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素云不时会去看看,教她一些食补的法子。也不忘了提醒两句,戒骄戒躁,少管闲事,先顾好自己。
宝玉因为晴雯给他补雀金裘,加重了病情,倒是也上了心,诗社之日,也未有人作兴,便空了几轮诗社。
除夕之际,宁国府的贾珍开宗祠,又是收拾供器,又是请神主。荣、宁二府,皆是上下忙碌。
李莞素来不喜贾家繁琐的祭祀礼仪。最奇葩的一项,竟然是把银子往宗祠的大炉内焚了。
而今年又是个灾年,三月开始下雨,到八月都没晴两天。九月还下了场碗大的雹子。周围一千三百里,连人带房,打伤了三千上万。
若不是李莞的人平素把荣府的收支盯得紧,再加上生意有些进项,只怕碰上这样的年景,家中都要拆东墙补西墙了。
就这样的年头了,贾家宗祠除了弄得锦幔高挂,彩屏张炉,灯火辉煌之外,竟然还要焚烧银子,二百多两呐。
银子是东府贾珍主持烧的。李莞心里只盼望这种毫无意义,又复杂的仪式早些结束。
李家的祭祀就简单得多,在祠堂上香,拜祭后,一家人一起温馨地吃顿饭。李岩小时候会闹着放烟火,李莞则会带着弟弟妹妹们,在屋外边放一会儿烟花爆竹。
虽然过年忙碌非常,也有高兴的事儿,那便是贾兰也从宫里给接回来过年。
贾兰一回来,就讲个不停。太子师有多严厉,太子殿下如何聪慧,晋王殿下是何等淘气。
除夕之夜,李莞、贾珠、贾兰、柔姐儿吃完团年饭后,回到自家小院儿。
“娘,你看那边的烟火,好漂亮。”贾兰道。
李莞顺着贾兰手指的方向看去,那天空中最绚丽的烟火,竟是李家的方向。
那烟火此起彼伏,在天空中绽开来,宛若人间仙境。
不光李莞在看,林家的宅子,亦是能看到。
黛玉、雪雁、紫鹃亦是在闺房外,看着李家燃放的烟花。
雪雁道:“姑娘,我怎么感觉,今年李家的烟花,就是为姑娘燃放的呢。”
紫鹃是贾母给宝玉的丫鬟,原来在贾母处还叫鹦哥来着,跟了黛玉才改名紫鹃。
紫鹃一直是期望姑娘跟宝二爷的。小姐定了李家,紫鹃是有些遗憾的。但此时此刻,看着憧憬和期盼都溢于言表的小姐,紫鹃也觉得,小姐将来嫁到李家,其实是更好的。
李家的烟花放到半夜,李家人注重养生,李老太太、李父、李母、李婶都歇息了。李纹和李绮两人守岁,其实也是想玩儿。李岩陪她们守到天明。
次日五鼓,李老太太、李母,贾老太太,王夫人、邢夫人、李莞、尤氏等有品级的命妇,分别进宫朝贺。
只是李老太太、李母去的是皇后宫里;而贾家的命妇则是去祝贾元春千秋。
两家命妇,在宫里各自拜见,也未遇上。
回程之时,李莞看到太子跟晋王,在殿外张望。
两位小殿下比李莞上次见到他们时高了不少。
二人遂又被各自的嬷嬷给拉回殿中。
太子道:“刚刚那行人,是兰哥儿的家人。”
晋王悄悄地说:“听兰哥儿说,他有个妹妹。”
太子心中念着,本宫要是也有个妹妹,就好了。
第68章 元宵(1)烟花不知是人间
贾家命妇进宫领宴后,又到宁国府祭祖。
贾家厅上、院内、皆设了酒席,往来络绎不绝,概由媳妇儿们张罗。
初二,贾敏一家回来给贾母拜年。初三,李守中一家来给贾母拜年。
李家跟林家亦是互相串门,不是李家两个妹妹去林家玩,就是林如海去李家下棋。
元宵将近,宁荣二府继续张灯结彩。
今年来亲戚来京都的姑娘多,另有林家跟李家结亲,贾母便姑娘们都喊来,跟她一块儿过节。包括了薛家的薛宝钗、薛宝琴;李家的李纹、李绮;邢家的邢岫烟,以及黛玉,湘云等。
适逢忠顺王府也在办元宵,邀请了大将军越垚、林如海、李守中、李岩。
于是,林家和李家的元宵皆分两处过。林如海去了忠顺王府;贾敏带着黛玉去了荣国府。李老太太、李守中、李母、李岩去了忠顺王府;李婶带着李纹、李绮去了荣国府。
十五之夕,荣国府的花厅摆了十来席酒,搭了戏台子,各色灯笼挂了一路。
贾敬不喝酒,荣国府每年都没有请他。他这几日在家中净室打坐,待十七一过,他就出城清修。贾赦领了贾母的赏赐,回了东院,跟他的门客们一起赏灯吃酒。这二人一直各自享受着各自一言难尽的快乐,自是不提。
贾母家宴处的花厅布置得相当的讲究,炉瓶里燃着御赐百合宫香,更有山石盆景,紫檀透雕。
那紫檀透雕上,嵌着大红沙透的璎珞,上面绣着花卉、草、字,以及诗词,一共有十六扇。
李纹和李绮二人是第一次被接入荣国府过元宵,也是第一次见到贾母珍藏的大红沙透璎珞。
李家两姐妹便在璎珞前看着。“这璎珞上的刺绣可真是好看,绣的花跟真的似的。”“可不是,在纱上刺绣,不比在绢布上刺绣,更讲究手法的轻柔。可真是宝贝。”
李家两姐妹说着,引来邢岫烟,薛宝钗,薛宝琴等也过来看。
宝钗笑着道:“老太太的这副璎珞,可是有来由的。绣这璎珞的是一个叫慧娘的姑苏女子。她出身官宦之家,精于书*画,只偶尔绣一两件玩儿罢了,并不是市上卖的。这绣的花卉啊,也不是普通花卉,还是仿照历朝各名家的作品。更用古诗词题在花旁。
你们看那字迹的勾踢、轻重、转折、连断,都跟旁边的花草没有二样。跟市上绣字的强扳硬造截然不同,被称为“慧绣”,后来也称“慧纹”。慧娘不仗着自己的技法逐利,纵使被天下人知道,但少有人得到她的珍迹。就是官宦之家,也少有人得到。
然而,天不假年,慧娘十八岁便去了,如今竟是不能再得一件了。慧娘的珍迹,可谓无价之宝。贾府也只有两三件,去年将那两件送到了宫中,如今只剩下这一付璎珞了。”
宝钗一番熟稔的解说后,姑娘们都知道老太太这件宝物的珍贵了,也更是知道宝钗对贾府的熟悉程度。
李莞在一旁听了一会儿,笑了笑,又去张罗酒席了。
她心道,老太太今年请了这么多适龄的姑娘来家过元宵,不排除动了心思给宝玉看亲事。不过,心机太深的宝钗早就被老太太踢出局了;老太太喜欢宝琴,而她却早已定了亲,来京就是奔着婚事;老太太最亲的外孙女黛玉也定了亲;邢岫烟跟薛蝌也定了亲。可以考虑的,只有婚事还没有说下来的湘云,尚未定亲的李纹、李绮两个姑娘。老太太早年就说过自己对配宝玉的女孩的要求,不拘着家境,要模样好。
不过,李家虽然敬重贾家老太太,然而宝玉自己没有玩醒,李家定然不愿让自家姑娘给他当媳妇儿。
李莞正想着,又被贾母唤来安排宾客座次。
上边两席是李婶和薛姨妈。这是贾府以客为尊的待客之道。
贾母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短榻。近年她精神不比以往了,笑着对诸人道,容她歪着相陪。
贾母的榻旁,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相陪。
宝钗刚刚在诸人面前介绍大红沙透绣花璎珞时,露了脸,还颇为得意。此时,贾母又一次给她泼了一盆冷水,离贾母最近的位置,没有宝钗的份儿。
李莞瞧着宝钗的脸色变了又变,终端出一个笑容,跟李纹、李绮、岫烟、三春姐妹们坐在了西边的那一路。
王夫人、邢夫人、尤氏、李莞、熙凤、贾蓉的续弦胡氏等媳妇儿,坐在挨着贾母下方的位置。
廊上的几桌坐着贾家族中子弟,贾珍、贾珠、贾琏、贾环、贾琮、贾兰、贾蓉等人。
戏台子上正在上演《西楼楼会》。
《西楼楼会》主要讲了书生于鹃,与风尘女穆素徽因词曲互相爱慕。二人还曾在西楼同歌《楚江情》。于鹃的父亲知道后,将素徽赶了出去。相国公子乘人之危,斥巨款买之为妾。穆素徽宁死不从不从,在相国家备受虐待。待于鹃中了状元,侠士胥表帮助二人终成眷属。
又有一个说法,这出戏的作者袁晋曾与人争夺一风尘女子,被他的父亲送官下狱。《西楼记》竟然是作者在狱中写成的。
戏台子上的于叔,既于鹃的父亲,正在生气去了。戏中的书童文豹,便插科打诨道,“你赌气去了,我骑了这马,去荣国府老祖宗家宴讨果子吃。”
此举引得诸人哈哈大笑。
李莞来这个世界十几年,都没有喜欢或者习惯这出戏文。于鹃的父亲太固执,相国一家太残忍,误入风尘的女主穆素微太可怜。整个剧的翻盘只依赖于鹃中状元,而实际上,状元是非常稀少的。正常情况下,这并不是一出花好月圆的喜剧。
大家都在笑,李莞是笑不起来的。
宝玉因为晴雯给他补雀金裘,加重了病情,倒是也上了心,诗社之日,也未有人作兴,便空了几轮诗社。
除夕之际,宁国府的贾珍开宗祠,又是收拾供器,又是请神主。荣、宁二府,皆是上下忙碌。
李莞素来不喜贾家繁琐的祭祀礼仪。最奇葩的一项,竟然是把银子往宗祠的大炉内焚了。
而今年又是个灾年,三月开始下雨,到八月都没晴两天。九月还下了场碗大的雹子。周围一千三百里,连人带房,打伤了三千上万。
若不是李莞的人平素把荣府的收支盯得紧,再加上生意有些进项,只怕碰上这样的年景,家中都要拆东墙补西墙了。
就这样的年头了,贾家宗祠除了弄得锦幔高挂,彩屏张炉,灯火辉煌之外,竟然还要焚烧银子,二百多两呐。
银子是东府贾珍主持烧的。李莞心里只盼望这种毫无意义,又复杂的仪式早些结束。
李家的祭祀就简单得多,在祠堂上香,拜祭后,一家人一起温馨地吃顿饭。李岩小时候会闹着放烟火,李莞则会带着弟弟妹妹们,在屋外边放一会儿烟花爆竹。
虽然过年忙碌非常,也有高兴的事儿,那便是贾兰也从宫里给接回来过年。
贾兰一回来,就讲个不停。太子师有多严厉,太子殿下如何聪慧,晋王殿下是何等淘气。
除夕之夜,李莞、贾珠、贾兰、柔姐儿吃完团年饭后,回到自家小院儿。
“娘,你看那边的烟火,好漂亮。”贾兰道。
李莞顺着贾兰手指的方向看去,那天空中最绚丽的烟火,竟是李家的方向。
那烟火此起彼伏,在天空中绽开来,宛若人间仙境。
不光李莞在看,林家的宅子,亦是能看到。
黛玉、雪雁、紫鹃亦是在闺房外,看着李家燃放的烟花。
雪雁道:“姑娘,我怎么感觉,今年李家的烟花,就是为姑娘燃放的呢。”
紫鹃是贾母给宝玉的丫鬟,原来在贾母处还叫鹦哥来着,跟了黛玉才改名紫鹃。
紫鹃一直是期望姑娘跟宝二爷的。小姐定了李家,紫鹃是有些遗憾的。但此时此刻,看着憧憬和期盼都溢于言表的小姐,紫鹃也觉得,小姐将来嫁到李家,其实是更好的。
李家的烟花放到半夜,李家人注重养生,李老太太、李父、李母、李婶都歇息了。李纹和李绮两人守岁,其实也是想玩儿。李岩陪她们守到天明。
次日五鼓,李老太太、李母,贾老太太,王夫人、邢夫人、李莞、尤氏等有品级的命妇,分别进宫朝贺。
只是李老太太、李母去的是皇后宫里;而贾家的命妇则是去祝贾元春千秋。
两家命妇,在宫里各自拜见,也未遇上。
回程之时,李莞看到太子跟晋王,在殿外张望。
两位小殿下比李莞上次见到他们时高了不少。
二人遂又被各自的嬷嬷给拉回殿中。
太子道:“刚刚那行人,是兰哥儿的家人。”
晋王悄悄地说:“听兰哥儿说,他有个妹妹。”
太子心中念着,本宫要是也有个妹妹,就好了。
第68章 元宵(1)烟花不知是人间
贾家命妇进宫领宴后,又到宁国府祭祖。
贾家厅上、院内、皆设了酒席,往来络绎不绝,概由媳妇儿们张罗。
初二,贾敏一家回来给贾母拜年。初三,李守中一家来给贾母拜年。
李家跟林家亦是互相串门,不是李家两个妹妹去林家玩,就是林如海去李家下棋。
元宵将近,宁荣二府继续张灯结彩。
今年来亲戚来京都的姑娘多,另有林家跟李家结亲,贾母便姑娘们都喊来,跟她一块儿过节。包括了薛家的薛宝钗、薛宝琴;李家的李纹、李绮;邢家的邢岫烟,以及黛玉,湘云等。
适逢忠顺王府也在办元宵,邀请了大将军越垚、林如海、李守中、李岩。
于是,林家和李家的元宵皆分两处过。林如海去了忠顺王府;贾敏带着黛玉去了荣国府。李老太太、李守中、李母、李岩去了忠顺王府;李婶带着李纹、李绮去了荣国府。
十五之夕,荣国府的花厅摆了十来席酒,搭了戏台子,各色灯笼挂了一路。
贾敬不喝酒,荣国府每年都没有请他。他这几日在家中净室打坐,待十七一过,他就出城清修。贾赦领了贾母的赏赐,回了东院,跟他的门客们一起赏灯吃酒。这二人一直各自享受着各自一言难尽的快乐,自是不提。
贾母家宴处的花厅布置得相当的讲究,炉瓶里燃着御赐百合宫香,更有山石盆景,紫檀透雕。
那紫檀透雕上,嵌着大红沙透的璎珞,上面绣着花卉、草、字,以及诗词,一共有十六扇。
李纹和李绮二人是第一次被接入荣国府过元宵,也是第一次见到贾母珍藏的大红沙透璎珞。
李家两姐妹便在璎珞前看着。“这璎珞上的刺绣可真是好看,绣的花跟真的似的。”“可不是,在纱上刺绣,不比在绢布上刺绣,更讲究手法的轻柔。可真是宝贝。”
李家两姐妹说着,引来邢岫烟,薛宝钗,薛宝琴等也过来看。
宝钗笑着道:“老太太的这副璎珞,可是有来由的。绣这璎珞的是一个叫慧娘的姑苏女子。她出身官宦之家,精于书*画,只偶尔绣一两件玩儿罢了,并不是市上卖的。这绣的花卉啊,也不是普通花卉,还是仿照历朝各名家的作品。更用古诗词题在花旁。
你们看那字迹的勾踢、轻重、转折、连断,都跟旁边的花草没有二样。跟市上绣字的强扳硬造截然不同,被称为“慧绣”,后来也称“慧纹”。慧娘不仗着自己的技法逐利,纵使被天下人知道,但少有人得到她的珍迹。就是官宦之家,也少有人得到。
然而,天不假年,慧娘十八岁便去了,如今竟是不能再得一件了。慧娘的珍迹,可谓无价之宝。贾府也只有两三件,去年将那两件送到了宫中,如今只剩下这一付璎珞了。”
宝钗一番熟稔的解说后,姑娘们都知道老太太这件宝物的珍贵了,也更是知道宝钗对贾府的熟悉程度。
李莞在一旁听了一会儿,笑了笑,又去张罗酒席了。
她心道,老太太今年请了这么多适龄的姑娘来家过元宵,不排除动了心思给宝玉看亲事。不过,心机太深的宝钗早就被老太太踢出局了;老太太喜欢宝琴,而她却早已定了亲,来京就是奔着婚事;老太太最亲的外孙女黛玉也定了亲;邢岫烟跟薛蝌也定了亲。可以考虑的,只有婚事还没有说下来的湘云,尚未定亲的李纹、李绮两个姑娘。老太太早年就说过自己对配宝玉的女孩的要求,不拘着家境,要模样好。
不过,李家虽然敬重贾家老太太,然而宝玉自己没有玩醒,李家定然不愿让自家姑娘给他当媳妇儿。
李莞正想着,又被贾母唤来安排宾客座次。
上边两席是李婶和薛姨妈。这是贾府以客为尊的待客之道。
贾母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短榻。近年她精神不比以往了,笑着对诸人道,容她歪着相陪。
贾母的榻旁,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相陪。
宝钗刚刚在诸人面前介绍大红沙透绣花璎珞时,露了脸,还颇为得意。此时,贾母又一次给她泼了一盆冷水,离贾母最近的位置,没有宝钗的份儿。
李莞瞧着宝钗的脸色变了又变,终端出一个笑容,跟李纹、李绮、岫烟、三春姐妹们坐在了西边的那一路。
王夫人、邢夫人、尤氏、李莞、熙凤、贾蓉的续弦胡氏等媳妇儿,坐在挨着贾母下方的位置。
廊上的几桌坐着贾家族中子弟,贾珍、贾珠、贾琏、贾环、贾琮、贾兰、贾蓉等人。
戏台子上正在上演《西楼楼会》。
《西楼楼会》主要讲了书生于鹃,与风尘女穆素徽因词曲互相爱慕。二人还曾在西楼同歌《楚江情》。于鹃的父亲知道后,将素徽赶了出去。相国公子乘人之危,斥巨款买之为妾。穆素徽宁死不从不从,在相国家备受虐待。待于鹃中了状元,侠士胥表帮助二人终成眷属。
又有一个说法,这出戏的作者袁晋曾与人争夺一风尘女子,被他的父亲送官下狱。《西楼记》竟然是作者在狱中写成的。
戏台子上的于叔,既于鹃的父亲,正在生气去了。戏中的书童文豹,便插科打诨道,“你赌气去了,我骑了这马,去荣国府老祖宗家宴讨果子吃。”
此举引得诸人哈哈大笑。
李莞来这个世界十几年,都没有喜欢或者习惯这出戏文。于鹃的父亲太固执,相国一家太残忍,误入风尘的女主穆素微太可怜。整个剧的翻盘只依赖于鹃中状元,而实际上,状元是非常稀少的。正常情况下,这并不是一出花好月圆的喜剧。
大家都在笑,李莞是笑不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