慢悠悠的开回家。
    在老家工作的好处就是离家近,哪怕住在城外,骑着电动车也是一会就到,中间还可以欣赏欣赏风景,享受一下没有堵车的河畔景色。
    单就城市景观来说,宁台县做的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台河一线,是花了大力气设计修建和维护的,这从一个数据上就能看出来,仅仅是江远入职的半个月以来,有关部门就在台河一线处罚了五名车震的情侣,都是贪图风景,自外地专程过来的——本地人车震都知道去四宁山,风景同样秀丽壮观,地形更复杂,人流量更小,几乎没什么人管。
    江家村就坐落在四宁山脚下,被台河怀抱,曾经以水田密布而闻名四里八乡,如今则是因为景区拆迁而闻名周边。
    江远家的土地也尽数被占,新分的房子散落于城内外多个小区,江父自己则是住在距离江家村原址最近的江村小区,该小区也是江家人住最多的地方,楼上楼下全是村里人,大家除了不用下地干活了,日常生活与在村子里无异。
    江富镇同志就在自家的厨房里砌了一个大灶台,除了烟囱略作改造,并加装了大吸力的油烟机,燃料用的都是柴火煤炭,架在中间的生铁大锅直径一头羊,深一头鹅,煞是威猛……也颇为好吃。
    江远进到江村小区,就开始不停的向两边人点头示意,将车停到楼下,再回到电梯,就见已有人等在了那里。
    “花婶。”江远问候一声。同村同姓但不在五服内的中年妇女,就是统一的婶或姨的称呼再加专有名词。
    花婶笑了一下,接着迫不及待的问:“你十七叔是你十七婶给捅死的?”
    江远一愣,道:“案子还侦办呢,我不能说。”
    “那就是真的了?”花婶握紧了拳头,脚趾已经预备着宣传该消息去了。
    江远不禁回忆起自己每年放假回家,所得到的信息轰炸,知道不能给出任何的暗示,立即不厌其烦的道:“案件还在侦办,具体情况,我不能说,我也不能告诉你,你得到的消息的真假……”
    “那就是假的?”花婶显然不准备放弃。
    嗤。
    电梯门开。
    江远趁机出电梯,再一把拉开自家的门——江村小区内的村民们都习惯了白天不锁门,这样子,互相串门就省了敲门的麻烦,进门吼一声即可。
    江远回家也是一声吼:“老爸,我回来了。”
    这套房是将整层四套房给打通了再装的,江富镇同志最喜欢的传统柴火灶在东面的厨房,人在里面,非大声不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