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也不知道冯紫英说的是不是这件事,宝玉想求证一番。
    冯紫英顿了顿,笑着道:“你们表兄弟二人都是心实之人,前日不过是我的设辞罢了。若是邀请你们来喝酒,又怕你们推托。我那么一说,你们还信了。”
    宝玉心想,也罢,不说就不说罢。反正跟他无关,他又不想做官。每天就想找些乐子而已,眼下的热闹足够把今天填满了。
    大家大笑一通,吃酒、听曲、赋诗。
    赋诗也讲究,或古诗词、或旧对子,出处不限《四书》、《五经》、及成语典故。
    薛蟠忙站起来,道:“我不来,别算我,这不是捉弄我吗?”
    云儿将他推着座下,道:“怕什么,总不过是罚上几杯酒,哪里就醉死了。”
    诗赋得尽兴,酒也喝得尽兴,看薛大哥作诗闹的笑话也高兴。席上那个唱旦角儿的蒋玉菡,也叫琪官,生得男身女相,端端地好样貌,即有男子的英气,亦有女子的妩媚与温柔。
    蒋玉菡随口念了句诗:“花气袭人知昼暖。”
    薛蟠听了,跳起来说:“了不得,席上没有的宝贝你念什么?该罚该罚。”薛蟠指着宝玉。
    蒋玉菡不知其故,云儿便把袭人是宝玉房里人的事给说了出来。
    蒋玉菡忙赔罪。
    宝玉其实也没有太在意,心想大家大可不必如此。他心中挂念的,只有一人。
    出去小解时,宝玉还跟蒋玉菡还互换了系在腰间的汗巾。蒋玉菡给宝玉的汗巾子,还是北静郡王给他的,茜香国女王进贡的,很珍贵。
    回去后,宝玉就想把蒋玉菡的汗巾子给袭人。袭人不要,宝玉就趁她睡着了,将蒋玉菡的汗巾给袭人系在了腰间。
    袭人心中不悦,外边臭男人的汗巾子,她才不要。若要,也是要宝玉的……但她奈不过宝玉的软磨硬泡,还是将那汗巾子给系上了。
    又听说元妃差夏太监,送出来一百二十两银子,让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
    荣府诸人又一应热闹起来。
    李莞本不信这些神神叨叨的繁礼,此时是真心为在南方的贾珠以及林家,求平安。
    *
    且说皇上近日下令让贾珠返京。贾珠办完手上的事后,来林府问要不要接黛玉跟奕哥儿去外祖家住一阵。
    贾珠来到林府,看门老管家道:“老爷去了衙门,太太出城舍粥去了。”
    贾珠问:“那你们小姐呢?”
    老管家道:“小姐也跟太太一起去了,奕哥儿在屋里。”
    贾珠从姑苏到扬州,一路走来,见了不少,有官府舍粥,也有大户舍粥。贾珠心道,姑妈真是纯善之人,此时不得坐视。只是此时夏天炎热,且灾民一道难免有疫病。林姑娘身子弱些,不晓得她现在情况怎样。不过,姑妈是心细之人,定是衡量了林姑娘的状况,方才带她去的。
    “可知夫人跟小姐在何处?”贾珠问。
    老管家便差人赶了辆马车,将贾珠送去林家在城外的粥棚。
    贾珠远远地瞧见贾敏一身素净打扮,在粥棚里来回安排。
    “姑姑。”贾珠道。
    “珠儿来了。”贾珠来此,贾敏即有些意外,见到他又是欢喜的。
    正值夏天,粥棚还是有些热的。
    “我在家寻不到姑姑姑父,跟玉儿,便让老管家带我来了。”贾珠道:“天气炎热,姑姑可要保重身体啊。”
    贾珠正说着,紫鹃端来一碗消暑的绿豆水给他。“珠大爷慢用。”
    贾珠喝了一口绿豆水,道:“比平日喝的多了些药味呢。”
    紫鹃本是荣府贾母处的丫头,贾母将她给黛玉后,便跟着黛玉来了扬州。紫鹃见到荣府的人格外亲切,便回着贾珠的话:“珠大爷,这是生地绿豆水,用这个清热消暑可好了。”
    贾珠笑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连小紫鹃都出口是药了。”虽然李莞也喜欢在绿豆水里加些东西,比如果干、蜜饯,用以提味和开胃。但加了药材的绿豆水,贾珠还是头一回喝。
    “都是跟林姑娘学的。”紫鹃笑着道。
    “玉儿看过很多书,你跟着她倒是学了不少。”贾珠素知黛玉博览群书,笑着问,“姑姑,怎么没有看到玉儿?”
    贾敏笑着道:“玉儿拜了师父,正在跟着师父在这儿义诊呐。”
    “玉儿竟是成郎中了?那侄儿也要拜拜玉儿的师父。”贾珠笑着道。
    贾敏便将贾珠带到黛玉处。
    但见离粥棚不远处,搭着一个小棚,黛玉面上蒙着白纱,在给人问诊。黛玉今年的二月十二花朝节才满十二岁,看起来就是个小姑娘。在义诊棚前就诊的患者,都是来此喝粥的难民。他们大多为了拿免费的药,也没有把黛玉当大夫,只是当她是发药的,随便给她拿个脉而已。
    黛玉的身后搁着一条长凳。长凳上坐着一僧一道。那僧人头顶长了偌大一块癞疮,那道人的腿上生着红森森的廯。
    贾珠以为二者是来纳凉的病患。贾珠以往觉得黛玉是个很有灵性的姑娘,应属于诗词歌赋,花香楼阁,没想到她竟然能和看上去有些瘆人的一僧一道,共处一棚,给衣衫褴褛者望闻问切。
    黛玉抬头看到贾珠、母亲。黛玉给面前的病患拿了药后,便迎他们。“母亲,珠大哥怎么来了?”
    黛玉忙把他们往小棚里请,外边顶着烈日更热。
    贾珠道:“圣上传我回京述职。眼下南边发大水。我就想来问问,看是不是把玉儿、奕哥儿跟姑姑都接到京都去。”
    黛玉看看贾敏,对贾珠道:“谢谢珠大哥的好意。我暂时不回去了,我想跟着师父们,给灾民义诊。”
    贾敏道:“珠儿,谢谢你,回去跟我替老太太、宫裁问好。江南遇急,老爷走不开。这时候我更是不走的。玉儿也有她想做的事。待事情过了,年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来京都。”
    贾珠见姑姑一家人坚决要在一起,便不再多言,只好奇地问:“数月不见,玉儿也会切脉了,定是师从了高人。”
    黛玉将贾珠引到那一僧一道处,跟贾珠介绍:“珠大哥,这二位就是我的师父。”
    黛玉又对那一僧一道介绍道:“二位师父,这位就是我常提起的珠大表哥。”
    原来那赖头和尚、跛足道人,竟然是医者。贾珠心中有疑,若他们会医术,怎么不把自己头上的疮,脚上的廯给治好?但刚见黛玉给人切脉,看着有模有样的,这二人定是有过人之处。贾珠谦恭地行礼,道:“晚生贾珠见过二位师父。”
    那僧人笑着说:“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贾珠细细地揣摩着这首诗。此诗竟然道尽了他家中之事。“完”对着他的夫人“李莞”;“兰”对着他的儿子贾兰。贾珠心想,定是黛玉或者姑姑平日里跟这二位师父提到过。而后边两句,要他们不要在意别人的妒忌跟讥笑,让贾珠感触颇深。因为李莞掌着家,把这个家拉在正道上,她一番苦心,却不知明里暗里遭了多少嫉妒和讥讽。贾珠心想,回去后,定要把这首诗念给李莞听。
    “多谢师父。”贾珠向那赖头和尚鞠躬致谢。
    那道人道:“大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珠亦细细品味道人的诗句。
    黛玉道:“徒儿明白了。”花开花落,草荣草枯,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道。纵是飞花逐水,那是飞花的归宿。而我们这些伤春悲秋者,感念生命的短暂跟易逝,说来说去,不过是闲愁罢了。那是闲出来的。
    今夏,黛玉跟母亲一起给灾民施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从早忙到晚,心中反而多了一分厚重感。其实,人是可以让生命、让这世间更好的。
    那僧人和道人笑着离去,唱着“好事多磨……”
    黛玉跟贾珠说,这二位师父是她随母亲施粥的那天出现的。那天天热,黛玉略有些中暑之感,坐在棚子里歇凉。他们就出现了,不但教了黛玉祛暑的方子,还教了她望闻问切的诀窍。黛玉又是好记性,一下子就记住了。回去后再看医书,便觉得竟然能融汇于心,豁然开朗。不过,二位师父常常这样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去向何处,偶尔来看看她。
    贾珠心中称奇。因姑母、林妹妹要留下来跟姑父一起,贾珠独自回京述职。他身上兼有要任,一来,跟圣上提供江南百姓的现况,因为地方上的很多官员为了政绩,可能会选择性地汇报。二来,百姓遭了水患,流离失所,今年的税款、包括林姑父管理的盐税,怕是要交不齐了。贾珠想跟皇上禀明实情,不单单因为林如海是他姑父,而是大灾过后,民生艰难,对灾区免税势在必行。
    贾珠回来后,李莞听了他说的这桩奇事。那一僧一道听起来怪耳熟的,莫非是原剧中的两个神仙?
    神仙都让他们不要在意别人的嫉妒。巧了,李莞就是不在意的。嫉妒我,那说明我挺行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