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但是,李莞没有作声。在这个女子不让外出的大环境下,薛宝琴能去前八个地方,打卡作诗,已经是很惊人的了。后边两首纵使是凑个数,那就凑了罢。
然而,宝钗却道:“前八首,历史上都有据。后两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太懂,另作两首罢。”
宝钗直戳戳地当众说她自己的堂妹,最后两首诗没有考究,意指她拿假的怀古诗糊弄大家,还要薛宝琴重新作诗。
可以说宝钗此时是在学术较真。但是有没有可能是贾母如此喜欢薛宝琴,宝钗心里不舒坦了,便有意当众戳宝琴一下,也未可知。
结合宝钗一惯知心姐姐的形象,然后又有时会暗地弄个居心叵测的局的风格。此处李莞觉得,难保宝钗不是酸她自己的堂妹了。
黛玉忙道:“这两首虽然史鉴无考,咱们虽然不曾看这些外传,但是这两出戏是看过的。”
探春道:“这话正是。”
李莞思索着黛玉的话,原来薛宝琴最后做的两首诗里的浦东寺、梅花砚皆出自戏文。细细思来,那浦东寺,也叫普救寺,是《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谈恋爱的地点。那梅花砚则是《牡丹亭》埋葬杜丽娘的地方。
这个世界很奇特,《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原著,被盖上了限制级的标签,属于不让小孩儿看的。但是里边的名场面却能作为戏曲搬上戏台子上演绎着。
李莞道:“自古有些名望,坟就不少,无考究的古迹也多。戏曲上的词曲,也不一定是看了书。不妨也留着。”
宝钗就作罢无言。
迟些时候,李莞先把李纹、李绮送回李家,再把黛玉送去稍远一些的林家。
跟着黛玉的雪雁要赏雪景,自个儿跑到帘子外边的车架上坐着。
马车里只有黛玉跟李莞。
黛玉三缄其口,欲言又止。
李莞笑着道:“姑娘,咱姐儿俩,那是亲上加亲的关系。还有什么不能跟我这个嫂子、姐姐说呢?”
黛玉红着脸道:“大嫂子,《西厢记》、《牡丹亭》的事儿,不要跟李岩哥哥说。”
原来黛玉在纠结这个。她不想让李岩知道她看过《西厢记》跟《牡丹亭》的原著。
李莞笑着道,“姑娘放心。”
李莞把黛玉送回林府,自己就回李家了一趟。
李纹、李绮这两个妹妹,正拉着李岩讲薛家小妹去了好多地方,作了好多怀古诗,好生羡慕。
李母笑着道:“到时候给你们找个好夫婿,将来也出去游玩作诗。”
李父冷着脸道:“没个大伯母正形儿。”
李母无视李父,对两姑娘笑着道:“甭听你们大伯父的。我们去厨房看看。”
李莞笑着陪李母、李纹、李绮出去了。回头见李岩若有所思。只怕他又在想林妹妹了。
李岩确实在想黛玉,将来,他们定也要踏遍古迹,走遍山川。
第66章 求医
又过了两日,李莞一大早才起来,宝玉院儿里的一个老嬷嬷就来找她。
那老嬷嬷对李莞道:“大奶奶,宝二爷屋里的晴雯有些小恙。受了些冷,也不是大病,想在宝二爷处养病。袭人不在家,晴雯若是家去了,宝二爷屋里更没有人。今儿传了一个大夫,悄悄从后门进来给看了。咱们都信您,大奶奶您别跟太太说。”
李莞跟王夫人本就不在一条船上,自然不会因为丫鬟感冒这种小事儿去跟王夫人打小报告。
给宝玉出这个主意,倒是机灵的。若万一被上边知道了,可以说跟珠大奶奶说过了。至于珠大奶奶为什么没有跟太太说,就与宝玉屋里没关系了。
把晴雯生病瞒着王夫人,偷偷请大夫,并只禀告李莞,李莞猜,出这个主意的八成就是晴雯自己。因为宝玉没有这么深的心思,而宝玉房里的其它人跟晴雯都是竞争对手,不会为她做这么体己的盘算。
“我知道了,吃一两剂药,好了就罢了;若不好,就再说了。”李莞说罢,便让后门处的诸人回避,又差素云去问问晴雯的情况。
素云回来时,正好黛玉的乳母王嬷嬷来给李莞送东西,几盒黛玉新制的玫瑰花面乳,是李莞管黛玉要了的;一只小梨花玩偶,一只小金戈玩偶,是黛玉跟雪雁几个给柔姐儿做的。
王嬷嬷也不是旁人,而宝玉房里的晴雯受凉感冒之事,也不是大事。因此,李莞并不刻意避着王嬷嬷。
素云讲:“昨儿袭人的哥哥花自芳,把袭人接回去了,说是母亲病重。袭人不在,宝玉就把晴雯跟麝月喊他房里去伺候着。
麝月夜里说她出去走走。晴雯跑后边去吓唬麝月玩儿。晴雯仗着平素气壮,衣裳也不披,只穿着小袄。夜里冷风一吹,竟是病了。”
“哎哟哟。”王嬷嬷一脸“不应该”的表情,道:“这晴雯姑娘可真是,自个儿把自个儿给折腾病了。”
黛玉曾经住在潇湘馆时,跟晴雯关系倒是不错的。因此,王嬷嬷对晴雯也不陌生。此时王嬷嬷对晴雯既有关切,又有责这孩子大意了,自己不爱惜好自己的身子。
李莞问:“大夫看后怎么说?”
素云道:“大夫说算是小伤寒。不过是血气原弱,偶然沾染了些。只需吃两剂药,疏散开来就好了。”
李莞心中有数了,晴雯应该问题不大。
“那也还好。”王嬷嬷也道。
“但是,我离开之前,宝二爷看了药方,直道`该死,该死',说那大夫拿着女孩儿们跟爷们一样治。说药方子里的枳实麻黄如何禁得。让打发这大夫,去请王太医。”素云道。
王嬷嬷道:“平时看宝二爷,时不时会犯一下子痴病,竟是通药理的。”
李莞道:“宝玉也看了一些书,只是不喜欢经济学问,不想到外边罢了。”
李莞心道,宝玉知道一些医理不奇怪。他待晴雯也是很不错的。
王嬷嬷回去后,正好李纹、李绮两个妹妹在林府里,让黛玉教她俩作诗。
王嬷嬷将晴雯生病,险些被庸医误治,又被宝二爷发现药方不对,还又给晴雯请太医之事,皆告诉了黛玉。
李纹跟李绮都说宝玉待晴雯很好。
黛玉也是如此想的。
李纹跟李绮见黛玉不说话,怕她多想,忙道,“我家哥哥房里没有这些。”“哥哥只一心待林姐姐。”
“我们姑娘当然知道岩哥儿的好。晴雯姑娘跟我家姑娘,原来也是不错的。为愿她好。”王嬷嬷两句话道出了黛玉的心思。
*
王太医给晴雯看过后,说出的病症跟宝玉之前请的大夫说的相仿,开出的药方里少了枳实、麻黄、芍药,加了当归、陈皮、白芍药这种温和的药。药的份量也减了。
宝玉直说,这才是给女孩子用的药。
原来,那王太医曾给宝玉看过病。那时候宝玉患了伤寒,饮食也停滞了。王太医瞧了之后说他经不起麻黄、石膏、枳实之类的虎狼药。宝玉那时候就记住了。
贾珠说宝玉是很聪慧的孩子,大夫说一遍他就记住了,还从庸医手里救了晴雯。
李莞点头,“宝玉聪慧是聪慧”。余下就不说了。
过了两日,李莞得了些野鸡、獐麅等野味,唤来素云跟墨竹给李家、林家也送一些。
黛玉看到素云,还询问了晴雯的情况,得知王太医给晴雯换了药后,便安了个心。
黛玉心道,太医院的大夫,比一般外边请的郎中,还是强多了。如今赛神医回了扬州,黛玉那点小心思又舍不得离开京都。
她又想起姜院判曾经说,要收她进宫做女医挚,只是父母还未首肯。此番晴雯看病的经过,让黛玉想去太医院的心意又多了几分。她心想着,跟李岩哥哥的婚期还有两年,要待她及笄之后;眼下无事,去太医院做个小药童,也无不可。
贾敏跟林如海起初并没有同意黛玉去宫里当女医挚。其原因主要有,一来,宫中太上皇和当今圣上两股势力交错,贾家的元春还在宫中做嫔妃,跟越氏皇贵妃疑有过争宠,宫里环境复杂,做女医挚也不能行差踏错半步。二来,林如海跟贾敏想着黛玉是要嫁人,将来相夫教子,生儿育女,这两年又何必在宫里折腾。
黛玉跟父母提过一次,父母没有答应后,她也就不提了。父母的意见也跟黛玉说过。但黛玉觉得她想去太医院当小药童,跟将来嫁给心仪之人,并不矛盾。
黛玉托雪雁将自己的心事告诉了李莞,希望大嫂子能帮她出出主意。
李莞便回了一趟李家,跟李岩讲了黛玉的心事。“赛神医回了扬州,林姑娘又想留在京都。眼下看到外边的大夫,以及王太医,对同一个病症,开出了截然不同的方子。她便生出想去太医院姜院判处当女医挚的心思。”
李岩心想着,黛玉想留在京都,应是因为他,故而心中喜悦。因为他,黛玉放弃了跟着赛神医继续学习的机会。李岩倒是觉得黛玉跟着姜院判学,也是一件好事。姜院判跟赛神医既师出同门,姜院判为人正直,医术也好,李岩放心黛玉去太医院。
然而,宝钗却道:“前八首,历史上都有据。后两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太懂,另作两首罢。”
宝钗直戳戳地当众说她自己的堂妹,最后两首诗没有考究,意指她拿假的怀古诗糊弄大家,还要薛宝琴重新作诗。
可以说宝钗此时是在学术较真。但是有没有可能是贾母如此喜欢薛宝琴,宝钗心里不舒坦了,便有意当众戳宝琴一下,也未可知。
结合宝钗一惯知心姐姐的形象,然后又有时会暗地弄个居心叵测的局的风格。此处李莞觉得,难保宝钗不是酸她自己的堂妹了。
黛玉忙道:“这两首虽然史鉴无考,咱们虽然不曾看这些外传,但是这两出戏是看过的。”
探春道:“这话正是。”
李莞思索着黛玉的话,原来薛宝琴最后做的两首诗里的浦东寺、梅花砚皆出自戏文。细细思来,那浦东寺,也叫普救寺,是《西厢记》里,张生和崔莺莺谈恋爱的地点。那梅花砚则是《牡丹亭》埋葬杜丽娘的地方。
这个世界很奇特,《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原著,被盖上了限制级的标签,属于不让小孩儿看的。但是里边的名场面却能作为戏曲搬上戏台子上演绎着。
李莞道:“自古有些名望,坟就不少,无考究的古迹也多。戏曲上的词曲,也不一定是看了书。不妨也留着。”
宝钗就作罢无言。
迟些时候,李莞先把李纹、李绮送回李家,再把黛玉送去稍远一些的林家。
跟着黛玉的雪雁要赏雪景,自个儿跑到帘子外边的车架上坐着。
马车里只有黛玉跟李莞。
黛玉三缄其口,欲言又止。
李莞笑着道:“姑娘,咱姐儿俩,那是亲上加亲的关系。还有什么不能跟我这个嫂子、姐姐说呢?”
黛玉红着脸道:“大嫂子,《西厢记》、《牡丹亭》的事儿,不要跟李岩哥哥说。”
原来黛玉在纠结这个。她不想让李岩知道她看过《西厢记》跟《牡丹亭》的原著。
李莞笑着道,“姑娘放心。”
李莞把黛玉送回林府,自己就回李家了一趟。
李纹、李绮这两个妹妹,正拉着李岩讲薛家小妹去了好多地方,作了好多怀古诗,好生羡慕。
李母笑着道:“到时候给你们找个好夫婿,将来也出去游玩作诗。”
李父冷着脸道:“没个大伯母正形儿。”
李母无视李父,对两姑娘笑着道:“甭听你们大伯父的。我们去厨房看看。”
李莞笑着陪李母、李纹、李绮出去了。回头见李岩若有所思。只怕他又在想林妹妹了。
李岩确实在想黛玉,将来,他们定也要踏遍古迹,走遍山川。
第66章 求医
又过了两日,李莞一大早才起来,宝玉院儿里的一个老嬷嬷就来找她。
那老嬷嬷对李莞道:“大奶奶,宝二爷屋里的晴雯有些小恙。受了些冷,也不是大病,想在宝二爷处养病。袭人不在家,晴雯若是家去了,宝二爷屋里更没有人。今儿传了一个大夫,悄悄从后门进来给看了。咱们都信您,大奶奶您别跟太太说。”
李莞跟王夫人本就不在一条船上,自然不会因为丫鬟感冒这种小事儿去跟王夫人打小报告。
给宝玉出这个主意,倒是机灵的。若万一被上边知道了,可以说跟珠大奶奶说过了。至于珠大奶奶为什么没有跟太太说,就与宝玉屋里没关系了。
把晴雯生病瞒着王夫人,偷偷请大夫,并只禀告李莞,李莞猜,出这个主意的八成就是晴雯自己。因为宝玉没有这么深的心思,而宝玉房里的其它人跟晴雯都是竞争对手,不会为她做这么体己的盘算。
“我知道了,吃一两剂药,好了就罢了;若不好,就再说了。”李莞说罢,便让后门处的诸人回避,又差素云去问问晴雯的情况。
素云回来时,正好黛玉的乳母王嬷嬷来给李莞送东西,几盒黛玉新制的玫瑰花面乳,是李莞管黛玉要了的;一只小梨花玩偶,一只小金戈玩偶,是黛玉跟雪雁几个给柔姐儿做的。
王嬷嬷也不是旁人,而宝玉房里的晴雯受凉感冒之事,也不是大事。因此,李莞并不刻意避着王嬷嬷。
素云讲:“昨儿袭人的哥哥花自芳,把袭人接回去了,说是母亲病重。袭人不在,宝玉就把晴雯跟麝月喊他房里去伺候着。
麝月夜里说她出去走走。晴雯跑后边去吓唬麝月玩儿。晴雯仗着平素气壮,衣裳也不披,只穿着小袄。夜里冷风一吹,竟是病了。”
“哎哟哟。”王嬷嬷一脸“不应该”的表情,道:“这晴雯姑娘可真是,自个儿把自个儿给折腾病了。”
黛玉曾经住在潇湘馆时,跟晴雯关系倒是不错的。因此,王嬷嬷对晴雯也不陌生。此时王嬷嬷对晴雯既有关切,又有责这孩子大意了,自己不爱惜好自己的身子。
李莞问:“大夫看后怎么说?”
素云道:“大夫说算是小伤寒。不过是血气原弱,偶然沾染了些。只需吃两剂药,疏散开来就好了。”
李莞心中有数了,晴雯应该问题不大。
“那也还好。”王嬷嬷也道。
“但是,我离开之前,宝二爷看了药方,直道`该死,该死',说那大夫拿着女孩儿们跟爷们一样治。说药方子里的枳实麻黄如何禁得。让打发这大夫,去请王太医。”素云道。
王嬷嬷道:“平时看宝二爷,时不时会犯一下子痴病,竟是通药理的。”
李莞道:“宝玉也看了一些书,只是不喜欢经济学问,不想到外边罢了。”
李莞心道,宝玉知道一些医理不奇怪。他待晴雯也是很不错的。
王嬷嬷回去后,正好李纹、李绮两个妹妹在林府里,让黛玉教她俩作诗。
王嬷嬷将晴雯生病,险些被庸医误治,又被宝二爷发现药方不对,还又给晴雯请太医之事,皆告诉了黛玉。
李纹跟李绮都说宝玉待晴雯很好。
黛玉也是如此想的。
李纹跟李绮见黛玉不说话,怕她多想,忙道,“我家哥哥房里没有这些。”“哥哥只一心待林姐姐。”
“我们姑娘当然知道岩哥儿的好。晴雯姑娘跟我家姑娘,原来也是不错的。为愿她好。”王嬷嬷两句话道出了黛玉的心思。
*
王太医给晴雯看过后,说出的病症跟宝玉之前请的大夫说的相仿,开出的药方里少了枳实、麻黄、芍药,加了当归、陈皮、白芍药这种温和的药。药的份量也减了。
宝玉直说,这才是给女孩子用的药。
原来,那王太医曾给宝玉看过病。那时候宝玉患了伤寒,饮食也停滞了。王太医瞧了之后说他经不起麻黄、石膏、枳实之类的虎狼药。宝玉那时候就记住了。
贾珠说宝玉是很聪慧的孩子,大夫说一遍他就记住了,还从庸医手里救了晴雯。
李莞点头,“宝玉聪慧是聪慧”。余下就不说了。
过了两日,李莞得了些野鸡、獐麅等野味,唤来素云跟墨竹给李家、林家也送一些。
黛玉看到素云,还询问了晴雯的情况,得知王太医给晴雯换了药后,便安了个心。
黛玉心道,太医院的大夫,比一般外边请的郎中,还是强多了。如今赛神医回了扬州,黛玉那点小心思又舍不得离开京都。
她又想起姜院判曾经说,要收她进宫做女医挚,只是父母还未首肯。此番晴雯看病的经过,让黛玉想去太医院的心意又多了几分。她心想着,跟李岩哥哥的婚期还有两年,要待她及笄之后;眼下无事,去太医院做个小药童,也无不可。
贾敏跟林如海起初并没有同意黛玉去宫里当女医挚。其原因主要有,一来,宫中太上皇和当今圣上两股势力交错,贾家的元春还在宫中做嫔妃,跟越氏皇贵妃疑有过争宠,宫里环境复杂,做女医挚也不能行差踏错半步。二来,林如海跟贾敏想着黛玉是要嫁人,将来相夫教子,生儿育女,这两年又何必在宫里折腾。
黛玉跟父母提过一次,父母没有答应后,她也就不提了。父母的意见也跟黛玉说过。但黛玉觉得她想去太医院当小药童,跟将来嫁给心仪之人,并不矛盾。
黛玉托雪雁将自己的心事告诉了李莞,希望大嫂子能帮她出出主意。
李莞便回了一趟李家,跟李岩讲了黛玉的心事。“赛神医回了扬州,林姑娘又想留在京都。眼下看到外边的大夫,以及王太医,对同一个病症,开出了截然不同的方子。她便生出想去太医院姜院判处当女医挚的心思。”
李岩心想着,黛玉想留在京都,应是因为他,故而心中喜悦。因为他,黛玉放弃了跟着赛神医继续学习的机会。李岩倒是觉得黛玉跟着姜院判学,也是一件好事。姜院判跟赛神医既师出同门,姜院判为人正直,医术也好,李岩放心黛玉去太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