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随着固化的淡白色机化膜被彻底清除,罪魁祸首的病灶终于出现在术野中央。
    尽管有所心理准备,在看见其真貌的瞬间,手术台前二人仍不由同时陷入震惊。
    已经清晰可见的脑组织表面覆盖一层淡黄色薄膜,淡黄色脓性液与脓血性液交错,正在上面流动着。2
    第130章 腹部皮下保存自体颅骨
    “这是……脓?”
    瞠目于这一画面的阿去,半晌才迟疑地开口。
    可人的脑袋里,怎么会流脓呢?
    眼前的事实实在超过他的认知范畴,少年下意识地抬眸,用眼神询问着答案。
    “没错。”李明夷被汗水浸湿的眼睫轻轻压下,目光微有烁动。
    这是连他在术前也不曾意料到的,一种常被归类为“其他”的可能性。
    ——慢性硬膜下脓肿。
    “这种脓肿,往往是体表其他病灶蔓延而来的,比如鼻窦、中耳、面部乃至牙齿,都可能是原始病灶。”
    也因如此,这种特殊的颅内疾病很难追溯具体的起源及产生时间。
    或许只是一场普通的感冒,或是一阵花粉引起的鼻炎。
    外在病症看似已经痊愈,脓肿却已无声息地积聚在颅内。如此隐匿的起病,使得医生甚至病人本人都难以察觉其存在,直至占位效应的猝然发作。
    与血肿难以区分的影像学表现,更使其在手术之前很难被直接确诊。即便是在拥有先进辅助设备的二十一世纪,慢性硬膜下脓肿仍是最容易被误诊的颅内疾病之一。
    假若任由脓肿发展,一旦引发脑梗死或败血症,其致死率将可达到百分之二十四。
    在没有抗生素的唐朝,这个数字还能再翻两番。
    “生理盐水。”
    现在还不是庆幸的时候,一瞬的思绪疾转,李明夷随即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手术本身。
    “嗯。”阿去也马上打起精神。
    术前提前预备的生理盐水呈细股冲进脓腔,再从放置进去的引流管中涌出。如此反复洗涤,表面的脓液逐渐被清理干净,只剩最后一层淡黄色薄膜粘连在半透明的蛛网膜上。
    李明夷接着借打开的骨窗小心探查周围,确定没有出血灶,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没有颅内出血,不幸中的万幸。脓腔的位置较为固定,也没有向深部蔓延。只要解除颅内的压迫,林慎有很大的概率苏醒过来。
    重新做出判断后,他换了更小号的手术钳,耐心地将残余的脓腔壁一点点从蛛网膜上剥离、清除。
    金属器械尖端的下方就是白豆腐般的脑组织,仔细看,甚至可以观察到其间的脑血管以良好的节奏搏动着。
    阿去紧张地注视着对方的操作,不知不觉屏住了呼吸。
    这就是……手术。
    不仅仅是传闻中的移植皮肤、接续骨骼,甚至连人的脑袋都能打开,找出里面的病灶。
    如果能早些遇到这人,或许他的阿耶,阿娘也……
    “冲洗。”李明夷冷静如常的声音打断了他此刻的联想。
    阿去小幅度地甩了甩脑袋,抛去一闪而过的念头,按照对方的吩咐,从对面的位置倾倒下干净的生理盐水。
    清亮、透明的液体随即从另一侧的引流管中涌出。
    “可以了。”反复将脓腔清理至干净后,李明夷抬起持着器械的双手,示意对面停手。
    阿去早已摸索出经验,自觉递上缝合用的针线。
    他的主刀医生却没有立刻接下,目光专注,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李郎?”
    “准备缝合。”李明夷和他交换了器械,视线仍定格在清理后的术野中央。
    剥去了病灶的蛛网膜下便是清晰可见的脑组织,因长期压迫及外伤冲击的双重影响,这片脑区肉眼可见地水肿,正从被打开的骨窗往外膨胀。
    第一时间的中转开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脓肿本身带来的颅内高压。然而脑组织的水肿不会立刻消失,甚至可能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此时如照常回纳切下的头骨瓣,在坚硬的颅骨限制下,水肿的大脑就像被盖子用力压住,无疑会增加疝出的致命风险。
    可如果此时去除骨瓣、进行减压,度过危险期后,又该用什么修补颅骨?
    既没有先进的人工材料,也没有足够的超低温环境保存自体的骨瓣,唯一的办法只有……
    李明夷的目光缓缓下移。
    “怎么了?”注意到他沉思的眼神,阿去全然不知这人又在想着什么,下意识顺着他的视线看去。
    厚厚的白布掩盖着病人的躯体,与手术区域做出区别。
    阿去更是不解。
    “你看他的肚子干嘛?”
    李明夷口罩下的唇角扬起淡淡的弧度。
    血运丰富、结构层次分明的腹部,无疑是骨瓣最好的“借宿地”。
    “更改术式。”他收回目光,果断做出决定,“去骨瓣减压。”
    “去,去骨瓣?”阿去只能以字面意思理解,“不要这块头骨了吗?”
    针持提着圆针长线,在少年惊错的目光中上下翻转,将被切开的硬脑膜拉拢,以巧妙的手法将其在最低的张力下缝合。
    快速完成这个步骤后,李明夷没有将湿纱包裹的骨瓣回纳,而是直接开始缝合头皮。
    “不是不要。”熟练操作的间隙,他抽空解释,“而是先把它放去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