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阴嫚断定:
    “二哥就是乌鸦嘴!”
    扶苏:。
    他都说了赵婶子迟早吃到石子,这也能算到他头上?
    不过扶苏抓到了重点:
    “她把锅甩咱家桥松头上了?”
    阴嫚反应过来:
    “对啊,她凭什么说是桥松干的?”
    阴嫚立刻去找赵婶子对峙:
    “我说婶子你可别在这儿造谣了,你还不知道吧?你家小儿子被他对象给甩了!”
    赵婶子立刻丢掉了扫帚:
    “怎么可能?我儿子那么好,她怎么可能舍得?我说小嫚,你可别胡咧咧。”
    阴嫚蹬上自行车:
    “爱信不信,反正现在全县城都知道了。他们早上可是在供销社当着所有人的面分手的,你自己打听去。”
    赵婶子赶紧解下围裙往县城赶,追着阴嫚就说让她骑车带下自己。阴嫚充耳不闻,飞快就踩着车子蹿远了,生怕被赖上。
    扶苏一回头,发现郭嘉果然又扒在墙头看他家热闹呢。
    扶苏:……
    扶苏张开嘴就要说什么。
    郭嘉呲溜一下又窜下去了,不给扶苏发动乌鸦嘴功力的机会。
    扶苏:哼。
    今天的天气比较热,又要人为地多给庄稼浇点水。赵婶子跑了,少了一个劳动力,秦政给儿子扣上草帽遮阳,让他去田里帮个忙。
    赵婶子和秦高是一组一起干活的。
    也就是说,她跑了之后,这一组可能要多干一点,毕竟他们负责的地是同一片。
    活是固定的,人少虽然可以多干点多拿工分,可秦政到底也心疼别的孩子。他说大热的天让秦高早些回来休息,免得不小心晒中暑了。
    秦政哄道:
    “你弟弟把水挑过来,你只负责浇就行。”
    这活不重的,扶苏乖乖答应下来。
    他戴着草帽蹲在田间,整个人都试图缩在宽大的帽檐底下。秦高任劳任怨地把水桶拎到他哥身边,扶苏就拿个瓢舀水。
    隔壁就是另一块地,新知青和几个村里人搭伙一起负责。
    郭嘉同款姿势蹲在不远处。
    不过给他挑水的换成了章邯和韩信。
    两人隔着几米远聊天。
    郭嘉说:
    “你们村里用水挺不方便的,要从井里打水。城里都有自来水管,要是你们这边也有自来水,就可以接水管过来浇地了。”
    扶苏想了想,摇头:
    “那不行,管子不够长。地这么远,要买多长的管子才能够到?”
    后世都是带着水罐的车子开到田边,再拉管子浇水的。当然,要是有灌溉设施就不用这么麻烦了,水车也装不了太多水。
    秦高又拎了两桶水过来。
    扶苏两人已经蹲着从这头挪到了那头,浇完一畦了。然后他和郭嘉往外侧挪了一畦,于是相隔的距离又扩大了,说话得把声音提得更高一些。
    垄作和畦作都是田地种植的分隔方式,将土地堆成一个个长条。
    不过垄弄起来麻烦一些、精细一些,不仅高度要根据植物的需求进行调节,宽度形状之类的也有不同的要求。
    畦就不一样了,畦峰和畦沟落差不大,弄起来方便,也没那么多讲究。水稻是要稍微起点畦的,毕竟水稻也不是所有的生长阶段都要求泡在水里,畦沟方便排水。
    扶苏浇水不耽误逼逼:
    “气温太高了,水浇下去很快就会蒸发干净,浪费水。”
    郭嘉不懂种植,只能说一句:
    “那也没办法啊,总不能不浇水。”
    孙秀秀听见了,忽然开口:
    “能不能用滴灌的方式节水?可以找竹子代替水管,这样就不用买了。然后做出一个落差来,从另一头高处的竹管灌水进去。这样水就会受重力推动,慢慢从放在田里的竹管两侧开的小孔滴出来。”
    她这些年刷农业频道的视频也不是白刷的,隐约记得滴灌技术可以节约水资源。
    虽然秦河村这边不缺水,但是能省点也是好的。蒸发的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变成降雨落下来,她都担心会发生旱灾。
    曲小梅提醒她:
    “滴灌好像比较适合棉花玉米这些,水稻耗水太多,或许不太合适。就算要搞滴灌,也得进行调试,选合适的水量。”
    孙秀秀有点泄气:
    “种田真复杂,我果然还是不太懂。”
    扶苏倒是若有所思:
    “既然可以,其实试试也无妨。不就是要试验吗?大不了回头我们自己弄块小田做实验。”
    村里还是有小块的荒地的。
    扶苏也觉得自己一直不干活容易被人说嘴,找点事干也不错。比如研究一下这些耕作技巧,说不得还能得到政府的奖章。
    到时候肯定就没人说他是瞎胡闹了,也不会再有人说他游手好闲不对。
    扶苏看向两个女主:
    “你们要一起吗?”
    女主们愣了一下:
    “可以吗?”
    这种事情村里不一定同意,而且就算同意了,放两个知青去帮忙,还得给知青算工分,村里也会有意见。
    扶苏不以为意:
    “不行就拿我家的菜地试,不过我觉得只要我们自己乐意开荒,一小块地而已村长叔不会拒绝的。至于你们,工分这个确实有可能会被村民联合抗议,我估计你们只能下工后来无偿帮忙了。”
    说是这么说,两人也没拒绝。
    她们想着要是真能研究出合适水稻的滴灌水量,回头报上去得了上头的奖章,以后村长和村民肯定乐意让她们当专门的试验田研究员。
    别看她们对种地不是特别懂,但她们看过的后世经验多啊!
    种地这东西可以学的,再结合后世那些经验,肯定能弄出点成果来。能提前叫这些成果问世推广,也算是做了件好事。
    就是吧,技术的构想一开始是其他科学家琢磨出来的,她们捡现成的便宜好像不太好?
    只是想到其他地区还在为缺水烦恼的广大农民,她俩又纠结上了。
    最后还是曲小梅突然想起来:
    “滴灌技术好像国外早就有了,咱们国家也是七几年才引进!”
    孙秀秀眼前一亮:
    “那我们可以研究啊!”
    国家这几年要引进这个技术,如果她们能根据回忆复刻出滴灌方式,哪怕只是简略版的,也比全引进国外的强。
    这年头外汇可缺了,买外国技术和设备的钱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扶苏默默听着。
    不是,姑娘们,你们就这么泄露了自己的老底吗?
    张口一个“七几年才引进”,现在可就是七几年啊!你们一个“才”,不就暴露了自己是后头时代来的人?
    看出来了,这两人有点缺心眼。
    扶苏默默低头浇水,假装刚才沉迷干活没听见她们说了什么。
    两人聊得太兴奋,忽略了他和郭嘉。不过聊着聊着倒是想起来压低声音了,所以后头说的郭嘉就没能听见。
    扶苏听见了,因为他耳力好。
    郭嘉冲扶苏使眼色,想聊聊那个“才”字。
    扶苏回以一个疑惑的眼神,表示不懂他什么意思。郭嘉以为扶苏离得远,没听见刚才她们的对话,遗憾地收回了视线。
    俩姑娘在接着讨论还有什么技术是国外早就有的,抄国外的没有心理负担,可以随便拿出来给自家用。
    扶苏把她们的对话都记住,好方便后续协助女主们做研究,村长那头可是还需要他这个村中的自己人帮忙协调呢。
    扶苏浇了半下午的水,浇到后头恨不得把水浇自己身上。他觉得他和水稻一样,都很需要补水。
    好热。
    扶苏抿了抿唇。
    怕热的太子殿下能在这里待半下午不错了,浇完最后一畦就赶紧走人。记分员是同样变成了老大爷的王绾,看到扶苏过来登记还很意外。
    王绾给他递了杯水:
    “难得看你来地里干活,最近是吃错什么药了?”
    扶苏一饮而尽,皮笑肉不笑:
    “王大爷,您孙子昨天下水捞鱼结果被螃蟹夹了脚丫子,您没揍他吧?”
    王绾:……
    扶苏成功凭借哪壶不开提哪壶,找回了一点场子。然后溜达去了他爹的办公室,他爹办公室里有电风扇。
    电扇八十年代才普及呢,现在只有少数人能用得起。村支书和村长的办公室就有,这还多亏了村里拉了电线。
    但是拉了也没用,大部分家庭根本舍不得用电。就比如扶苏家里,夜晚还是习惯性点灯,反正他家也不缺灯油。
    扶苏上山抓兔子什么的,灯油还是能凑出来的。
    扶苏吹了一会儿电扇:
    “要是能给家里装一个就好了。”
    秦政提醒他没有票买不到,别想了。
    扶苏又提起滴灌技术:
    “女主懂的就是多,爹,你回头说服村长给我们批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