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中年人扫了他一眼,面色不变,说道:“你认为他是霍家人吗?”
    “他……他不配。”霍六郎咬牙说,名为嫉妒的情绪让他本算是有些英气的面容微微扭曲。
    中年人说:“你犯了错,这些天不要出去,就在这里想好这个问题吧。”
    第74章
    问仙殿中。
    “九郎觉得, 这篇文章写得如何?”
    萧翀乾端坐在书案后,王九郎在侧室有一张小案,面前桌上有好几摞奏折, 还有些笔墨纸砚。
    他这次应召入仕,皇帝授予他的官职是中书舍人, 兼具翰林院侍读, 主要负责起草诏书和制诰。
    也会帮皇上分理一些奏折, 他最近一段日子因此看了许多奏折。
    王九郎放下手中的文章, 说道:“格高旨远,文辞瑰丽。”
    萧翀乾笑了笑, 说道:“除九郎之外,余者皆道此人文笔险而奇,锐不可当, 却剑走偏锋。”
    王九郎说:“少年意气, 也是难得可贵。”
    萧翀乾点点头, 说道:“此人才学不俗,更难得的是他出身世家,教养所致,虽文章不拘一格,为人行事洒脱任性, 却不违礼数。”
    这样的性格,应该不会惹永寿的讨厌。
    萧翀乾想起从前那位被永寿讨厌的老学士, 心里笑着摇了摇头,再看齐四郎的文章愈发多了几分满意。
    见皇上心意已经定下来,王九郎的视线落在问仙宫半空的香雾之中。
    皇上此番, 看年轻人的文章是为女选师。
    这个女儿不是别人,而是永寿公主。
    脑海里回忆起佛寺后山幽静之地少女和人的调笑之声。
    他回过神来, 只见桌上摆放整齐的各色奏折,笔墨纸砚。
    一个样貌俊秀的年轻人被人引入室内,洛京的世家子弟,少有互相没见过的,齐家四郎,王九郎听过也见过。
    齐家的幼子,得父母宠爱,有才学,却不以才学出名。
    这是个格外俊秀的年轻人,面容俊美,眉骨高,而眼眉长而清晰,一双桃花眼,顾望含情,湛然有神。
    齐四郎稽首行礼,说道:“微臣见过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科举的学生,一部分已经被赐官,比如状元,留在京中留任户部,榜眼被赐予县令之职位择日出京,而余者,赐官大多也是些小官,还有一部分被封为学士,暂时留用,只需每日在天禄阁校书处点卯做事。
    探花郎齐珣还未被赐官。
    他自是不着急的。
    只是不知为何,今日会蒙皇帝召见,要知道,科举前后,只有殿试那一天皇上短暂地露过一面,琼林宴那天根本没有出现。
    众所周知,皇帝无心国事。
    齐四郎对这一切都接受良好。
    今日,萧翀乾认认真真考验了他几个问题,他不卑不亢,一一作答。
    之后萧翀乾说:“不错不错。”
    他说:“四郎觉得教人读书这样的事如何?”
    齐四郎微微想了想,他是个头脑极快的人,再加上这段时间将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政事、还有皇家的事情都又了解梳理了一遍。
    对关于皇家的事情不说十分了解,但别人都知道的,他也都知道,别人不知道,因家世缘故他也知道了一点。
    当今圣上已经无心国事,对于多年前花费很多心力改变的科举事,现在也没什么兴趣了。
    统统交给大臣和太子料理。
    在先帝时期,还有今上刚刚登基的时候,科举并没有世家子弟参加,一个都没有。
    到了如今,齐家这个大昭朝最树大根深的大世家,都已经让子弟科举求官了。
    科举考试再也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考试了。
    这一切都是从今上登基开始改变的。
    至于过程,蜕变和发展总是痛苦的,是有血液和哀嚎的。
    如今皇上没有丝毫不舍地将这一切交到了太子和大臣的手中,放任自己醉心于求仙问道之事。
    今日皇帝问他教育事,显然不是想让他入国子监或是地方担当教习。
    至于诸位皇子皇女,年纪小一些的大多在国子监,大一些的也各有教习师父。
    唯有永寿公主,前阵子传说一直为她授课的先生,仙师的大弟子徐微生不辞而别,离京出走,有的说这位弟子是去绝俗缥缈之地求取无上真意,也有人说这位道家弟子是和女子私奔了。
    不论如何,会被皇帝关心的,缺少一位先生的,只有永寿公主。
    很久以前,齐四郎就听过一些皇上宠爱永寿公主的事情,大约是十几年前,那时候永寿公主应该也就几岁大,他自己也只是刚刚记事。
    冬日里,围炉夜话。
    祖父、父亲、几位叔叔伯伯,还有他的三位哥哥,在一起说起这位公主。
    “今侯爵少有封地,皇子少享食邑,圣上却有意取太原之地封永寿公主一千户。”
    “太原,古之沃土,一户所出钱粮胜他地二三倍。”
    “这该如何是好呢?”
    当时他问:“这位公主将要大婚吗?”
    祖父捋须摇头,捧着茶叹息道:“她比你还小一些,还是个孩子呢,稚龄婴童,得圣眷如此,叫人不得不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