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而黛玉是极聪明的,在握着贾母手的时候,就给她把脉拿了。
李莞道:“想是老太太不想湘云跟宝钗心里不舒服,便不讲。待会儿看做些驱寒汤,给老太太送去。”
黛玉道:“我跟大嫂子想一块儿了。我来写个方子,姜片、红枣、桂圆、银耳……”
李莞笑道:“我多煮些,这方子都可以喝。”
正说话间,一只长得虎头虎脑的小黑金犬崴了进来。那小黑金犬长得圆滚滚的,通身漆黑,只有两只眼睛上方有两个坨白点。就像两只眼睛上方,还长着两只眼睛。它径直朝黛玉奔去,小尾巴还一直摇个不停。
且说跟着黛玉来京都的,还有她捡到的小狗。小狗接了骨,痊愈后,就认了主。黛玉走到哪里,小狗就跟到哪里。这回,便将其一起带了回来,一直由黛玉的丫鬟雪雁照顾着。
“哎哟哟,这是哪位?怪可怜见的。”李莞逗着一边小狗,一边道。
黛玉道:“它叫金戈。在路上捡的,一起带来了。”
李莞笑着念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辛弃疾诗中的句子。
李莞心想,林妹妹给小动物取名,都挺有诗意的。她在喊“金戈”这么边塞风的名字时,定是在思念远方的塞外,还有那个他吧。
*
夜里,李莞跟银蝶亲自将姜片汤送到贾母处。她发现贾母刚刚喝的汤碗里,有姜片等料。李莞便知,老太太其实已经自己在驱寒了,只是不讲出来。
李莞心念,老太太对小辈儿是真好。
李莞放下汤,又跟贾母叙了一会儿话便回屋了。
贾珠到了夜里才回,回来时柔姐儿已经睡下了。
屋里无旁人,李莞便把螃蟹宴的事儿,前前后后都跟贾珠讲了。
“老太太没有大碍,我去送汤时,发现老太太自己也在喝驱寒汤了。”李莞道。
“那就好。”贾珠落了个心,“祖母是极其注重养身保养的,她心里有数。”
李莞又道:“林妹妹挺神的,就这么跟老太太一边讲话,一边往手腕上一搭,就悄悄地摸出老太太寒症的脉象。”
贾珠笑道:“太医院的院判,也这么说的。还说要林妹妹进太医院当女医挚呢。”
前朝的皇宫确实有过女医挚,不过本朝却没有听说过。
李莞来了兴致,放下手里的活,问道:“林妹妹怎么说?”
贾珠道:“林妹妹说她想去呀。”
李莞笑着问:“本朝能破例收女太医吗?”
贾珠道:“那要看姜院判能不能说服皇上皇后了。也不是咱们操心的事儿了。”
李莞又问:“大将军的病如何?”
贾珠道:“背上的疽是小多了,但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好的事儿。赛神医跟姜院判一起,又给大将军调了药。这几天,新的药膏子做好了,我跟林妹妹才回的。”
李莞道:“难怪岩哥儿一直没有回。”
“总是快了。”贾珠笑着道,“咱们着急他回,他自个儿怕是也盼着呢。”
李莞瞧贾珠话里有话,便问:“怎讲?”
贾珠笑着道:“娘子你猜?”
父母,姐姐,家里的婶婶,两个叔伯妹妹,当然,还有心上的她。
第55章 刘姥姥
次日,李莞一大早就去贾母处请安,路上遇到黛玉亦是去请安,便与其一道随行。
两人到贾母处时,她已经起来了,正歪在榻上,精神稍显倦怠,但较昨儿是好一些。
贾母见二人来,便命鸳鸯上茶点招待,留身边跟她说话。
不一会儿,迎春、探春、惜春、湘云、熙凤、宝玉等也来跟贾母请安。大家许久未见黛玉,便留在贾母处跟黛玉一同说说笑笑。
众人被留在贾母处吃了午饭。
周瑞家的来找王熙凤,在她耳边说:“二奶奶,上回来打秋风的刘姥姥要家去,怕晚了赶不出城。”
正好被贾母听到了,便问:“刘姥姥是谁?”
原来那刘姥姥的女婿祖上曾做过官,跟王家是旧识,连过宗,如今以务农为业。刘姥姥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被接来照顾外孙。曾经还来过府里一趟,当时王熙凤给了她一些银两,如今刘姥姥家丰收了,便带着瓜果来府里了。
王熙凤便将刘姥姥的事,讲给了贾母听。
贾母道:“我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请来我见见。”
不一会儿,刘姥姥就被带了来。
刘姥姥一见贾母就道:“请老寿星安。”
贾母因在藕香榭的螃蟹宴上受的寒凉未愈,神思略有倦怠,对刘姥姥欠了欠身问好。贾母又让周瑞家的端了把椅子过来,给刘姥姥坐。
两位老人互相聊着着年龄、眼睛、牙口,甚是投机。贾母便要留刘姥姥住上一两日再回去。
刘姥姥都七十五岁了,比贾母都要大好几岁,如今耳聪目明,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是极好的。
刘姥姥虽在村野,但颇有见识,人情上经历过,说话就捡贾母、哥儿、姐儿感兴趣的话讲。还随口诌了个“茗玉”小姐的故事。说那茗玉小姐长到十七岁就死了,后被供奉到一个小祠堂,谁知过了好些年岁,庙都毁了,茗玉小姐的像却成了精。
这话便被宝玉听进去了,追着刘姥姥问茗玉小姐像的地名、庄名、坐落方位,说是要给茗玉小姐修庙。
李莞一听便知,茗玉小姐的故事就是刘姥姥编的,偏偏宝玉当成真。李莞往众姑娘那边扫了一眼,迎春三缄其口、探春用团扇掩面笑着,年龄最小的惜春倒是听得津津有味,湘云吃点心去了并没有注意听,宝钗和黛玉笑而不语。
这还没有完,李莞又听宝玉给了几百钱茗烟,让其按照刘姥姥说的方位和地名去寻茗玉小姐成了精的像,茗烟拿着钱就去了。
次日,茗烟寻了一天回来,说没有找到茗玉小姐的像,倒是找到一个青脸红发的瘟神爷。宝玉气得破口大骂茗烟,说他是没有用的杀才……
这事儿是底下丫鬟,笑得捧着肚子跟李莞讲的。“大奶奶,您说宝二爷的这痴病什么时候好呀。”
李莞:……
又过了一日,贾母精神头见好,便给湘云还席。
李莞准备着要用的桌椅、茶酒器皿。
园里盛开着鲜花,早有丫鬟将各色的折枝菊花摘了一盘。
贾母的兴致极高,捡了一朵大红的簪于发鬓上。
贾母笑着对刘姥姥道:“过来戴花。”
于是,王熙凤等人便把一盘子花全插刘姥姥头上了。
刘姥姥笑着说她得了福,说自己年轻也风流,爱花爱粉,今儿老风流才好。
惹得众人乐得合不拢嘴。
贾母又带着刘姥姥到园中各处转转。
众人先到了潇湘馆,那是黛玉的住处。
潇湘馆两边翠竹夹路,中间一条石子铺的小路。一只小黑金犬已经摇着尾巴迎在路中间,“汪汪”直叫唤。
雪雁掀帘迎了出来,将小狗抱了起来,对贾母道:“这是从扬州跟来的小狗。”
刘姥姥看着小黑狗笑着道:“这小狗长得威武,眼睛上边还有两眼,跟那年画上的二郎神一个样儿。”
一众人说笑着,陪贾母进屋后坐下。黛玉亲自奉了茶。
黛玉房中的架子上落满了书,说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都不为过。
李莞想起昔日她跟黛玉在潇湘馆读书、品茶的日子,真是惬意。
刘姥姥说这肯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
贾母指着黛玉笑道:“这是我外孙女的屋。”
刘姥姥直说,这不像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书房还好。
李莞不禁想起李家的书房。李家也有很多藏书,但是父亲太过刻板,书的摆放、纸笔的摆放,都是一板一眼的。原主的记忆中,小时候去父亲书房念书的日子,其实是有些紧张的。贾珠的书房跟李家的书房大同小异,皆是让布置成他们觉得甚好的刻板书房。
潇湘馆外边有竹子,有小路,廊下的架子上站着鹦鹉,沙窗上还有纱屉子,那是给燕子做窝用的。这样一个人和自然结合的环境,连贾兰都说过,在小姑姑那里看书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
众人去完潇湘馆,便到了探春住的秋爽斋。贾母等的早饭摆在了秋爽斋。
刘姥姥夹鸽子蛋不住,故意惹得众人一阵欢笑。
贾母一高兴,吃得也多了些。
吃罢一同参观探春的屋子。
探春的屋子里摆着花梨大理石大案,上边摆满了笔墨纸砚,更有汝窑的花瓶,还有大鼎,和大观窑的大盘。屋里更挂着名人的字画。
探春的床也是名床,拔步床。帐子上绣着精美的花卉草虫。
跟着刘姥姥来的外孙板儿,指着帐子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还被刘姥姥打了一巴掌。众人皆来劝。
探春屋里还是给布置得挺不错的,有高门小姐该有的闺房的规格。
探春虽然是庶出,早年还被王夫人从赵姨娘处抢走过。但她大一些后就养在贾母膝下了。贾母待儿孙是极好的。探春受的教育良好,已是一位很有才情的姑娘了。
李莞道:“想是老太太不想湘云跟宝钗心里不舒服,便不讲。待会儿看做些驱寒汤,给老太太送去。”
黛玉道:“我跟大嫂子想一块儿了。我来写个方子,姜片、红枣、桂圆、银耳……”
李莞笑道:“我多煮些,这方子都可以喝。”
正说话间,一只长得虎头虎脑的小黑金犬崴了进来。那小黑金犬长得圆滚滚的,通身漆黑,只有两只眼睛上方有两个坨白点。就像两只眼睛上方,还长着两只眼睛。它径直朝黛玉奔去,小尾巴还一直摇个不停。
且说跟着黛玉来京都的,还有她捡到的小狗。小狗接了骨,痊愈后,就认了主。黛玉走到哪里,小狗就跟到哪里。这回,便将其一起带了回来,一直由黛玉的丫鬟雪雁照顾着。
“哎哟哟,这是哪位?怪可怜见的。”李莞逗着一边小狗,一边道。
黛玉道:“它叫金戈。在路上捡的,一起带来了。”
李莞笑着念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辛弃疾诗中的句子。
李莞心想,林妹妹给小动物取名,都挺有诗意的。她在喊“金戈”这么边塞风的名字时,定是在思念远方的塞外,还有那个他吧。
*
夜里,李莞跟银蝶亲自将姜片汤送到贾母处。她发现贾母刚刚喝的汤碗里,有姜片等料。李莞便知,老太太其实已经自己在驱寒了,只是不讲出来。
李莞心念,老太太对小辈儿是真好。
李莞放下汤,又跟贾母叙了一会儿话便回屋了。
贾珠到了夜里才回,回来时柔姐儿已经睡下了。
屋里无旁人,李莞便把螃蟹宴的事儿,前前后后都跟贾珠讲了。
“老太太没有大碍,我去送汤时,发现老太太自己也在喝驱寒汤了。”李莞道。
“那就好。”贾珠落了个心,“祖母是极其注重养身保养的,她心里有数。”
李莞又道:“林妹妹挺神的,就这么跟老太太一边讲话,一边往手腕上一搭,就悄悄地摸出老太太寒症的脉象。”
贾珠笑道:“太医院的院判,也这么说的。还说要林妹妹进太医院当女医挚呢。”
前朝的皇宫确实有过女医挚,不过本朝却没有听说过。
李莞来了兴致,放下手里的活,问道:“林妹妹怎么说?”
贾珠道:“林妹妹说她想去呀。”
李莞笑着问:“本朝能破例收女太医吗?”
贾珠道:“那要看姜院判能不能说服皇上皇后了。也不是咱们操心的事儿了。”
李莞又问:“大将军的病如何?”
贾珠道:“背上的疽是小多了,但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好的事儿。赛神医跟姜院判一起,又给大将军调了药。这几天,新的药膏子做好了,我跟林妹妹才回的。”
李莞道:“难怪岩哥儿一直没有回。”
“总是快了。”贾珠笑着道,“咱们着急他回,他自个儿怕是也盼着呢。”
李莞瞧贾珠话里有话,便问:“怎讲?”
贾珠笑着道:“娘子你猜?”
父母,姐姐,家里的婶婶,两个叔伯妹妹,当然,还有心上的她。
第55章 刘姥姥
次日,李莞一大早就去贾母处请安,路上遇到黛玉亦是去请安,便与其一道随行。
两人到贾母处时,她已经起来了,正歪在榻上,精神稍显倦怠,但较昨儿是好一些。
贾母见二人来,便命鸳鸯上茶点招待,留身边跟她说话。
不一会儿,迎春、探春、惜春、湘云、熙凤、宝玉等也来跟贾母请安。大家许久未见黛玉,便留在贾母处跟黛玉一同说说笑笑。
众人被留在贾母处吃了午饭。
周瑞家的来找王熙凤,在她耳边说:“二奶奶,上回来打秋风的刘姥姥要家去,怕晚了赶不出城。”
正好被贾母听到了,便问:“刘姥姥是谁?”
原来那刘姥姥的女婿祖上曾做过官,跟王家是旧识,连过宗,如今以务农为业。刘姥姥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被接来照顾外孙。曾经还来过府里一趟,当时王熙凤给了她一些银两,如今刘姥姥家丰收了,便带着瓜果来府里了。
王熙凤便将刘姥姥的事,讲给了贾母听。
贾母道:“我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请来我见见。”
不一会儿,刘姥姥就被带了来。
刘姥姥一见贾母就道:“请老寿星安。”
贾母因在藕香榭的螃蟹宴上受的寒凉未愈,神思略有倦怠,对刘姥姥欠了欠身问好。贾母又让周瑞家的端了把椅子过来,给刘姥姥坐。
两位老人互相聊着着年龄、眼睛、牙口,甚是投机。贾母便要留刘姥姥住上一两日再回去。
刘姥姥都七十五岁了,比贾母都要大好几岁,如今耳聪目明,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是极好的。
刘姥姥虽在村野,但颇有见识,人情上经历过,说话就捡贾母、哥儿、姐儿感兴趣的话讲。还随口诌了个“茗玉”小姐的故事。说那茗玉小姐长到十七岁就死了,后被供奉到一个小祠堂,谁知过了好些年岁,庙都毁了,茗玉小姐的像却成了精。
这话便被宝玉听进去了,追着刘姥姥问茗玉小姐像的地名、庄名、坐落方位,说是要给茗玉小姐修庙。
李莞一听便知,茗玉小姐的故事就是刘姥姥编的,偏偏宝玉当成真。李莞往众姑娘那边扫了一眼,迎春三缄其口、探春用团扇掩面笑着,年龄最小的惜春倒是听得津津有味,湘云吃点心去了并没有注意听,宝钗和黛玉笑而不语。
这还没有完,李莞又听宝玉给了几百钱茗烟,让其按照刘姥姥说的方位和地名去寻茗玉小姐成了精的像,茗烟拿着钱就去了。
次日,茗烟寻了一天回来,说没有找到茗玉小姐的像,倒是找到一个青脸红发的瘟神爷。宝玉气得破口大骂茗烟,说他是没有用的杀才……
这事儿是底下丫鬟,笑得捧着肚子跟李莞讲的。“大奶奶,您说宝二爷的这痴病什么时候好呀。”
李莞:……
又过了一日,贾母精神头见好,便给湘云还席。
李莞准备着要用的桌椅、茶酒器皿。
园里盛开着鲜花,早有丫鬟将各色的折枝菊花摘了一盘。
贾母的兴致极高,捡了一朵大红的簪于发鬓上。
贾母笑着对刘姥姥道:“过来戴花。”
于是,王熙凤等人便把一盘子花全插刘姥姥头上了。
刘姥姥笑着说她得了福,说自己年轻也风流,爱花爱粉,今儿老风流才好。
惹得众人乐得合不拢嘴。
贾母又带着刘姥姥到园中各处转转。
众人先到了潇湘馆,那是黛玉的住处。
潇湘馆两边翠竹夹路,中间一条石子铺的小路。一只小黑金犬已经摇着尾巴迎在路中间,“汪汪”直叫唤。
雪雁掀帘迎了出来,将小狗抱了起来,对贾母道:“这是从扬州跟来的小狗。”
刘姥姥看着小黑狗笑着道:“这小狗长得威武,眼睛上边还有两眼,跟那年画上的二郎神一个样儿。”
一众人说笑着,陪贾母进屋后坐下。黛玉亲自奉了茶。
黛玉房中的架子上落满了书,说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都不为过。
李莞想起昔日她跟黛玉在潇湘馆读书、品茶的日子,真是惬意。
刘姥姥说这肯定是哪位哥儿的书房。
贾母指着黛玉笑道:“这是我外孙女的屋。”
刘姥姥直说,这不像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书房还好。
李莞不禁想起李家的书房。李家也有很多藏书,但是父亲太过刻板,书的摆放、纸笔的摆放,都是一板一眼的。原主的记忆中,小时候去父亲书房念书的日子,其实是有些紧张的。贾珠的书房跟李家的书房大同小异,皆是让布置成他们觉得甚好的刻板书房。
潇湘馆外边有竹子,有小路,廊下的架子上站着鹦鹉,沙窗上还有纱屉子,那是给燕子做窝用的。这样一个人和自然结合的环境,连贾兰都说过,在小姑姑那里看书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
众人去完潇湘馆,便到了探春住的秋爽斋。贾母等的早饭摆在了秋爽斋。
刘姥姥夹鸽子蛋不住,故意惹得众人一阵欢笑。
贾母一高兴,吃得也多了些。
吃罢一同参观探春的屋子。
探春的屋子里摆着花梨大理石大案,上边摆满了笔墨纸砚,更有汝窑的花瓶,还有大鼎,和大观窑的大盘。屋里更挂着名人的字画。
探春的床也是名床,拔步床。帐子上绣着精美的花卉草虫。
跟着刘姥姥来的外孙板儿,指着帐子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还被刘姥姥打了一巴掌。众人皆来劝。
探春屋里还是给布置得挺不错的,有高门小姐该有的闺房的规格。
探春虽然是庶出,早年还被王夫人从赵姨娘处抢走过。但她大一些后就养在贾母膝下了。贾母待儿孙是极好的。探春受的教育良好,已是一位很有才情的姑娘了。