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
    李岩这边,因为江南的水患,国库的银两先紧着赈灾,西北的防线收缩到几个军事重镇。待来年一举灭敌。
    李岩收到了李莞给他写的家书。他本还在忧心,不知林妹妹此时是在京都,还是在江南。
    读了书信后,他方知,林妹妹选择跟她的家人一起,共同对抗灾情,还学会了给人拿脉。
    李岩在潇湘子《桃花行》的最后一句诗下批注着:你真棒!
    过去对着落花感伤的女孩子,她成长了。他亦是如此。
    第48章 追梦
    话说清虚观初一到初三,要打三天平安醮,其中还有唱戏献供等活动。
    贾珍是族长,他将领着贾家众男丁跪香、拜佛。
    贾珠有公务在身,让李莞替他上了香。
    贾元春赐了贾家众人许多礼物。宝玉跟宝钗都有两柄上等宫扇,两串红麝香珠,两端凤尾罗,一领芙蓉簟。老太太多了玉如意,玛瑙枕;王夫人、薛姨妈多了玉如意。而黛玉跟三春只有宫扇和珠子。李莞跟王熙凤是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
    因为黛玉不在,而林家跟李莞两口子的关系最是要好。因此,黛玉的那份节礼由李莞代其保管。
    从这个节礼上可以看出,贾元春在撮合宝玉跟宝钗。单单他俩的东西是一样多。除了长辈,底下的小辈,包括黛玉、三春的节礼都没有宝玉和宝钗多。
    在元春省亲之时,府里的诸位姐妹都写了诗。宝钗的《凝晖钟瑞》可谓拍马屁的典范之作,诗里面各种大夸特夸贾元春。
    比如“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这句诗,说贾元春又有文采,又有孝心。还有“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薛宝钗说贾元春的文采到了成仙的地步了,说她自己自惭形秽。
    其余诸人写的诗也写出了喜迎元妃省亲之情,但是还是按照诗歌在写。林妹妹那首《世外仙源》也写得很美。“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公车过往频。”其实也可以看出,林妹妹在元妃省亲时的喜悦。这种喜悦是自然而然,有感而发的。
    对比宝钗写的不遗余力吹贾元春文采成仙,让人惭愧,孝心感人的句子。宝钗这个时候已经断然抛弃了对诗歌意境的追求了。
    贾元春对薛宝钗的深刻印象,应该就是省亲的时候。元春想撮合宝玉跟宝钗也很好理解,因为宝钗已经及笄了,正是议亲的时候了。
    李莞收好元春给黛玉的节礼。她磕她喜欢的cp就好。旁的就安静吃瓜了。
    其实元春搓不搓和就那样了。老太太、贾政不松口,宝钗就进不了贾家的门。
    清虚观打醮那天,来了个张爷爷。
    那张爷爷原是替荣国公出家的道士,太上皇曾经亲口呼他“大幻仙人”。如今张爷爷掌着“道录司”的印,这个印似乎是管着全天下的道士。当今圣上又封其为“终了真人”。王公贵族们都喊这位张道士“神仙”。
    不过,这位张道士见到李莞并没有特别的反应,不似马道婆见鬼那般。这反倒让李莞有些怀疑这位张爷爷的道行了。
    张道士跟贾母一番寒暄后。贾母将宝玉喊到张道士跟前。那张道士说宝玉跟老荣国公长得一模一样。说着,张道士还落泪了。
    李莞从这里看出,张道士大概就是跟世家、皇家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已。道家讲究清静无为,道人更是需要清心寡欲。既然替老荣国公出家,那就好好出家。
    但是张道士此时哭得稀里哗啦,说他感恩也好,念旧也罢,不过是六根不净的表现。
    贾母被触到了,也泪流满面,说她的这些儿子孙子里面,只有宝玉像他爷爷。
    那张道士又说,他看到了一个姑娘,十五岁了,生得好,又聪慧,根基家当也好,想给宝玉做媒。
    李莞的嘴角不自觉抬起来了。这个张道士倒像是搞婚介的,一个出家人竟然给人介绍对象。
    这场清虚观打醮是贾元春安排的。贾元春又在节礼的分配上表了态,她站金玉良缘。
    李莞推测,张道士八成是贾元春授意来给宝玉和宝钗做媒的。
    贾母的回应又一次让李莞见证了太极高手的操作。贾母道:“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定亲。”
    李莞在一旁听着都快笑出声了。贾元春用道士做媒,贾母就用和尚说的话给怼回去。
    贾母又说:“等大一点再定!你打听着,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几两银子,只要模样、性格好。”言外之意,不是看不上你张爷爷介绍的对象,是现在宝玉不说对象,等将来还要您介绍的。
    等再大一点,宝钗的年龄在这个世界就绷不住了……
    贾母三言两语,就把贾元春设计的说亲现场给黄了。
    李莞若有所思,将来岩哥儿跟林妹妹说亲时,不知老太太是何反应。不过,老太太疼自己的女儿贾敏。到时候让姑姑贾敏出面安抚一下贾母就好了。
    众人一起听戏,尤氏跟贾蓉新娶的妻子胡氏后来也来了。
    冯紫英家里听说贾家在清虚观打醮,也派人送了猪羊香烛茶银等礼。
    李莞知道宝玉跟冯紫英这些人玩得比较好,贾珠回来后又跟宝玉强调过,少跟他们接触。但是现在看来,不光是冯紫英本人,冯紫英一家都是瞅着机会跟贾政套近乎。
    此外,还有赵侍郎等不入流的官员,远亲近友,世家也来送礼。
    贾母后悔起来了,说:“又不是什么正经斋事,不过闲逛逛,竟然惊动这些人送礼。”
    李莞心道,确实不是什么正经斋事。不过是个没咋修行到位的老道士,应了元春的要求,来当婚托罢了。
    宝玉是很生气的,他想娶的正妻只有林妹妹,林妹妹才十二岁半,不是那个十五岁的女孩儿。他说再也不想见那张爷爷了。
    路上一折腾,李莞回来后有些中暑,让银蝶熬了些生地绿豆水,用冰凉的井水凉过后,喝了那么一小碗。李莞睡了一觉再起来,便觉得神清气爽了。
    李莞心想,待年底林妹妹来了,再跟她取经,更新一些好吃又有些功效的食补法子。
    *
    皇上的赈灾款到了江南,一应税负,包括林如海管收的盐税也免了。
    林如海如释重负。
    随着洪水的疏导,河工的修建,以及地方上加大力度的赈灾。灾民慢慢变少了。
    黛玉喜欢上了医术。但那一僧一道再也没有见过了。黛玉便让父亲给了找了扬州最好的大夫,准备了拜师礼,拜了师父。
    以往她年纪小,她看不得花落,看不得叶枯,也看不得草黄。每每到落花时节,不知怎地,她都会不由自主地为这些飘落的花朵难过。
    而这次江南水患,让她看到了,人是这世上的主体,没有饭吃的人有了食物,没有医药的有了医药,他们就能活下来。伤春悲秋,在自己的世界中自怜,只是一场精神上的徒劳。
    文以载道。黛玉觉得她的世界变了。
    回首她过往的文章,有些还是写出了对人,对百姓农桑的关心,譬如《杏帘在望》。早年时还赠送给珠大哥,挂在兰儿的书房。她记得李岩哥哥还在诗前驻足。珠大嫂说,李岩哥哥喜欢她的诗。黛玉庆幸,当年给珠大哥带回去的,是这首她写出意境和道的诗。
    想到李岩,她的心直噗通噗通的。他在边塞还好吗?
    黛玉记得她看到的李岩手中有冻痕,便想给她亲手配制一款防治冻疮的药。她收集了很多掉落的干花瓣,到时候再将花入药。香香的,抹在手上,就能感受到春天了。
    夜静时分,贾敏给黛玉端来了汤和小点心。
    贾敏看到黛玉正在多本医术中,对比治疗冻疮的外用药。贾敏心道,江南的冬天并不冻手。转念一想,需要用到冻疮药的人,应该在北边很冷的地方。
    贾敏几乎是下意识地想到了李家的哥儿,应该就是他了。西北边塞一到冬天,据说滴水成冰。
    贾敏笑着道:“玉儿,母亲支持你配药,需要什么药材就去买,不好找的也让你父亲去找。”不光是配药,别的也支持的。
    *
    李岩这边,恨不能回江南一看,然而军令在身。
    边塞小镇的夏天,不是很热,傍晚开着窗,便有清凉的风。
    李岩这次收到的家书中,附上了黛玉新作《葬花吟》。那是珠大哥从江南回来,特地从林家带来的,是黛玉亲自写的笔迹。
    贾珠奉了李莞的命,找黛玉问诗,黛玉便把刚写的给了贾珠。黛玉以为是珠大嫂喜欢,却不知她收集黛玉的诗,是为了一人,为了她远在边塞的弟弟心中的念想。
    黛玉当初写《葬花吟》的时候,还未遇到那一僧一道,还是她原来的心境。虽然如今时过境迁,但是大嫂子想看,给她看也无妨。
    然而,有一个人却落到心底了。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李岩看到这首诗时,心都碎了。林妹妹是他想守护的神一般的存在,唯恐往前多想一分。而此时,他看了诗,只想抱抱她,跟她说,有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