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宝玉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我们。”话说那鱼鲜,藕粉,猪香,瓜嫩。薛大哥总是能弄到好东西。
    宝钗摇着头,笑着道:“并不是先偏你们。昨儿哥哥特地请我吃,我不吃,叫他留着送人、请人。我知道我命小福薄,不配吃。”
    宝钗这话,原本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贤淑,对好东西不争不抢,留着给赶人情多好。
    宝玉听后,心里却不是那个滋味儿了。原来薛大哥不是一有好东西,就想着平日里一起玩的哥儿几个;还是宝姐姐让他拿来待客,他才拿出来的。
    所以,这些平日里一起玩儿的兄弟又算什么?玩伴?酒搭子?亦或者什么都不是,凑在一起热闹一下子罢了。
    谁知热闹过后的冷静,比往日的冷静更让人寂寞。即便宝姐姐在一旁温言软语,也无法消除那种感觉。
    只听见晴雯在外边抱怨:“有事没事跑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不得睡觉。”
    宝玉心想,晴雯这丫头牙尖嘴利的,说话不过脑子,屋里可是听得真真的。
    宝钗听了并不显恼,反而跟宝玉有说有笑的,直到深夜。
    窗外苍苔露冷,□□风寒,宿鸟栖鸦惊飞。宝玉想,林妹妹此时又在做什么呢?
    *
    黛玉正在扬州林府西厢的灯下,展开笔墨,落下一行隽秀的字迹,“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门外“咚咚”敲响,是母亲贾敏端着养生汤来了。里边给了新出的桑椹等物,汤紫红紫红的,看着很好看。这是大嫂子尝试的新方子,叫五黑汤,其用料包括桑椹、黑枸杞、黑枣、黑梅干跟黑葡萄干,酸酸甜甜的,很开胃。
    “玉儿,在写什么呢?”贾敏见黛玉把有墨迹的纸盖上了,便知其有心事,便笑着问她。
    “母亲,我没有写什么。”黛玉道。
    “哦?”贾敏分辨着盖着的纸背上浸透的墨迹。只辨认出什么默默,什么痴痴。
    贾敏会心一笑,倒让黛玉觉得母亲想岔了。
    黛玉遂展开刚刚写的纸张,索性让母亲看好了。
    贾敏读着这句诗,这是女儿的心声。前边半句“花魂默默无情绪”还好理解,玉儿是个内敛的孩子,她有她自己的世界,俗世的情绪不教她感染半分。但是后边那句“鸟梦痴痴何处惊”,鸟儿在梦什么?又在痴什么?
    贾敏依稀觉得黛玉是有意中人了,老爷每次去京都,都要去李家跟李守中下棋。李家的哥儿是真好啊……
    贾敏笑着道:“写得好。让我想起了李太白的一句诗来,“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就是不知后半句是何意。”
    黛玉则是迅速喝完母亲送来的汤水,两颊绯红地对贾敏道。“母亲,早些休息。时候不早了,明儿再跟你讲。”
    明儿母亲要去庙里上香,她肯定就不记得问了。黛玉心里这般想着的。
    果然第二天,父亲去了衙门,母亲约了朋友去庙里,黛玉在屋里陪弟弟林奕玩儿。
    下午林奕要午睡,黛玉便在碧纱橱内小憩。
    她梦见自己一会儿变成一只巨大的鹏鸟,一会儿又变成一只在天上飞的巨鲲,往天的尽头飞去。
    天的尽头,时而是大海,时而又是黄沙,白狐狸在黄沙上奔跑着,后边跟着的是一队穿着铠甲的勇士。为首的少年将军,怎么那般眼熟?
    “李岩哥哥。”
    黛玉被自己的梦语惊醒。她捂着自己的脸颊,竟然说出来了。还好紫鹃跟雪雁都在外边打盹,应该没有人听到。
    黛玉借着将鹦鹉从长廊外提进来,好看看紫鹃跟雪雁的反应。二者皆刚刚醒来,问姑娘何事?
    黛玉拎着鹦鹉架子道:“无事。”
    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庭院里,黛玉躺在躺椅上,品位着书中的诗句。
    她不自觉叹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忽然,挂在她手边的鹦鹉也跟着说,“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黛玉对它“嘘”了一声。这小东西原来只会说两三个字的词儿,什么时候竟然能念这么长的句子了?
    结果黛玉越不让它说,它越要说,“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这句诗要是落母亲耳畔,定会又来问她的。
    黛玉道:“再说就把你的羽毛都拔掉。”
    也是奇怪,那鹦鹉就只剩下“呱”的音发出来了。
    黛玉心满意足地在躺椅上,盖着诗册子小憩。
    *
    塞外大捷,皇上赐酒。
    昔日霍去病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混入泉水中,跟众将士共饮,后来该地因此得名“酒泉”。
    今昔不如往日,此处也不是酒泉的清流。
    大将军麾下,都尽量将水烧开了喝,以免疫病的发生。
    李岩将御赐的酒倒入好几口煮着沸水的大锅中,又加上提香的草药,跟诸位将士大口大口地干着提气醒神的药酒。
    喝完酒后,将士们在篝火前又跳起了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热闹过后,将士们都休息了,只剩下了远处的鸦鸣,李岩觉得内心无比地充实。
    在篝火前,他拿出那本已经翻旧的诗集。他翻到了《桃花行》,作者是潇湘子。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李岩笑着,用烧过的木炭做笔,在旁边批注:有没有妆都甚美。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李岩批准:天人合一。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李岩笑着写:倒底是人窥花?还是花窥人?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读到这一句,李岩迟迟无法动笔。听姐姐李莞说,林妹妹原先有不足之症。但是后来姐姐又给林家姑妈推荐了好几款健脾胃的食补。姐姐说,林妹妹最初拿到一碗黑糊糊的汤时,都怀疑人生了。一家人好生相劝,她一喝,黑糊糊的汤竟然是甜的,后边就主动要着汤喝了。
    李岩是会煲汤煮粥的,他想,若是他煮那碗汤,要比姐姐煮得更清爽,一看就让人一眼爱上。
    李岩旁批着:往后就不会再瘦了,只有融于自然之美。
    第46章 翠滴亭高手过招,林妹妹作葬花吟
    交芒种节的这一天,荣府摆了各色礼物,祭送花神的。因为芒种过了,夏天就来了,众花谢去,花神退位。
    大观园的女孩子们在这一天,或者用花瓣和柳枝编织成轿子或者马一样的小摆件,或者用绫绵、纱罗叠成小旗帜,用彩线系到每一颗树,每一朵花上。
    一时间,院内被打扮得桃羞李让,竟有让燕妒莺惭之境了。
    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莞、熙凤,跟巧姐儿、柔姐儿及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
    “林姐姐要是还没回去,看到这风光,该有多欢喜。”探春道。
    众人皆说平素最爱花的林妹妹,竟是家去了。今年没有共赏这满园的盛况。
    “宝玉呢?这会子还睡觉不成?”熙凤问。
    “我去闹了他来。”宝钗道。
    宝钗辞了诸人,独自往怡红院走去。路上还遇到了从姑苏请来的那十二个小戏骨,叙了一会儿话,宝钗将其往诸人处一指。遂又往怡红院走去。
    宝钗走到怡红院,袭人迎上来,说宝玉往潇湘馆去了。
    而潇湘馆此时已经人去楼空。但宝玉很多次在潇湘馆廊外独自凭栏,被人看到过。
    宝钗心知,在宝玉又在想林妹妹了,遂欲转身离开,却见一只如团扇般大小的玉蝴蝶,迎风翩然起舞。
    宝钗拿出团扇,去扑那蝴蝶。那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地飞着,直把宝钗引到池中心的翠滴亭。
    翠滴亭盖在池子的正中央,四边都是水,有游廊曲桥通向案边。翠滴亭外边围着雕镂隔子,上边糊着纸。
    宝钗听到亭子里边有人讲话。母亲说,生意人靠的就是消息灵通。虽然听墙脚不太地道,但是宝钗就是挪不动脚了。
    “你看看这块帕子是不是你的,是你的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
    “就是那块,给我罢。”
    “你拿什么谢我?”
    “我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
    “那你不拿什么谢捡帕子的人?”
    “他是个爷们,捡了东西,自然该还。”
    “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
    “拿我这个给他,就算谢他了。可不许告诉别人,你发个誓。”
    好家伙,男女私相收授啊。这芸二爷,八成就是监督种树的贾芸。那个收手帕的小丫头子,听声音,像是宝玉房里头的小红。
    宝钗不打算掺和进去。做生意也不是得了点消息,就要进那个货。
    “哎哟,咱们只顾着说话,就是有人在外边听,我们也不知道。不如我们把隔子都推开吧。”
    宝钗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走是来不及了。她心想,要是被知道我都听到了,怕日后生事。得想个金蝉脱壳之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