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又听见薛姨妈说演那小书童文豹的孩子,“好个小鬼头孩儿,怪可怜见的。”
熙凤道:“他才九岁。”
贾母一声“赏”。三个媳妇儿便抬了一个预备好的簸箩上来,往戏台子上撒钱。
钱撒得那是一个啷啷直响。气氛十分喜庆。
跟李莞一样不笑的,还有宝玉。
此时,宝玉正目光直直地看着戏台子上捡钱的戏子们。
宝玉这个状态,其实从他见到黛玉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贾母想着,黛玉定亲都这么久了。宝玉、黛玉两孩子都是贾母的手心、手背,姑舅表亲那是嫡亲,怎么可能不见面?况且宝黛二人后来也见过。与其将二人故意拆开,遮遮掩掩的,不如同往常一般,他二人往日怎么坐,就怎么坐。
于是,贾母就一切照常,黛玉、宝玉都坐身边。
黛玉倒是跟诸姐妹们相处自如,见宝玉直愣愣地看着戏台子,眼睛眨也不眨一下,也不吃东西。
黛玉心道,宝玉表哥只怕痴病又发了。
就在诸人看戏台子撒钱的时候,黛玉问宝玉:“宝玉表哥,晴雯好些了吗?”
黛玉一语,将宝玉拉回了现实。
宝玉摇了摇头。想起晴雯的病症竟是数日迁延不愈,汤汤药药喝了不少,她也不见好,一抹乌云拢上了宝玉的心头,竟把看到黛玉时的那股子酸给冲散了。
“宝玉表哥,我想一会儿跟你去看看晴雯。”黛玉道。
宝玉心中一阵暖。林妹妹竟一直挂念着晴雯在。
天未二鼓,戏台子上继续演着《观灯》、《八义》等戏。
《观灯》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忠良赵朔,在人生最得意时,一家在元宵佳节的欢乐情景。
然而,这个故事的繁华背后,却萌生了灾难。佞臣屠岸贾在晋侯跟前,不断构陷赵朔的父亲赵盾,导致赵家的抄家灭族。
《八义》是《观灯》这个故事的后续。赵家被抄家灭族后,留下赵氏孤儿。十六年后,孤儿赵武长大,报仇雪恨的故事。
李莞看着戏台子上的这两出戏,想起了原著中贾家暗示的结局,不由得打了个激灵,心道下回不要再整这两出戏了。
这时,见宝玉下席,往外走。贾母忙命人好生跟着宝玉。
跟着宝玉的是麝月和秋纹。
贾母又问:“袭人呢?”
王夫人笑着道:“她妈前日没有了,热孝中,不便来。”
李莞心里一阵凉。王夫人说人家妈妈没有了,脸上还带着笑呢。袭人投了王夫人,以为是攀上了高枝儿,人家对她也不过是这个态度。
贾母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和不孝。”
因为,在这个世界,像袭人这样卖身到贾家的人,默认与原生家庭脱离关系了。
贾母又道:“也罢。鸳鸯的娘前儿也没了。她老子娘都在南边,远着,我也没叫她家去守孝。如今教袭人跟鸳鸯做个伴。你们那些果子、菜肴、点心给她们吃去。”
李莞心道,即便这个世界的规则对这会儿底层不友好,但是贾母待贾家下人,还是不错的。
忽觉衣袖被扯了一扯,李莞回头一看,是黛玉。
黛玉悄悄对李莞道:“大嫂子,我想去看看晴雯。整好今儿人来了。”
李莞跟左右交代了两句,对黛玉道:“姑娘,我跟你一块儿去看看。”
远方的天空炸了几个巨大的烟花,把整个天空都照亮了。一时不觉是天上仙境,还是人间烟火。引得贾家诸人皆仰首观看。
李莞携了素云,黛玉写了雪雁,几人便下了席,往怡红院去。
第69章 元宵(2)
李莞跟黛玉到怡红院的时候,一个小丫头子正拿小壶倒了热水,给宝玉在沤手。
“宝玉表哥,我们来看看晴雯。”黛玉大方地说。
宝玉擦把手,忙把黛玉跟李莞往里边请。素云、雪雁亦跟着去看晴雯。
还没走进屋里,就听见里边晴雯、麝月、秋纹在讲话。
“晴雯,你是没有去。老太太今儿高兴,把那“慧纹”璎珞给摆出来了,可真好看。”麝月说。
“上边绣的花儿,草儿,跟真的似的。还是在那样的薄纱上绣的。”秋纹说。
“宝姑娘说,绣那大红沙透璎珞的慧娘,是个通诗画的才女,官宦人家的小姐。绣上去的花儿啊,草啊的,都出自名画呐。哪是一般人会绣的。”麝月道。
晴雯道:“我就不信,单单就那慧娘绣得,旁人就绣不得了?前儿我补的雀金裘,宝二爷穿出去,别人都看不出来补过了。”
能这么说,可见晴雯此时的精神还是不错的。
“是是是,那你也得快些好起来才是。”秋纹道。
“我……”晴雯话音未落,就传来一阵咳嗽声。
瞧见宝玉、黛玉、李莞等人进来,晴雯、麝月、秋纹皆禁了音,并一一问好。
宝玉对麝月跟秋纹道:“给大奶奶、林姑娘上些热茶来。”
麝月跟秋纹就退下了。
黛玉总算是知道了,晴雯从一次风寒,一直迁延不愈的如今的主要原因了。王太医还诧异,说药也对症了,晴雯姑娘照说是早该好了。关键是,晴雯并没有同常人一般好好休息啊。
黛玉看了晴雯的脉象后,更肯定了自己的看法。但晴雯的性子太强,当着众人的面说出她的问题,她心里肯定是更不好受。这话得找人私下再好好劝劝她。
黛玉宽慰了晴雯一番,又嘱咐宝玉不要留晴雯一人在屋里,不要让她劳累。
宝玉都听进去了。原来他觉得林妹妹将来要嫁人后,他就要永远失去她了。如今看来,林妹妹永远都是林妹妹,那个在他心里最枯竭的时候,注入清泉的妹妹。
李莞又让素云去厨房给晴雯那些点心和小菜,待会儿给晴雯好好说说。
夜深了,下了露,黛玉裹紧了披着的大红猩猩毡,有说有笑地跟李莞二人赏着天山绽开的烟花。
宝玉、麝月、秋纹走在后边。
望着天空不断绽开的烟花,宝玉顿生莫名心安的感觉。
宝玉、黛玉、李莞三人回席后,宝玉就要了一壶暖酒,给桌上的李婶、薛姨妈等人斟起了酒。
素云去厨房捡了几个上等的果品、菜蔬,回头又去怡红院给晴雯送去。
但见晴雯半靠在床头,手里拿着一个绣样,在烛下看着。边上一个小丫头子手撑在桌子上打着盹。
她见素云提着食盒来,忙放下手里的绣样,道:“就知道姐姐最疼我了。”
素云将菜品捡出来,给了一大盘点心给那陪着晴雯的小丫头子,让她去院儿里跟还没睡的分着吃了。
那小丫头子出去后,屋里没有旁人了。
素云对晴雯道:“晴雯姑娘,想想宝二爷、林姑娘、大奶奶,哪个人不疼你?
林姑娘和大奶奶还嘱咐我,说晴雯姑娘还在吃药,几个菜都是捡的清淡的拿的。尝尝看。”
因为晴雯是寒症,又在喝药,不易吃生冷。素云便将几种蔬果各捡了一些,放入一个碗中,过了热水,再端给晴雯。
新鲜的水果香、点心香扑鼻而来,刚刚喝了药的晴雯,觉得肺腑都是沁心的。
热过的水果清甜、温润,又解渴。晴雯吃了两块后道:“就是我兄嫂,待我也不是这般。”
素云哪里不知晴雯的兄嫂是怎样的人。晴雯的姑舅表哥,多浑虫,是东院儿的厨子,是个糊涂鬼。而嫂子多姑娘,更是放浪不堪,跟琏二爷都有过首尾。
晴雯的这对兄嫂,除了管她要钱,就没给她带来过好事儿。
素云不想提这二人,对晴雯道:“知道我们待你好,更要好好地待自个儿好。头回都说了,你大半夜地给宝二爷补那雀金裘。你宝二爷的好衣裳哪里穿得完?你这症候加重的这些时日,宝二爷何止是又悔又急?
今儿又看什么劳什子的绣样。管人家绣得天好地好呢?你先把自个儿的身子养好。林姑娘也看过了,王太医开的就是好药。那药为什么不起效果,姑娘可有好好想想?
三分药七分养。姑娘放着身子不养,一会儿折腾衣服,一会儿折腾绣样。莫说是宝二爷了,林姑娘今儿看着也是又心疼,又着急。我来之前,林姑娘还跟我说了几次,让我好好劝劝姑娘。
珠大奶奶也这般跟我说的。说起珠大奶奶,晴雯姑娘,你可知道珠大奶奶当初给你挡了多少,才能让你在屋里养病。你这不好好珍惜,败了自己的身子,你说珠大奶奶怄不怄?
如今袭人也回了,凡事也不用你操心了。赶紧好好休息,好好吃药,快些好起来。”
素云的话只能讲到这一层,晴雯虽然爱逞强,但又不傻。袭人是王夫人的人,袭人回来了,王夫人哪里有不知道晴雯情况的。王夫人心情好,念着外边冷,留着晴雯在屋里暖炕热汤地养病。万一哪天翻了脸,旧账新账一起算,要把她赶回去养病,也就一句话的功夫。
熙凤道:“他才九岁。”
贾母一声“赏”。三个媳妇儿便抬了一个预备好的簸箩上来,往戏台子上撒钱。
钱撒得那是一个啷啷直响。气氛十分喜庆。
跟李莞一样不笑的,还有宝玉。
此时,宝玉正目光直直地看着戏台子上捡钱的戏子们。
宝玉这个状态,其实从他见到黛玉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贾母想着,黛玉定亲都这么久了。宝玉、黛玉两孩子都是贾母的手心、手背,姑舅表亲那是嫡亲,怎么可能不见面?况且宝黛二人后来也见过。与其将二人故意拆开,遮遮掩掩的,不如同往常一般,他二人往日怎么坐,就怎么坐。
于是,贾母就一切照常,黛玉、宝玉都坐身边。
黛玉倒是跟诸姐妹们相处自如,见宝玉直愣愣地看着戏台子,眼睛眨也不眨一下,也不吃东西。
黛玉心道,宝玉表哥只怕痴病又发了。
就在诸人看戏台子撒钱的时候,黛玉问宝玉:“宝玉表哥,晴雯好些了吗?”
黛玉一语,将宝玉拉回了现实。
宝玉摇了摇头。想起晴雯的病症竟是数日迁延不愈,汤汤药药喝了不少,她也不见好,一抹乌云拢上了宝玉的心头,竟把看到黛玉时的那股子酸给冲散了。
“宝玉表哥,我想一会儿跟你去看看晴雯。”黛玉道。
宝玉心中一阵暖。林妹妹竟一直挂念着晴雯在。
天未二鼓,戏台子上继续演着《观灯》、《八义》等戏。
《观灯》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忠良赵朔,在人生最得意时,一家在元宵佳节的欢乐情景。
然而,这个故事的繁华背后,却萌生了灾难。佞臣屠岸贾在晋侯跟前,不断构陷赵朔的父亲赵盾,导致赵家的抄家灭族。
《八义》是《观灯》这个故事的后续。赵家被抄家灭族后,留下赵氏孤儿。十六年后,孤儿赵武长大,报仇雪恨的故事。
李莞看着戏台子上的这两出戏,想起了原著中贾家暗示的结局,不由得打了个激灵,心道下回不要再整这两出戏了。
这时,见宝玉下席,往外走。贾母忙命人好生跟着宝玉。
跟着宝玉的是麝月和秋纹。
贾母又问:“袭人呢?”
王夫人笑着道:“她妈前日没有了,热孝中,不便来。”
李莞心里一阵凉。王夫人说人家妈妈没有了,脸上还带着笑呢。袭人投了王夫人,以为是攀上了高枝儿,人家对她也不过是这个态度。
贾母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和不孝。”
因为,在这个世界,像袭人这样卖身到贾家的人,默认与原生家庭脱离关系了。
贾母又道:“也罢。鸳鸯的娘前儿也没了。她老子娘都在南边,远着,我也没叫她家去守孝。如今教袭人跟鸳鸯做个伴。你们那些果子、菜肴、点心给她们吃去。”
李莞心道,即便这个世界的规则对这会儿底层不友好,但是贾母待贾家下人,还是不错的。
忽觉衣袖被扯了一扯,李莞回头一看,是黛玉。
黛玉悄悄对李莞道:“大嫂子,我想去看看晴雯。整好今儿人来了。”
李莞跟左右交代了两句,对黛玉道:“姑娘,我跟你一块儿去看看。”
远方的天空炸了几个巨大的烟花,把整个天空都照亮了。一时不觉是天上仙境,还是人间烟火。引得贾家诸人皆仰首观看。
李莞携了素云,黛玉写了雪雁,几人便下了席,往怡红院去。
第69章 元宵(2)
李莞跟黛玉到怡红院的时候,一个小丫头子正拿小壶倒了热水,给宝玉在沤手。
“宝玉表哥,我们来看看晴雯。”黛玉大方地说。
宝玉擦把手,忙把黛玉跟李莞往里边请。素云、雪雁亦跟着去看晴雯。
还没走进屋里,就听见里边晴雯、麝月、秋纹在讲话。
“晴雯,你是没有去。老太太今儿高兴,把那“慧纹”璎珞给摆出来了,可真好看。”麝月说。
“上边绣的花儿,草儿,跟真的似的。还是在那样的薄纱上绣的。”秋纹说。
“宝姑娘说,绣那大红沙透璎珞的慧娘,是个通诗画的才女,官宦人家的小姐。绣上去的花儿啊,草啊的,都出自名画呐。哪是一般人会绣的。”麝月道。
晴雯道:“我就不信,单单就那慧娘绣得,旁人就绣不得了?前儿我补的雀金裘,宝二爷穿出去,别人都看不出来补过了。”
能这么说,可见晴雯此时的精神还是不错的。
“是是是,那你也得快些好起来才是。”秋纹道。
“我……”晴雯话音未落,就传来一阵咳嗽声。
瞧见宝玉、黛玉、李莞等人进来,晴雯、麝月、秋纹皆禁了音,并一一问好。
宝玉对麝月跟秋纹道:“给大奶奶、林姑娘上些热茶来。”
麝月跟秋纹就退下了。
黛玉总算是知道了,晴雯从一次风寒,一直迁延不愈的如今的主要原因了。王太医还诧异,说药也对症了,晴雯姑娘照说是早该好了。关键是,晴雯并没有同常人一般好好休息啊。
黛玉看了晴雯的脉象后,更肯定了自己的看法。但晴雯的性子太强,当着众人的面说出她的问题,她心里肯定是更不好受。这话得找人私下再好好劝劝她。
黛玉宽慰了晴雯一番,又嘱咐宝玉不要留晴雯一人在屋里,不要让她劳累。
宝玉都听进去了。原来他觉得林妹妹将来要嫁人后,他就要永远失去她了。如今看来,林妹妹永远都是林妹妹,那个在他心里最枯竭的时候,注入清泉的妹妹。
李莞又让素云去厨房给晴雯那些点心和小菜,待会儿给晴雯好好说说。
夜深了,下了露,黛玉裹紧了披着的大红猩猩毡,有说有笑地跟李莞二人赏着天山绽开的烟花。
宝玉、麝月、秋纹走在后边。
望着天空不断绽开的烟花,宝玉顿生莫名心安的感觉。
宝玉、黛玉、李莞三人回席后,宝玉就要了一壶暖酒,给桌上的李婶、薛姨妈等人斟起了酒。
素云去厨房捡了几个上等的果品、菜蔬,回头又去怡红院给晴雯送去。
但见晴雯半靠在床头,手里拿着一个绣样,在烛下看着。边上一个小丫头子手撑在桌子上打着盹。
她见素云提着食盒来,忙放下手里的绣样,道:“就知道姐姐最疼我了。”
素云将菜品捡出来,给了一大盘点心给那陪着晴雯的小丫头子,让她去院儿里跟还没睡的分着吃了。
那小丫头子出去后,屋里没有旁人了。
素云对晴雯道:“晴雯姑娘,想想宝二爷、林姑娘、大奶奶,哪个人不疼你?
林姑娘和大奶奶还嘱咐我,说晴雯姑娘还在吃药,几个菜都是捡的清淡的拿的。尝尝看。”
因为晴雯是寒症,又在喝药,不易吃生冷。素云便将几种蔬果各捡了一些,放入一个碗中,过了热水,再端给晴雯。
新鲜的水果香、点心香扑鼻而来,刚刚喝了药的晴雯,觉得肺腑都是沁心的。
热过的水果清甜、温润,又解渴。晴雯吃了两块后道:“就是我兄嫂,待我也不是这般。”
素云哪里不知晴雯的兄嫂是怎样的人。晴雯的姑舅表哥,多浑虫,是东院儿的厨子,是个糊涂鬼。而嫂子多姑娘,更是放浪不堪,跟琏二爷都有过首尾。
晴雯的这对兄嫂,除了管她要钱,就没给她带来过好事儿。
素云不想提这二人,对晴雯道:“知道我们待你好,更要好好地待自个儿好。头回都说了,你大半夜地给宝二爷补那雀金裘。你宝二爷的好衣裳哪里穿得完?你这症候加重的这些时日,宝二爷何止是又悔又急?
今儿又看什么劳什子的绣样。管人家绣得天好地好呢?你先把自个儿的身子养好。林姑娘也看过了,王太医开的就是好药。那药为什么不起效果,姑娘可有好好想想?
三分药七分养。姑娘放着身子不养,一会儿折腾衣服,一会儿折腾绣样。莫说是宝二爷了,林姑娘今儿看着也是又心疼,又着急。我来之前,林姑娘还跟我说了几次,让我好好劝劝姑娘。
珠大奶奶也这般跟我说的。说起珠大奶奶,晴雯姑娘,你可知道珠大奶奶当初给你挡了多少,才能让你在屋里养病。你这不好好珍惜,败了自己的身子,你说珠大奶奶怄不怄?
如今袭人也回了,凡事也不用你操心了。赶紧好好休息,好好吃药,快些好起来。”
素云的话只能讲到这一层,晴雯虽然爱逞强,但又不傻。袭人是王夫人的人,袭人回来了,王夫人哪里有不知道晴雯情况的。王夫人心情好,念着外边冷,留着晴雯在屋里暖炕热汤地养病。万一哪天翻了脸,旧账新账一起算,要把她赶回去养病,也就一句话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