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愚蠢!”贾政打断王夫人的话,“忠顺王是当今圣上的心腹重臣,忠顺王郡主的婚事由她自己做主了?你脸大,你去攀。”
王夫人想了想,正襟危坐地道:“我王家的内侄女儿熙凤也不错啊。熙凤生得那个标志,人又聪慧。况我兄长升了九省都点检。我王家的门第可不低。熙凤跟珠儿也般配。”
贾政给了王夫人一个白眼:“珠儿都十九了。熙凤才几岁?”
王夫人道:“熙凤明年可就要及笄了。怎么不行?”
贾珠来荣禧堂给父母请安,还没进门,就听见他父母在里边起了争执。
“珠大爷。”王夫人身边的丫鬟绣鸾和绣凤见贾珠来,忙跟他问好。
贾珠摆了摆手,制止她俩进屋里通传。
贾珠在门外站了一阵,尽悉其父母所争的内容。母亲想悔婚,父亲不让。
自李家失了势,王夫人便生出了悔婚的心思,开始为贾珠留意适龄的高门闺秀。
贾政则支持这门亲事,因为贾府经历了五代,现在离朝廷中心甚远。贾家需要一个才学扎实的后辈,让贾家能立得住。而李守中虽然没有了官职,但是一代博学之士,贾政想贾珠能在李守中那里得到指导。
贾珠是个磊落之士。他当初坚持和李家婚事,因为君子言而有信。在李府初遇李大姑娘,她对他的照拂,处处落在了他的心坎上。贾珠便在心中认定,她就是他的妻。至于其父母心中的算计,贾珠心里清楚,但他行事坚持自己的原则。
当听到忠顺王家的小郡主,贾珠的眉头蹙了蹙。当年元宵诗会上,小郡主对贾珠一见钟情。小郡主的跋扈是出了名的,毫不顾忌贾家和她一个姑娘家的颜面,到处放话非贾珠不嫁。这事弄得贾珠、贾家,以及忠顺王都无比尴尬。只有王夫人惦记着忠顺王家的权势,一直记挂着小郡主。
再说那王夫人的内侄女儿,王熙凤。其女以犀利泼辣出名,背地里被称为泼皮破落户,又被人称凤哥*儿。凤哥儿小贾珠好几岁,贾珠一直当她是表妹。哪怕她再精明能干,贾珠依旧只当她是个小丫头片子。
贾珠听他父母争执越来越离谱,贾政骂王夫人“蠢不可及”,王夫人还贾政一个“冥顽不化”。
贾珠揉了揉额角,遂掀帘而入,对贾政和王夫人行了一礼。
刚刚争得面红脖子粗的贾政和王夫人,看到如树如兰的心头崽儿贾珠,瞬间哑了声。
贾珠道:“父亲、母亲,儿的婚事你们就不要再操心了。儿非李家大姑娘不娶。”
王氏张口结舌。因为贾珠去李府之前,对婚事是只是应和贾政的“迂见”,这去了李府才几天,贾珠竟然笃定非李家大姑娘不娶了。
王夫人心生不妙,这李大姑娘还没过门就把珠儿吃得死死的,看来是个厉害角色啊。
第5章 提亲
且说贾珠最终进士拿了二甲第一,贾家一片欢天喜地。
然而,贾珠的这个成绩,让贾政颇为不满。
若依他的意思,贾珠若一直在李家备试,得到李守中的亲自指导,是有望进入前三甲的。且珠儿那探花郎出身的姑父林如海,都曾评价珠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前途无量。
贾政认为,明明该属于珠儿的前三甲,都被珠儿那没眼力见的亲娘给折腾黄了。贾政憋了一肚子火,只是碍着儿女的面子没有发作。
对于二甲第一的成绩,贾珠本人则是如释重负。一来,放榜下来,他暂别彻夜温书的辛苦,身心得以修整。二来,新皇偏爱老成持重的读书人,今年登科一甲的三位,年龄都过了三十。贾珠如今一十九岁,已经是今科所有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了,也没有遗憾。三来,荣登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有被招驸马的可能。这对旁人来说,是难得的美事。但贾珠心有所属,能跳过这遭,心里自然畅快。
金榜题名后,便待洞房花烛时了。
然而,贾珠对他跟李大姑娘的婚事越关切,王夫人便越不想娶那李大姑娘过门。
王夫人理想中的媳妇儿,最好是儿子不大喜欢,也不讨厌,能传宗接代,但不要当家理事,夺了她的权。儿子和荣府,都是她的,都得听她的。
而那位李大姑娘,还没过门就开始抢儿子了,看样子心还真不小。王夫人现在想到贾李两家的婚事,就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王夫人秉持一如既往的佛口蛇心的风格,当着贾老太太、贾政的面,应承着尽快给李家下“三书六礼”。
贾老太太已经把管家权下放给王夫人多年了,最近着了些风寒,也没大过问;贾政最近外放了,归家甚少,也无法对贾珠的婚事过问得事无巨细。一家人只看到王夫人忙出忙进地准备聘礼,殊不知她连聘书都没有往李家发送,还把她娘家内侄女儿给弄来了。
贾珠被点了翰林,入了翰林院,也开始早出晚归。直到表妹王熙凤被推到他面前的那一刻,他明白了母亲所谓“替他操办”婚事,根本都只是做做样子。母亲压根就没有打算让李大姑娘入门。
贾珠虽然自幼熟读经史子集,但不迂腐。圣人虽然劝勉读书人,要做一个忠孝仁义之人。但是圣人也认为成大事者,要能乾纲独断,杀伐果决。
既然母亲并不是真心要为他准备亲事,那就干脆不过她这里了。
贾珠一边当作不知,每日从翰林院回来后,也应着王夫人的要求,跟熙凤表妹如往年那般说说话。他一边托朋友找来下聘的鸿雁,备好了三书六礼,往李家提亲。
*
再说李家这边。
李家二房住的西院,连同李莞住的西厢,都给外室丰二娘一把火烧个精光。
李莞,李婶,以及二房两个庶出女儿李玟和李琦,都被李老太太接去了她住的院子。
李家二房出的烂事儿不胫而走,李婶心绪也不稳。好在李家大房还算厚道,且有李老太太镇着,李婶跟她膝下的两个庶女尚有个安稳日子。
时下已经六月,李婶在窗前做着针线,打算给李玟和李琦做些单衣。她们的衣物都在那场火中化为了灰烬。
李莞熬了荷叶莲子羹,给李婶母女三人也各盛了一碗。李莞带着素云掀开纱帘而入。
李婶的丫鬟忙收拾了桌子上的针线。
素云将食盒里的三碗羹搁下,对李婶道:“二奶奶,这是大姑娘一大早就起来熬的羹。荷叶是掐的叶尖儿,莲子和糯米也是今年新出的。两位姑娘正在出牙,大姑娘在羹里没多放糖。您跟尝尝看,要是嫌味道淡,小碟子里有冰糖。”
李婶看着精致的小盅里熬得粘稠的羹,叹了口气,遂对着李莞道:“也是难为大姑娘了。是我不好,没有看好你二叔,弄得你的婚事也……”
四月发榜,得知贾珠中了进士,如今已经六月了。过去的两个月间,只有贾珠来过李府几次,答谢恩师,看李老太太。贾府没有任何人来送聘书、聘礼。
李家上下都以为跟贾家的婚事黄了。李婶更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引,每日寝食难安。
李莞却不急。因为如果按照原著剧情,等待李纨的命运是漫长一生的守寡,可有得熬了,还急这几天?
如果剧情发生改变了,比如贾珠长命百岁了。他俩婚事成了,她得如意郎君,有了终身依靠,她欢喜。若他俩的婚事黄了,李莞也阿弥陀佛了,毕竟来红楼梦远距离围观就很有意思了,她不一定非要沉浸式近距离打卡名场面。
反正打工人无论在什么环境,先得把自己整舒坦了。眼下夏天来了,李家荷池铺满了莲叶,荷花煲粥,莲子当零食,过阵挖出来的莲藕还能煲汤。没有什么比把眼下的日子过好更重要的了。
“婶子这是说的哪里话。我的婚事老天自有安排。婶子就那么着急把我送出去?”李莞笑道。
“婶子稀罕你都来不及。只是那珠公子是真真难得,才学、样貌都全了。婶子是过来人,看得出来,珠公子对你是有意的。若这婚事能成,该多好啊……”李婶又开始长吁短叹。
李莞哪里能不知贾珠对她的心意,但她心里是平静的。贾珠是良人,荣府却不是善处,利弊各参半。只是她对贾珠有期待,因此,婚事来了她不拒绝。就是如李家上下认为的“黄了”,说明贾珠对她的心意拧不过他的家庭,那也无甚留恋。
“婶子快尝尝羹好不好吃,两位妹妹都快吃完了呢。”李莞道。原来李玟和李琦分别被她们的奶妈们抱着,已经都快把一碗羹给喂完了。
李婶尝了一口,眼睛一亮。“真好吃。”羹熬得很细化,莲子很面,入口就融,还带着一股子淡淡的荷香。“老太太吃了吗?”
李莞笑道:“老太太那边已经送去了。”
就在这时,有小丫头子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来报:“二奶奶,大姑娘,可了不得了……”
“什么事慌慌张张的,喝口水再说。”李婶道。
那小丫头子哪里顾得上喝水,大口喘了几口气后,一股脑地说着:“荣府的珠大爷,带着聘书、聘礼,提亲来了!”
王夫人想了想,正襟危坐地道:“我王家的内侄女儿熙凤也不错啊。熙凤生得那个标志,人又聪慧。况我兄长升了九省都点检。我王家的门第可不低。熙凤跟珠儿也般配。”
贾政给了王夫人一个白眼:“珠儿都十九了。熙凤才几岁?”
王夫人道:“熙凤明年可就要及笄了。怎么不行?”
贾珠来荣禧堂给父母请安,还没进门,就听见他父母在里边起了争执。
“珠大爷。”王夫人身边的丫鬟绣鸾和绣凤见贾珠来,忙跟他问好。
贾珠摆了摆手,制止她俩进屋里通传。
贾珠在门外站了一阵,尽悉其父母所争的内容。母亲想悔婚,父亲不让。
自李家失了势,王夫人便生出了悔婚的心思,开始为贾珠留意适龄的高门闺秀。
贾政则支持这门亲事,因为贾府经历了五代,现在离朝廷中心甚远。贾家需要一个才学扎实的后辈,让贾家能立得住。而李守中虽然没有了官职,但是一代博学之士,贾政想贾珠能在李守中那里得到指导。
贾珠是个磊落之士。他当初坚持和李家婚事,因为君子言而有信。在李府初遇李大姑娘,她对他的照拂,处处落在了他的心坎上。贾珠便在心中认定,她就是他的妻。至于其父母心中的算计,贾珠心里清楚,但他行事坚持自己的原则。
当听到忠顺王家的小郡主,贾珠的眉头蹙了蹙。当年元宵诗会上,小郡主对贾珠一见钟情。小郡主的跋扈是出了名的,毫不顾忌贾家和她一个姑娘家的颜面,到处放话非贾珠不嫁。这事弄得贾珠、贾家,以及忠顺王都无比尴尬。只有王夫人惦记着忠顺王家的权势,一直记挂着小郡主。
再说那王夫人的内侄女儿,王熙凤。其女以犀利泼辣出名,背地里被称为泼皮破落户,又被人称凤哥*儿。凤哥儿小贾珠好几岁,贾珠一直当她是表妹。哪怕她再精明能干,贾珠依旧只当她是个小丫头片子。
贾珠听他父母争执越来越离谱,贾政骂王夫人“蠢不可及”,王夫人还贾政一个“冥顽不化”。
贾珠揉了揉额角,遂掀帘而入,对贾政和王夫人行了一礼。
刚刚争得面红脖子粗的贾政和王夫人,看到如树如兰的心头崽儿贾珠,瞬间哑了声。
贾珠道:“父亲、母亲,儿的婚事你们就不要再操心了。儿非李家大姑娘不娶。”
王氏张口结舌。因为贾珠去李府之前,对婚事是只是应和贾政的“迂见”,这去了李府才几天,贾珠竟然笃定非李家大姑娘不娶了。
王夫人心生不妙,这李大姑娘还没过门就把珠儿吃得死死的,看来是个厉害角色啊。
第5章 提亲
且说贾珠最终进士拿了二甲第一,贾家一片欢天喜地。
然而,贾珠的这个成绩,让贾政颇为不满。
若依他的意思,贾珠若一直在李家备试,得到李守中的亲自指导,是有望进入前三甲的。且珠儿那探花郎出身的姑父林如海,都曾评价珠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前途无量。
贾政认为,明明该属于珠儿的前三甲,都被珠儿那没眼力见的亲娘给折腾黄了。贾政憋了一肚子火,只是碍着儿女的面子没有发作。
对于二甲第一的成绩,贾珠本人则是如释重负。一来,放榜下来,他暂别彻夜温书的辛苦,身心得以修整。二来,新皇偏爱老成持重的读书人,今年登科一甲的三位,年龄都过了三十。贾珠如今一十九岁,已经是今科所有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了,也没有遗憾。三来,荣登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有被招驸马的可能。这对旁人来说,是难得的美事。但贾珠心有所属,能跳过这遭,心里自然畅快。
金榜题名后,便待洞房花烛时了。
然而,贾珠对他跟李大姑娘的婚事越关切,王夫人便越不想娶那李大姑娘过门。
王夫人理想中的媳妇儿,最好是儿子不大喜欢,也不讨厌,能传宗接代,但不要当家理事,夺了她的权。儿子和荣府,都是她的,都得听她的。
而那位李大姑娘,还没过门就开始抢儿子了,看样子心还真不小。王夫人现在想到贾李两家的婚事,就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王夫人秉持一如既往的佛口蛇心的风格,当着贾老太太、贾政的面,应承着尽快给李家下“三书六礼”。
贾老太太已经把管家权下放给王夫人多年了,最近着了些风寒,也没大过问;贾政最近外放了,归家甚少,也无法对贾珠的婚事过问得事无巨细。一家人只看到王夫人忙出忙进地准备聘礼,殊不知她连聘书都没有往李家发送,还把她娘家内侄女儿给弄来了。
贾珠被点了翰林,入了翰林院,也开始早出晚归。直到表妹王熙凤被推到他面前的那一刻,他明白了母亲所谓“替他操办”婚事,根本都只是做做样子。母亲压根就没有打算让李大姑娘入门。
贾珠虽然自幼熟读经史子集,但不迂腐。圣人虽然劝勉读书人,要做一个忠孝仁义之人。但是圣人也认为成大事者,要能乾纲独断,杀伐果决。
既然母亲并不是真心要为他准备亲事,那就干脆不过她这里了。
贾珠一边当作不知,每日从翰林院回来后,也应着王夫人的要求,跟熙凤表妹如往年那般说说话。他一边托朋友找来下聘的鸿雁,备好了三书六礼,往李家提亲。
*
再说李家这边。
李家二房住的西院,连同李莞住的西厢,都给外室丰二娘一把火烧个精光。
李莞,李婶,以及二房两个庶出女儿李玟和李琦,都被李老太太接去了她住的院子。
李家二房出的烂事儿不胫而走,李婶心绪也不稳。好在李家大房还算厚道,且有李老太太镇着,李婶跟她膝下的两个庶女尚有个安稳日子。
时下已经六月,李婶在窗前做着针线,打算给李玟和李琦做些单衣。她们的衣物都在那场火中化为了灰烬。
李莞熬了荷叶莲子羹,给李婶母女三人也各盛了一碗。李莞带着素云掀开纱帘而入。
李婶的丫鬟忙收拾了桌子上的针线。
素云将食盒里的三碗羹搁下,对李婶道:“二奶奶,这是大姑娘一大早就起来熬的羹。荷叶是掐的叶尖儿,莲子和糯米也是今年新出的。两位姑娘正在出牙,大姑娘在羹里没多放糖。您跟尝尝看,要是嫌味道淡,小碟子里有冰糖。”
李婶看着精致的小盅里熬得粘稠的羹,叹了口气,遂对着李莞道:“也是难为大姑娘了。是我不好,没有看好你二叔,弄得你的婚事也……”
四月发榜,得知贾珠中了进士,如今已经六月了。过去的两个月间,只有贾珠来过李府几次,答谢恩师,看李老太太。贾府没有任何人来送聘书、聘礼。
李家上下都以为跟贾家的婚事黄了。李婶更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引,每日寝食难安。
李莞却不急。因为如果按照原著剧情,等待李纨的命运是漫长一生的守寡,可有得熬了,还急这几天?
如果剧情发生改变了,比如贾珠长命百岁了。他俩婚事成了,她得如意郎君,有了终身依靠,她欢喜。若他俩的婚事黄了,李莞也阿弥陀佛了,毕竟来红楼梦远距离围观就很有意思了,她不一定非要沉浸式近距离打卡名场面。
反正打工人无论在什么环境,先得把自己整舒坦了。眼下夏天来了,李家荷池铺满了莲叶,荷花煲粥,莲子当零食,过阵挖出来的莲藕还能煲汤。没有什么比把眼下的日子过好更重要的了。
“婶子这是说的哪里话。我的婚事老天自有安排。婶子就那么着急把我送出去?”李莞笑道。
“婶子稀罕你都来不及。只是那珠公子是真真难得,才学、样貌都全了。婶子是过来人,看得出来,珠公子对你是有意的。若这婚事能成,该多好啊……”李婶又开始长吁短叹。
李莞哪里能不知贾珠对她的心意,但她心里是平静的。贾珠是良人,荣府却不是善处,利弊各参半。只是她对贾珠有期待,因此,婚事来了她不拒绝。就是如李家上下认为的“黄了”,说明贾珠对她的心意拧不过他的家庭,那也无甚留恋。
“婶子快尝尝羹好不好吃,两位妹妹都快吃完了呢。”李莞道。原来李玟和李琦分别被她们的奶妈们抱着,已经都快把一碗羹给喂完了。
李婶尝了一口,眼睛一亮。“真好吃。”羹熬得很细化,莲子很面,入口就融,还带着一股子淡淡的荷香。“老太太吃了吗?”
李莞笑道:“老太太那边已经送去了。”
就在这时,有小丫头子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来报:“二奶奶,大姑娘,可了不得了……”
“什么事慌慌张张的,喝口水再说。”李婶道。
那小丫头子哪里顾得上喝水,大口喘了几口气后,一股脑地说着:“荣府的珠大爷,带着聘书、聘礼,提亲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