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晴雯本捡了一块糕点在吃,听到素云把“袭人”二字说得格外的重,顿时停住了,想了片刻,对素云道了声,“素云姐姐,我记住了。”
素云陪她吃完,将她的绣样捡了起来,道:“晴雯姑娘,大奶奶老说我们“养病不积极,脑壳有问题”来着。这绣样借我回去看两天。你好些了我完璧归赵。”
晴雯被素云逗笑了,道:“素云姐姐拿我当三岁小孩子。这回说不折腾,就不折腾了。”
素云回去时,遇到梨香院的教习,带了那十二个从姑苏请来的小戏骨,从游廊出来。
素云便与她们同行到摆宴席处。
贾母笑着道:“刚刚的《八义》闹得我头疼,再唱些清淡的,叫芳官儿唱出《寻梦》罢。”
素云也觉得《八义》又闹腾,又不应景,什么陷害忠良、又孤儿复仇的。王夫人那么个成天礼佛的人,怎么一点戏,就来些打打杀杀的。还是《寻梦》好,杜丽娘在梦中跟心仪之人相见,也应了今日元宵节的花好月圆之景。
文官等答应后,先上演了《八义》,又上演了《下书》。
《八义》的出处是《牡丹亭》,《下书》的出处是《西厢记》。
黛玉听着戏文,看着远处不时闪烁的烟火,想到了李岩。她听李莞说,李家在两处过节,李岩跟其父母去了忠顺王家中。也不知道忠顺王府现在上演的是哪出戏。另外,忠顺王家里好像有个叫琪官的伶人,跟宝玉表哥很是要好,据说是戏唱得好,扮相也极妙。
黛玉转向宝玉那边,见其跟湘云说到一块儿去了。也不知道他们说得什么,湘云笑得是前仰后合的。遂又想起病中的晴雯,希望她能好好听进去素云的劝告,莫再逞强了。
*
忠顺王府这边也是好不热闹。来忠顺王府的,除了南安郡王老太妃跟其两个孙女儿,便没有别的旧功勋世家了。
戏台子上正在上演《西厢记》的《听琴》。张生正在夜弹琴给莺莺听。
李岩也学过琴。小时候听姐姐弹琴,觉得很是美妙。姐姐出嫁后,他只能在姐姐回来时才能听到她弹琴。父亲李忠中以为李岩喜爱,便在他大一些的时候,开始教他弹琴。而待到李岩学时,又觉得枯燥,自己弹出来的,就是一个一个干瘪的音,完全不似姐姐那般弹得柔情似水。
直到那一年,他在贾兰的书房中,看到了那首触到他心底的《杏帘在望》这首诗时,他心中的高山流水,活了;梦里的落雁平沙,也历历在目。此后,他的琴音不再是干涩的音符,而是饱含了行云流水般的情感。
只是他还没有在黛玉面前弹过琴,将来,一定将这些年对她一点一滴的思念,都弹给他听。
一曲作罢,忠顺王府的管事便给诸位戏子发赏钱。
忠顺王让扮演崔莺莺的旦角来跟前领赏。那旦角走到跟前,直觉得更加艳丽了,尽管是位男子扮演的。
忠顺王太妃对其很是喜爱,又赏了银钱和酒菜给他。
那伶人的目光则是被座上的一位年轻公子抓住了。那公子生得身材欣长,宽肩窄腰,面庞清秀,若是在戏台子上一亮相,定是国色。然而,上忠顺王府席面的贵公子,又哪里会上戏台呢。
他所看之人不是别人,正是李岩。
“琪官,还不快谢过太妃。”忠顺王见自家伶人
琪官回过神来,忙叩谢太妃后退去。
琪官又听人说,刚刚那位穿着白色锦袍,竖着银冠的公子,竟是大将军的爱将,能日奔袭百里,据漠北于塞外的偏将军。
琪官仿佛听到了骏马的嘶鸣,看到了金戈铁马之上的少将军。下回忠顺王太妃不知道想点什么戏看的时候,琪官想给她老人家演一出楼兰破阵曲。
第70章 探春协理家
元宵已过,李岩就随大将军开拨漠北。本以为会到二月过了,没想到皇上一声令下,平定漠北的最终一战就在眼前了。
而二月十二花朝节,是黛玉的生日。李岩备了礼物,到时候让李莞跟两个妹妹带给她。
皇后又添了嫡公主,本是件喜事儿,然宫中一位老太妃欠安,故而喜事儿也没有大办。各嫔妃今年的省亲也一应俱免。
年事忙完了,李莞等媳妇儿也舒缓了一口气儿,却听说王熙凤小产了。
王熙凤平素月信不准,这两月人有些困乏,只当时忙过年人乏了,竟是有了孩子也不知道。
这会儿她孩子没了,本应放下诸事好生休养。谁知,王熙凤放不下铺子,东院儿的事儿,还有李莞近年放出来的一些园子里的事儿,歇在屋里还免不了筹划,让平儿出去跑腿儿。
李莞心叹,又是一个需要养身子,不好好养着,自个儿瞎折腾的。就是一天两三个太医来瞧,汤汤药药不离,该静养的时候不静养,人也受不住啊。
李莞去劝了王熙凤两次。
王夫人亦是说,一个人哪能有许多精神?
这些时日的折腾,加上王熙凤平素气血不足。竟是下了红,出血不止,她又不肯说。看着看着就面黄肌瘦了。被劝了几次后,她也怕自己小病成大病,才歇下来吃药调养。
经过王熙凤同意,李莞让探春接替了王熙凤手里的事儿。
这些年,荣国府管家的执行人,采买、记账都是李莞的人。李莞下放出来的事情,无论是王熙凤在那个位置,还是探春,都出不了岔子。
此外,李莞的人占着府里的关键位置,王夫人一直耿耿于怀,也盯着。李莞跟王夫人两方势力的平衡下,贾府的仆从当值时吃酒赌钱是没有了,就是偷个懒儿,也怕被人告状。
三四日功夫,几件事情过后,探春精细尽显。王熙凤便放心地把她名下铺子的生意,也交给了探春。
探春和王熙凤在风格上,亦是有不同。探春念了书,语言沉静,性情和顺,办起事来,有条不紊。而王熙凤不大念书,有时候需要写些东西,都要找人替笔。
探春协助李莞理家后,李莞不但觉得轻松很多,而且更是放心。因为探春不会去寻求不入流的小路,反而会严格恪守家规。每日二人还会去南门口的三间小花厅,从卯正到这儿,午正才去。相当于从早上6点,到中午12点。所有的执事媳妇儿都要到小花厅来回话。
探春这种工作积极的态度,那是相当感人的。
李莞多了些闲暇,心思就能更多地就放在了柔姐儿身上。天气渐暖,李莞想着,正好可以带小孩子出去玩儿。
这天,李莞跟探春梳洗后,就在厅上坐着了。有婆子进来,回话:“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太太叫我回姑娘、奶奶。”
说罢,那婆子便垂手待在一旁,待命。
探春问李莞,应该怎么办。
李莞道:“前儿袭人母亲死,给的是四十两,赵姨娘兄弟也四十两。”
姨娘在荣国府不是主子。姨娘的亲戚、家人,更不被当作是亲家。但是姨娘的地位又比一般的奴仆的地位高一点儿,家里有个大事儿找上来,荣国府一直以来的惯例会给点钱儿打发打发。
四十两,相当于普通人家过两年的银子,足够好好安葬了。
李莞在这里,是按着袭人的份额给的。
那婆子忙答“是”。
探春却喊她,“去把旧账拿来。”
那婆子忙去找管账的墨竹处取来旧账,道:“两个家里的赏过,都是二十两;两个外头的,赏的是四十两。还有两个外头的,一个赏一百两,一个赏六十两。赏一百两是因为隔了省迁父母灵柩;赏六十两的是现买葬地。”
所谓家里的,便是荣国府里住着的姨娘;外头的,是已经分家出去的姨娘。至于为什么对家里的姨娘给得少,外头的姨娘倒给得多。李莞那时都没嫁过来,如今大抵推测,外头姨娘多给的二十两纯属要面子,说出去好听。自己家里的姨娘,就不讲究这些了。
探春将账本递给李莞看了,便道:“给她二十两,账本留下,我们仔细看看。”
李莞:“……”她虽喜探春平日严谨,但是对亲妈这也太大公无私了吧。
那婆子便去赵姨娘处回话。
李莞本想着今日事儿少,可以早些回去,带柔姐儿回娘家玩儿。
而探春拿出账本,依例来了一出大义灭亲,给自己亲娘丧葬的钱,比给袭人的要少了二十两。
探春给赵姨娘的,其实是合乎规矩的。袭人那是攀上了王夫人,给王夫人当眼线,盯着宝玉和宝玉身边的人,王夫人多给了袭人一些钱。
但李莞先发话了,说给赵姨娘四十两。然而,探春连李莞的好都不接……
李莞既感念探春不贪私,同时又为赵姨娘感到悲哀。
李莞其实平日对荣国府里的边缘人物,赵姨娘、贾环等人,还是将心比心在照拂的。当然,恩威并施,有时候也用过。赵姨娘这些年也没有太造次,就比如原剧中,赵姨娘让马道婆魇宝玉跟王熙凤,就没有出现。而自从贾家私塾换了先生后,贾环、贾琮等宗室子弟的学习状态,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素云陪她吃完,将她的绣样捡了起来,道:“晴雯姑娘,大奶奶老说我们“养病不积极,脑壳有问题”来着。这绣样借我回去看两天。你好些了我完璧归赵。”
晴雯被素云逗笑了,道:“素云姐姐拿我当三岁小孩子。这回说不折腾,就不折腾了。”
素云回去时,遇到梨香院的教习,带了那十二个从姑苏请来的小戏骨,从游廊出来。
素云便与她们同行到摆宴席处。
贾母笑着道:“刚刚的《八义》闹得我头疼,再唱些清淡的,叫芳官儿唱出《寻梦》罢。”
素云也觉得《八义》又闹腾,又不应景,什么陷害忠良、又孤儿复仇的。王夫人那么个成天礼佛的人,怎么一点戏,就来些打打杀杀的。还是《寻梦》好,杜丽娘在梦中跟心仪之人相见,也应了今日元宵节的花好月圆之景。
文官等答应后,先上演了《八义》,又上演了《下书》。
《八义》的出处是《牡丹亭》,《下书》的出处是《西厢记》。
黛玉听着戏文,看着远处不时闪烁的烟火,想到了李岩。她听李莞说,李家在两处过节,李岩跟其父母去了忠顺王家中。也不知道忠顺王府现在上演的是哪出戏。另外,忠顺王家里好像有个叫琪官的伶人,跟宝玉表哥很是要好,据说是戏唱得好,扮相也极妙。
黛玉转向宝玉那边,见其跟湘云说到一块儿去了。也不知道他们说得什么,湘云笑得是前仰后合的。遂又想起病中的晴雯,希望她能好好听进去素云的劝告,莫再逞强了。
*
忠顺王府这边也是好不热闹。来忠顺王府的,除了南安郡王老太妃跟其两个孙女儿,便没有别的旧功勋世家了。
戏台子上正在上演《西厢记》的《听琴》。张生正在夜弹琴给莺莺听。
李岩也学过琴。小时候听姐姐弹琴,觉得很是美妙。姐姐出嫁后,他只能在姐姐回来时才能听到她弹琴。父亲李忠中以为李岩喜爱,便在他大一些的时候,开始教他弹琴。而待到李岩学时,又觉得枯燥,自己弹出来的,就是一个一个干瘪的音,完全不似姐姐那般弹得柔情似水。
直到那一年,他在贾兰的书房中,看到了那首触到他心底的《杏帘在望》这首诗时,他心中的高山流水,活了;梦里的落雁平沙,也历历在目。此后,他的琴音不再是干涩的音符,而是饱含了行云流水般的情感。
只是他还没有在黛玉面前弹过琴,将来,一定将这些年对她一点一滴的思念,都弹给他听。
一曲作罢,忠顺王府的管事便给诸位戏子发赏钱。
忠顺王让扮演崔莺莺的旦角来跟前领赏。那旦角走到跟前,直觉得更加艳丽了,尽管是位男子扮演的。
忠顺王太妃对其很是喜爱,又赏了银钱和酒菜给他。
那伶人的目光则是被座上的一位年轻公子抓住了。那公子生得身材欣长,宽肩窄腰,面庞清秀,若是在戏台子上一亮相,定是国色。然而,上忠顺王府席面的贵公子,又哪里会上戏台呢。
他所看之人不是别人,正是李岩。
“琪官,还不快谢过太妃。”忠顺王见自家伶人
琪官回过神来,忙叩谢太妃后退去。
琪官又听人说,刚刚那位穿着白色锦袍,竖着银冠的公子,竟是大将军的爱将,能日奔袭百里,据漠北于塞外的偏将军。
琪官仿佛听到了骏马的嘶鸣,看到了金戈铁马之上的少将军。下回忠顺王太妃不知道想点什么戏看的时候,琪官想给她老人家演一出楼兰破阵曲。
第70章 探春协理家
元宵已过,李岩就随大将军开拨漠北。本以为会到二月过了,没想到皇上一声令下,平定漠北的最终一战就在眼前了。
而二月十二花朝节,是黛玉的生日。李岩备了礼物,到时候让李莞跟两个妹妹带给她。
皇后又添了嫡公主,本是件喜事儿,然宫中一位老太妃欠安,故而喜事儿也没有大办。各嫔妃今年的省亲也一应俱免。
年事忙完了,李莞等媳妇儿也舒缓了一口气儿,却听说王熙凤小产了。
王熙凤平素月信不准,这两月人有些困乏,只当时忙过年人乏了,竟是有了孩子也不知道。
这会儿她孩子没了,本应放下诸事好生休养。谁知,王熙凤放不下铺子,东院儿的事儿,还有李莞近年放出来的一些园子里的事儿,歇在屋里还免不了筹划,让平儿出去跑腿儿。
李莞心叹,又是一个需要养身子,不好好养着,自个儿瞎折腾的。就是一天两三个太医来瞧,汤汤药药不离,该静养的时候不静养,人也受不住啊。
李莞去劝了王熙凤两次。
王夫人亦是说,一个人哪能有许多精神?
这些时日的折腾,加上王熙凤平素气血不足。竟是下了红,出血不止,她又不肯说。看着看着就面黄肌瘦了。被劝了几次后,她也怕自己小病成大病,才歇下来吃药调养。
经过王熙凤同意,李莞让探春接替了王熙凤手里的事儿。
这些年,荣国府管家的执行人,采买、记账都是李莞的人。李莞下放出来的事情,无论是王熙凤在那个位置,还是探春,都出不了岔子。
此外,李莞的人占着府里的关键位置,王夫人一直耿耿于怀,也盯着。李莞跟王夫人两方势力的平衡下,贾府的仆从当值时吃酒赌钱是没有了,就是偷个懒儿,也怕被人告状。
三四日功夫,几件事情过后,探春精细尽显。王熙凤便放心地把她名下铺子的生意,也交给了探春。
探春和王熙凤在风格上,亦是有不同。探春念了书,语言沉静,性情和顺,办起事来,有条不紊。而王熙凤不大念书,有时候需要写些东西,都要找人替笔。
探春协助李莞理家后,李莞不但觉得轻松很多,而且更是放心。因为探春不会去寻求不入流的小路,反而会严格恪守家规。每日二人还会去南门口的三间小花厅,从卯正到这儿,午正才去。相当于从早上6点,到中午12点。所有的执事媳妇儿都要到小花厅来回话。
探春这种工作积极的态度,那是相当感人的。
李莞多了些闲暇,心思就能更多地就放在了柔姐儿身上。天气渐暖,李莞想着,正好可以带小孩子出去玩儿。
这天,李莞跟探春梳洗后,就在厅上坐着了。有婆子进来,回话:“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死了。太太叫我回姑娘、奶奶。”
说罢,那婆子便垂手待在一旁,待命。
探春问李莞,应该怎么办。
李莞道:“前儿袭人母亲死,给的是四十两,赵姨娘兄弟也四十两。”
姨娘在荣国府不是主子。姨娘的亲戚、家人,更不被当作是亲家。但是姨娘的地位又比一般的奴仆的地位高一点儿,家里有个大事儿找上来,荣国府一直以来的惯例会给点钱儿打发打发。
四十两,相当于普通人家过两年的银子,足够好好安葬了。
李莞在这里,是按着袭人的份额给的。
那婆子忙答“是”。
探春却喊她,“去把旧账拿来。”
那婆子忙去找管账的墨竹处取来旧账,道:“两个家里的赏过,都是二十两;两个外头的,赏的是四十两。还有两个外头的,一个赏一百两,一个赏六十两。赏一百两是因为隔了省迁父母灵柩;赏六十两的是现买葬地。”
所谓家里的,便是荣国府里住着的姨娘;外头的,是已经分家出去的姨娘。至于为什么对家里的姨娘给得少,外头的姨娘倒给得多。李莞那时都没嫁过来,如今大抵推测,外头姨娘多给的二十两纯属要面子,说出去好听。自己家里的姨娘,就不讲究这些了。
探春将账本递给李莞看了,便道:“给她二十两,账本留下,我们仔细看看。”
李莞:“……”她虽喜探春平日严谨,但是对亲妈这也太大公无私了吧。
那婆子便去赵姨娘处回话。
李莞本想着今日事儿少,可以早些回去,带柔姐儿回娘家玩儿。
而探春拿出账本,依例来了一出大义灭亲,给自己亲娘丧葬的钱,比给袭人的要少了二十两。
探春给赵姨娘的,其实是合乎规矩的。袭人那是攀上了王夫人,给王夫人当眼线,盯着宝玉和宝玉身边的人,王夫人多给了袭人一些钱。
但李莞先发话了,说给赵姨娘四十两。然而,探春连李莞的好都不接……
李莞既感念探春不贪私,同时又为赵姨娘感到悲哀。
李莞其实平日对荣国府里的边缘人物,赵姨娘、贾环等人,还是将心比心在照拂的。当然,恩威并施,有时候也用过。赵姨娘这些年也没有太造次,就比如原剧中,赵姨娘让马道婆魇宝玉跟王熙凤,就没有出现。而自从贾家私塾换了先生后,贾环、贾琮等宗室子弟的学习状态,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